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述綜述
2011年,全市“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科學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遵循“三化同步”,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改善農村民生,加快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
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94.69萬畝,糧食總產達到614.7萬噸,總產首次跨上120億斤臺階,單產、總產連續三年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小麥種植面積600.01萬畝,單產413公斤,總產247.67萬噸;玉米種植面積698.87萬畝,單產479公斤,總產334.73萬噸;其它雜糧作物面積95.81萬畝,總產32.3萬噸(谷子面積16.73萬畝,總產3.91萬噸;豆類面積22.24萬畝,總產4.1萬噸;薯類面積52.07萬畝,總產22.77萬噸)。
全年播種瓜菜271.6萬畝,總產1022.16萬噸,其中蔬菜237.13萬畝,總產912.31萬噸;瓜類34.44萬畝,總產109.85萬噸。2011年全市以花生為主導的油料作物播種總面積109.01萬畝,平均畝產254公斤,總產量27.66萬噸。
全市新建沼氣池5561戶,全市沼氣池保有量達到44.5萬戶,普及率達到20.2%。年產沼氣1.34萬立方米,實現經濟效益5.76億元,受益人口177萬。全市累計采集化驗土壤樣品13.9萬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450萬畝,出具施肥配方154個。實施小麥、蔬菜節水灌溉,全市440萬畝小麥節水1.9億立方米;設施蔬菜節水達到71萬畝,節水0.9億立方米。完成小麥秸稈還田579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96.6%。完成玉米秸稈還田605萬畝,占種植面積的86.6%。
全市肉類總產量71.42萬噸,同比增長8.14%;禽蛋總產量40.72萬噸,同比增長7.06%;鮮奶總產量74.45萬噸,同比增長13.07%。生豬存欄421.78萬頭,同比增長3.16%;出欄710.07萬頭,同比增長8.01%。羊存欄231.05萬頭,同比增長0.81%;出欄246.60萬只,同比增長6.08%。奶牛存欄23.80萬頭,同比增長4.01%;肉牛存欄18.18萬頭,同比下降2.26%,出欄30.75萬頭,同比增長6.02%。家禽存欄4312.03萬只,同比增長4.96%,其中蛋雞存欄3232.94萬只,同比增長3.07%;肉雞存欄684.16萬只,同比增長7.39%,家禽出欄2272.02萬只,同比增長3.84%。家禽出欄5877.48萬只,同比增長15%。水產品總量5.4萬噸,同比增長5.05%。
全市果品產量完成139.8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產22.61萬噸,增幅19.3%;新發展果樹9.5萬畝,占全年任務量的104.4%;樹體改造23.33萬畝,占全年任務量的116.7%;果品的貯藏、銷售、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有果品加工企業246個,年加工消耗果品328460噸;有貯藏庫114座,貯藏118330噸,氣調庫8座,貯藏30600噸;果品分級處理能力達到115260噸;實現年出口果品2.6萬噸,創匯11500萬元;全年林板加工業累計生產人造板44.4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達到78.3億元。
全市依法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341戶,較上年(1846戶)增加495戶,增長26.8%。涿州、高碑店兩市被評為省級示范縣,52家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社,41家被評為市級示范社。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113.8萬畝,較上年70.5萬畝增加43.3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0.2%,較上年增長4.1個百分點。全市建立和開展村級財富積累機制的村達到6234個,占總村數的100%,清理規范承包合同15747份;全市實行委托代理的鄉(鎮)數達到326個,其中實行電算化管理的鄉295個,涉及村數5678個。
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165萬千瓦。全年共組織2500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赴河南開展跨區作業,異地作業面積達100萬畝,為農民創收3000萬元以上。“三夏”期間,全市共投入小麥聯合收割機1.56萬臺(其中外地機具3000臺),完成小麥機收588.22萬畝,機收率達到98%;投入玉米鐵茬播種機2.1萬臺,機播玉米550萬畝,占播種面積的90%;“三秋”期間,全市共投入機具20多萬臺套,機收玉米211.53萬畝,機收率達到30.3%;機播579.55萬畝,機播率達到96%。
全市新增或復審認定基地8個,新增或復審認證產品31個,全市累計認定無公害基地43個,認證農產品132個。全市綠色食品認證企業累計達到13家,產品18個。截至11月底,全市共檢測農產品樣品2983個,農藥殘留合格率達到100%,創歷史新高。
