2016年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澳門日報社社長、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陸波利用人大會議休息日,專程到保定參觀調研方大曾紀念室。一同來保的有中央電視臺辦公室綜合處處長、高級編輯、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馮雪松,著名青年雕塑家、方大曾紀念室內《方大曾銅像》作者李一夫等。
在保定,陸波一行參觀了方大曾紀念室,中共保定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肖占樂會見陸波一行,陪同參觀活動,在方志館進行了座談,緬懷和追思方大曾。陸波表示:一直有愿望到方大曾紀念室來看看,今天利用人大會議休息時間到這里來了,通過參觀又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以后會繼續為宣傳方大曾做工作。澳門是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要用好這個窗口,利用與臺灣新聞界的友好關系,把小方的事跡推介到臺灣去,促進兩岸新聞交流。全國只有一座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這同時也為宣傳保定提供了一個渠道,希望共同努力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同時表示愿意推動澳門與保定的聯系。肖占樂熱烈歡迎陸波一行的到來,認為方大曾紀念室為宣傳保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青少年了解過去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并希望加強保定與澳門的交流。陸波還向《方大曾銅像》敬獻了花籃,并應邀為方大曾紀念室題詞:“小方精神永存。”向保定市方志館贈送了繁體字版《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并就方大曾紀念室的進一步建設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建議。
保定是1937年“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方大曾的失蹤地,也是他戰地采訪的中轉站,在此,他完成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由保定向北去》等多篇報道,并向外傳遞了大量拍自前線的照片,這些中國軍民頑強抗戰的消息,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引起了當時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中國攝影史和戰地報道譜寫了重要篇章。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寫完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后,由蠡縣寄出,此后再無音訊。
從1999年開始,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記錄片導演馮雪松兩次沿著方大曾當年的足跡進行尋訪,其中在保定走訪了地方史專家尤文遠和民俗專家王逸民,并到蠡縣進行了尋訪,拍攝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出版同名書籍。2014年10月又出版《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馮雪松和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用了整整16年尋找方大曾,使湮沒了80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方大曾重新為公眾所知曉,還原了那段悲壯的歷史。方大曾留存于世的837張底片,已經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保定是方大曾最后的落腳地,方大曾紀念室于2015年7月7日在保定方志館落成,成為保定承載和宣傳抗戰歷史的新元素。該紀念室是由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倡議推動,經保定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方大曾親屬、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緣夢基金”及專家學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歷時半年完成的。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為紀念室題寫匾額。紀念室內陳列著方大曾親屬捐贈的、方大曾唯一一件存世物品——旅行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創作捐贈的《方大曾銅像》,以及方大曾生平、作品和尋找足跡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