全市共有216個建設項目納入“111行動計劃”,總投資184.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9.3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53個。河北宏潤新型面料有限公司被新認定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市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家。全市246家國家、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預計完成銷售收入253億元,同比增長15%。2011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1.5%,比上年增長4.5個百分點。全市農業產業化項目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全年共簽約項目35個,項目引資額54億元。
全市奶牛存欄23萬頭,規模養殖場(小區)發展到284個,奶牛進駐小區率達到100%。全市達到農業部標準“一村一品”專業村369個,比上年增加2個,其中南市區南大園鄉窯上村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全市共吸引新民居建設投資21億元,爭取省級復墾資金、規范運作資金、環首都經濟圈資金及獎補資金2495萬元。310個2009年度和2010年度省級新民居示范村進一步鞏固提高,168個新認定的2011年度省級新民居示范村進展順利。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有明顯形象進度的省級示范村有344個,其中77個村全部完成建設任務;全市省級新民居示范村累計完成建筑面積1117萬平方米,入住農戶4萬戶,完成投資205.56億元。
全面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市農業人口參合率為96.04%,12個縣開展新農保試點;落實良種補貼資金1.88億元,惠及326個鄉鎮,216萬農戶、886萬種糧農民;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9688萬元,共補貼各種農機具1.56萬臺(套),受益農戶達6445戶。
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5424個,順利完成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一村一月一場電影”;完成農村公路改建里程726公里,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的121%;新建改造農村線路772.96千米,新建改造變電站21座、新建增容10kV配電變壓器1607臺、解決低電壓戶46256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籌資5.2億元用于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建設,市本級竣工、19個縣(市)投入使用;農村飲水安全項目順利完成年度任務,共投資30355萬元解決了542個村、61.8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市新建、改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標準化農家店500家,完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配送中心項目5個,改造信息化農家店600家。啟動230個村的扶貧項目,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按照“十有”標準發展細胞工程示范戶8400個。
(張振山)
農業·種植業種植業
【保定市農業局】保定市農業局是主管全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市政府工作部門,負責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農業產業政策;指導監督農業產業有關法律法規的實施;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組織建設;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指導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預測并發布農業各產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和農村經濟信息;負責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內設辦公室、人事處、計劃財務處、農業處、科技教育處、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農機處、市場與經濟信息處8個職能處(室)、15個局屬事業單位。
局長 黨組副書記 呂先
調研員 黨組副書記 王賀鵬
黨組成員 副局長 張鳳洋 劉建民
黨組成員 紀檢組長 陳殿恒
副局長 張來永
調研員 劉洪勛
副調研員 董大壯 翁樹文
【概況】2011年,全市農業系統貫徹落實省市經濟工作、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推進“五個農業”建設,做到“八個堅持”,完成各項任務目標。糧食總產614.7萬噸,首次突破120億斤,糧食生產連續實現9年增長,占全省1/5,被省政府授予“2011年夏糧高產先進市”。全市油料總產27.18萬噸。棉花總產3.3萬噸。設施蔬菜面積較快增長,蔬菜產業拉動作用日益明顯。農機深松全面完成省下達的任務目標,在全省農業會上做了典型發言。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增速和總量名列全省前茅。農民人均純收入6656元,為近年增長最快一年。
【蔬菜產業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全市已建成規模200畝以上蔬菜示范園區36個,多數園區組建了專業合作社,具備產地自檢能力。農超對接全面推進,在京津等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71.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28.3萬畝,總產1022.2萬噸,實現產值123.8億元。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全市立案查處違法經營農資案件159起,查處違法農資14.7噸。全年新增或復審認定基地8個,新增或復審認證產品31個,累計認定無公害基地43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32個、綠色產品18個,蠡縣麻山藥、容城綠蘆筍、望都辣椒被命名為地理標志產品。全市共抽檢農產品樣品3180個,農藥殘留合格率達到100%,創歷史新高。
【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護】推廣綠色防控和“一噴多效”技術,全市防治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面積達到4525萬畝次,重大病蟲害防治覆蓋率達到98%以上,病蟲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失率控制在了4.8%以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
【農業投入力度加大】爭取部、省級資金5.5億元,較上年增長41.2%。其中落實良種補貼資金1.88億元,惠及全市326個鄉鎮、216萬農戶;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9688萬元,共補貼各種農機具1.56萬臺(套),受惠農戶6445戶。
【五大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全市建立農業區域(綜合)站137個,鄉鎮站7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和活力不斷增強,農技推廣新機制初步形成。重大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成國家、省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8個,在建4個。建立基層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595個,從業人員3822人,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得到較快發展,病蟲害防控能力得到大力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全市新建農產品綜合質檢站4個,基本形成了以5個常規檢測機構和縣級速測為主,覆蓋主要農產品生產區域的檢測體系,檢測能力不斷提升。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全市發展進村服務站305個,市級信息網絡升級改造基本完成,縣級信息網絡升級改造正在建設當中,建成開通后視頻系統功能將進一步拓展。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市縣兩級全部組建了綜合執法機構,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基礎條件逐步改善,執法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在全省市縣執法隊長考試考核中,取得總分第一名。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執法能力不斷提升,在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逐步深化】縣鄉兩級普遍建立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全市流轉面積113.8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11.5%,較上年增長5.53個百分點。村級財富積累機制普遍建立,農村“三資”管理逐步規范。全市累計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341戶,較上年增長26.8%,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農村沼氣覆蓋率實現新突破】
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5561戶,沼氣池保有量達到44.5萬戶,普及率達到20.2%,年產沼氣1.34萬立方米,年節能9.56萬噸標煤,實現經濟效益5.76億元,受益人口177萬。
【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覆蓋】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02萬畝,免費化驗土樣1.24萬個。其中配方肥施用面積312萬畝,應用配方肥16.3萬噸,節肥6.57萬噸,總增效益3.6億元。
【秸稈綜合利用率創新高】推廣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秸稈壓塊、養畜、食用菌栽培、堆漚積肥等綜合利用技術,2011年秸稈綜合利用面積1124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不斷提高】全年,全市共抽檢小麥樣品78個,玉米樣品128個,對不合格種子采取扣留、轉商等措施,嚴禁上市銷售,確保了供種安全。全市共推廣良種面積1261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農業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市農研所培育的“優質、高產、廣適谷子新品種保谷18”獲2011年保定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高產、穩產、優質綠豆新品種保942”獲保定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技服務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發揮農業專家顧問組作用,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和環節,17次組織專家進行田間考察,及時提出管理意見,通過報紙、電視、信息網絡、手機短信、印發技術明白紙等方式進行宣傳,指導農民搞好農作物田間管理。“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流程圖”和“小麥春季管理明白紙”連續三次在《保定日報》刊發,這一做法,為全市小麥技術指導和夏糧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部、省領導的肯定。
(張志剛)
農業·農業機械農業機械
【概況】2011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192萬千瓦,比上年增加27萬千瓦,同比增長2.32%。平均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105千瓦,比上年增加2千瓦。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拉動,全市新增拖拉機2369臺,小麥收割機268臺,玉米收獲機260臺,旋耕機899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188臺,播種機812臺,飼料收獲機27臺,根莖機械7臺,植保機械1063臺,棚室機械4966臺(套),玉米剝皮機8臺,潛水泵1089套,深松機2391臺,畜牧水產機械215臺(套)。農機原值達到66.98億元,比上年增加3.18億元,增長4.98%。
2011年,全市27個縣(市、區)共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688.492萬元,其中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325.492萬元,省級累加資金313萬元,市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50萬元。比上年減少115.917萬元。全市共補貼各種農機具和畜牧水產機械15562臺(套),比上年多補貼5019臺(套)。受惠農戶6445戶。直接帶動農民購買農機投入達2億元以上。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降低了農民購機費用,激發了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帶動了農機生產、維修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為市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1年,全市小麥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水平均達到95%以上,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全市玉米機播在90%以上,玉米機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作業面積達到233萬畝,比上年增加65萬畝,增長38.7%,占玉米種植面積的37%。機械化秸稈還田穩步推進,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面積913.4萬畝,占種植面積的70%以上。
2011年,市農機管理部門共組織小麥聯合收割機2500余臺,分別赴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進行機收作業,共在異地收獲小麥100余萬畝,為農民創收4000萬元以上。
(張志剛)
農業·林業林業
【保定市林業局】保定市林業局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林業工作的職能部門,負責全市林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負責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組織指導全市造林綠化工作,負責全市的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及監測工作,負責全市林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工作。局內部設辦公室、植樹造林處、果樹蠶桑花卉管理處、森林資源管理處、發展計劃與資金管理處、林業工程項目處6個職能處室,局直屬行政機構市森林公安局,局直屬事業單位12個。
黨組書記 局長 姜明慧
黨組成員 調研員 荀志惠(女)
黨組副書記 調研員 陳飛
副局長 許喜林 趙建振
田景梅 苑慧峰
黨組成員 紀檢組長 臧思良
黨組成員 森林公安局局長 李忠琦
森林公安局政委 張建華
副調研員 許培忠 甄壯平
【概況】2011年,全市共完成造林70.09萬畝(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6.09萬畝,新封山育林34萬畝),占市下達任務的155.75%;義務植樹1400萬株,占任務的100%;完成新育苗面積8.2萬畝,占任務的164%。通過國家林業局對17個縣(市)17.4萬畝到期的2003年度退耕地還生態林和2006年度退耕地還經濟林核查,工程合格率99%以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工程除一個縣有500畝林業產業基地尚未驗收外,其余全部完成。
全年共獲得各級表彰17項,其中省表彰7項:秦皇島“4.12”森林火災撲救先進集體、2010年全省林業宣傳工作考核第一名、2010年度全省林業系統信息工作優勝單位、2011年全省第一季度林業宣傳工作第一名、2011年全省第二季度林業宣傳工作第一名、2011年全省第三季度林業宣傳工作第二名、2010年全省林業統計工作優勝單位;市級各種表彰10項:2010年度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2010年群眾工作站先進派出單位、2010年度工作實績突出、2010年度縣級領導班子考核被評為實績突出領導班子、2006至2010年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2010年度領導班子考核被評為優秀、2010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度全市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工作先進單位、市直機關先進婦女組織、“十一五”期間市直檔案工作先進單位。
【開展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
堅持抓林改成果的鞏固完善,糾正發大證和林權糾紛的調處。全年通過大證換小證共增加發放林權證1500多本。發揮鄉村兩級作用,解決林農之間存在的權屬糾紛,全市林權糾紛上訪問題大減少。全年市縣兩級接待上訪25人次,較上年同期下降60%。推進配套改革工作。制定《保定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保定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實施細則》,保定市林權管理服務中心經市編委批準并正式掛牌運行。全市共流轉林地144宗,面積33.89437萬畝,流轉金額4321.45萬元,完成林權抵押貸款88宗,抵押面積4.5439萬畝,貸款金額11943萬元。森林保險投保面積1.09萬畝,保險金額4339.8萬元。國有林場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作有序推進。
【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
聘請河北農業大學編制的《保定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森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11月20日通過國家林業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待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后實施。做好古樹名木管護工作。對古樹名木進行調查掛牌,加大保護和管理的工作力度。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多層次地大力宣傳創建工作,宣傳聲勢進一步加大,發動群眾廣泛參與造林綠化建設,營造全市造林綠化良好氛圍,為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奠定基礎。年度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考核全面工作完成。
【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果品產量完成139.81萬噸,占總任務量115萬噸的121.57%,比上年同期增產22.61萬噸,增幅19.3%;新發展果樹9.5萬畝,占全年任務量9.1萬畝的104.4%;樹體改造23.33萬畝,占全年任務量20萬畝的116.7%;果品的貯藏、銷售、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果品加工企業246個,年加工消耗果品32.85萬噸;貯藏庫114座,貯藏量11.83萬噸,氣調庫8座,貯藏量3.06噸;果品分級處理能力達到11.53萬噸;實現年出口果品2.6萬噸,創匯1.15億元;全年林板加工業累計生產人造板44.4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達到78.3億元。
【森林資源管理成效明顯】建立健全預測預報體系和防火應急機制,強化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和撲火能力建設,在重要防火時段和重要節假日,加強森林火源監控,防止重大火災發生,實現省、市政府“四個確保”的目標。組織100人參加秦皇島“4.12”火災撲救,展示市撲火隊伍的戰斗力和過硬作風,受到各界贊譽。組織開展嚴打野外用火專項行動,共出動執法員3.72萬人次,車輛1.04萬臺次,查處各類違法野外用火139起,批評教育400多人,行政處罰122人,行政拘留16人,處罰122人,罰款8.1萬元。成立80人的市森林消防大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市林業有害生物發生111.12萬畝,防治作業面積252.98萬畝次,森林病蟲害成災率控制在4‰,無公害防治率85%,測報準確率85%,種苗產地檢疫率93%,達到省林業局下達“四率”指標。先后組織開展“春季行動”、“禁種鏟毒行動”、“打擊野外用火專項行動”,查處一批有影響的涉林案件。全市共辦理刑事案件12起,刑事拘留4人,逮捕起訴3人,取保候審5人;辦理行政案件312起,行政處罰483人,罰款126.4萬元。共查處種苗違法案件8起,罰款2.5萬元。辦理生產許可證73份,經營許可證72份,核發標簽49套。加強種苗質量檢驗員培訓,有120人取得了省林業局頒發的河北省種苗質量檢驗員證。完成對8個縣苗圃地育苗和重點工程造林用苗抽檢,合格率達90%以上。
【科技支撐能力逐步加強】林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在曲陽、阜平、唐縣、定州市四縣(市)進行了改革試點,建立38個獨立的基層林業站。安國、易縣、淶水、望都4個縣的26名基層林業站站長通過國家總站、省站聯合組織的鄉(鎮)林業站站長能力測試。杜絕違禁果品生產投入品的使用,應用生態栽培技術控制病蟲害發生,重點對甲胺磷、對硫磷、磷胺等國家禁止使用的23種農藥進行督查,宣傳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全年果品抽樣檢測206個批次,合格率98.1%。實施果實套袋50億個,病蟲防治面積212萬畝。服務林農、果農,創新技術推廣,搭建技術咨詢平臺,建立保定市林果技術咨詢專家服務網。組織參加“科技三下鄉”等活動,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1184場次,培訓人數48.38萬人次,“三優富士”、優質葡萄等果品種植技術得到推廣。
【林業宣傳工作效果明顯】開展保護森林資源、林業技術推廣、野生動植樹保護、愛鳥周、法制宣傳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及城鄉綠化等宣傳活動。印發各種宣傳資料3萬份,向全市印發市委、市政府關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意見》和《關于支持林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5000冊。年第33個植樹節當日,《保定日報》頭版刊發了市委書記宋太平、市長李謙《全民義務植樹共建綠色家園》的署名文章,在《保定日報》4版刊發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態宜居保定,‘古城染綠正其時’”為專題,展示全市林業建設取得新成就的彩色專版,并刊發了姜明慧《履行植樹義務共建森林家園》的署名文章。積極協調媒體,廣泛宣傳林業法規、政策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相關知識,并定期播放防火警示和公益廣告等,組織召開林業宣傳媒體座談會,征求媒體意見建議,為加強林業宣傳工作奠定了基礎。在市以上媒體共發表林業建設信息380多篇,其中在省以上媒體登載100余篇。被國家和省局林業網采用200余條。2011年第一、二季度林業宣傳信息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一。2011年第三季度林業宣傳信息工作在全省排名第二。
【農業生態園建設有序推進】園區建設堅持先易后難,統籌兼顧,著力抓了三大工程建設。1.園區水系工程。外圍水源工程,由西大洋引水入市口接入,穿三環,共跑暗管2983米,走明渠500米通往核心區,在核心區蜿蜒1827米,形成蓄水16.7萬立方米,面積100畝的人工湖面,此項工程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整個湖面已經成型。按要求進度竣工試水。2.園林景觀工程。已完成施工設計,共226張設計施工圖紙。此項工程景觀綠化面積42萬平方米,景觀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設計有8座各具特色的景觀橋,5大景觀功能區,建成后園區綠化率將達到64.9%。河道駁岸和鋪裝相繼竣工,考慮季節因素,園林綠化將在秋冬季完成80%以上,2012年春天完成掃尾工程。3.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已完成施工設計,包括1條長492米、寬12米和1條長1093米、寬8米的主要園路,5條總長3594米、寬4米的游園道路,在主要道路下一次性布設水、電、氣、通訊等公用管線,園區路面擬采用多色彩生態環保材料,此項工程已經施工。整個園區工程建設質量和進度,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韓忠禮)
農業·畜牧水產業畜牧水產業
【保定市畜牧水產局】保定市畜牧水產局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畜牧水產業的直屬事業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國家畜牧水產法律法規并監督執行。擬定并落實全市畜牧水產業發展規劃、政策。負責全市畜牧水產業建設項目的立項、初審和申報工作。制定全市畜牧水產業科技普及、培訓、技術引進、推廣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監督實施。組織科研課題的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制定全市畜牧水產養殖品種繁育和改良規劃,指導生產、繁育和推廣畜禽水產良種工作。負責全市動物防疫、檢疫、醫政、藥政、藥檢和動物衛生監督工作。負責全市草地資源保護、建設、開發、利用的組織實施工作,制定草地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及年度計劃,指導全市草原防火工作。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管理條例》、《國務院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法》、《農業部動物檢疫管理辦法》、《河北省動物防疫條例》、《河北省漁業船舶檢驗條例》等8部法律、9部法規和40多項規章的監督執行。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黨組書記 局長 郝俊愿
黨組副書記 調研員 賈志清(女)
黨組成員 副局長 劉學軍 王連卿
黨組成員 紀檢組長 陳殿恒
調研員 趙東崗 李學忠
副調研員 鮑瑞亞(女)
【概況】2011年,全市畜牧水產總產值達到214.22億元,同比增長24.3%,高于大農業14.2%的平均增幅,是農業中增長最快的產業。畜牧水產總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7%,較上年增長3個百分點。全市肉類總產量71.42萬噸,同比增長8.14%;禽蛋總產量40.72萬噸,同比增長7.06%;鮮奶總產量74.45萬噸,同比增長13.07%;水產品總量5.4萬噸,同比增長5.05%,分別位居全省第四、第四、第四和第三位。全市生豬存欄421.78萬頭,同比增長3.16%;出欄710.07萬頭,同比增長8.01%。羊存欄231.05萬頭,同比增長0.81%;出欄246.60萬只,同比增長6.08%。生豬、肉羊飼養量居全省第二位。奶牛存欄23.80萬頭,同比增長4.01%,飼養量居全省第四位。肉牛存欄18.18萬頭,同比基本持平,出欄30.75萬頭,同比增長6.02%。家禽存欄4312.03萬只,同比增長4.96%,出欄5877.48萬只,同比增長15%。其中蛋雞存欄3232.94萬只,同比增長3.07%;肉雞存欄684.16萬只,同比增長7.39%,出欄2272.02萬只,同比增長3.84%。家禽飼養量居全省第六位。
【“瘦肉精”監管實現常態化】“健美豬”事件曝光后,按照部、省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開展近一年的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違法添加使用“瘦肉精”等違禁品的行為得到有力遏止,實現了由應急整治向常態監管機制的轉變。明確內部分工,落實監管責任,加強溝通聯系,形成工作合力,完善部門間監管協調聯動機制,實現“瘦肉精”無縫隙監管。圍繞投入品、飼養、出欄、販運、屠宰等關鍵環節,實施從養殖到屠宰的全程監管,堅決打擊使用“瘦肉精”的違法犯罪行為。全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7.05萬人次,檢查養殖戶、屠宰、市場、企業等場點3.02萬個次,抽樣檢測“瘦肉精”10.6萬批次,其中產地檢疫4.84萬批次、屠宰檢疫5.70萬批次、市場檢疫1230批次。未發現生產、銷售、藏匿“瘦肉精”等違法行為。
【動物疫病防控連續8年無疫】
全市畜牧獸醫部門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人,通過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動物防疫責任無縫隙覆蓋。全市共落實防疫經費2300萬元,其中春防經費1240萬元,秋防經費1060萬元。27個縣(市、區、開發區)均把動物防疫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實行免疫工作“六不漏”(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針、針不漏苗),通過程序免疫、集中免疫和日常補免相結合,全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五種重點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率達到100%;免疫密度、耳標佩帶率、免疫檔案規范建檔率均達到100%;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定點屠宰檢疫率、市場監管率、畜禽飼養場防疫條件審核率達到100%。組織流行病學調查,加強疫病監測工作,強化疫情應急管理,提高了全市預警預報和應急處置能力。
【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扎實有效】實行定期檢測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生鮮乳、豬牛羊肉、禽蛋及水產品的抽測力度。全年市本級共檢測畜產品9213批次,生鮮乳958批次,飼料382批次,送省檢測中心樣品261批次,協助農業部抽檢樣品937批次;各縣(市、區)共檢測畜產品10.66萬批次,生鮮乳4516批次,飼料1232批次。加強防疫條件審核,確保有關場所和環節防疫監管面、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率、合格發證率、動物防疫條件日常監管率“四個100%”;嚴格落實“三個必須、三個嚴禁”的要求,確保產地檢疫“全天候、全覆蓋、全過程”;嚴把屠宰檢疫“四關”,嚴格執行“四不準一處理”規定,規范“四項登記”。全年,全市累計產地檢疫生豬219.7萬頭、牛6.5萬頭、羊61.6萬只、家禽1378.2萬只;屠宰檢疫生豬71.79萬頭、牛9.9萬頭、羊43.4萬只、家禽1273萬只;市場檢疫牛羊肉1042噸、雞肉120噸,查處不合格動物產品480公斤,對檢出的病害動物及動物產品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組織編印《動物衛生監督法律法規匯編》,深入開展學習活動,提高法律素質;舉辦了全市“動物衛生監督知識競賽”和“第三屆動物檢疫技術大比武”活動,組隊參加了“全省動物檢疫技術大比武”活動,取得了團體第一名、個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的好成績,提高了全市動物衛生監督執法人員理論和操作水平。完善內部協調配合關系、健全各種工作機制、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建立應急反應機制、預測預警機制、監督舉報機制、案件查處和涉嫌犯罪移送機制、信息通報發布機制等,初步形成了以環節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上下交通、左右兼顧的動物產品安全長效監管模式。
【畜禽規模化養殖和規范化管理穩步推進】爭取農業部和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名額,對符合備案條件的養殖場(區)進行備案并上報。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的要求,嚴格創建前置條件,健全完善示范場信息報送系統。全市通過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企業241家,無公害畜產品認證94個。奶牛、生豬、蛋雞、肉雞、肉牛、肉羊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比例分別提高到100%、75%、95%、90%、60%和76%,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
【醫政管理和獸藥執法邁出新步伐】在省內率先對全市1100多名鄉村獸醫進行了培訓、考核,并對1067名符合條件的鄉村獸醫登記備案。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實現“零差錯、零事故”,受到了農業部巡視組的好評。全面啟動獸藥經營企業GSP認證,組織開展4次獸藥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查處案件17起。
【飼料生產經營進一步規范】推行飼料生產企業備案工作,經過現場驗收和審核,81家飼料生產及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備案,進一步加強企業制度建設、檔案管理,加強查處取締無證飼料生產企業工作,規范了營業場所、倉儲設備和飼料包裝、標簽、商品名稱等,八項制度和八項記錄進一步落實。全市飼料抽檢合格率首次達到100%。
【特色精品生態漁業穩步發展】
中華鱉、冷水魚等特色漁業持續發展,中華鱉、冷水魚養殖面積分別達到4125畝和1160畝,同比增長37.5%和84%,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集約化程度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爭取資金,組織實施增殖放流行動4次,推動生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大對違法捕撈的打擊力度,嚴查“毒、電、炸”等行為,保護了漁業資源。
(季曉明 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