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
教育·教育工作
【保定市教育局】 保定市教育局是主管全市教育事業和語言文字工作的市政府職能部門。內設15個職能處室:辦公室、財務處、人事處、機關黨委(黨委辦公室)、發展規劃處、基礎教育處、職成教處、思政體衛處、高等教育與師范教育處(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紀檢監察室、教育督導團辦公室、老干部處、教育系統團委、婦工委、教育系統工會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有:市教師進修學校、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市教學儀器站、市電化教育館、市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市教學勘測隊、市校辦企業總公司。
【概況】 2008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813所,在校生193.87萬人,教職工13.22萬人(含專任教師10.95萬人)。其中基礎教育學校4716所,在校生158.37萬人,教職工10.92萬人(含專任教師9.42萬人)。包括:幼兒園1515所,在園幼兒24.61萬人,教職工1.41萬人(含專任教師1萬人);特教學校23所,在校生1866人,教職工491人(含專任教師364人);小學2622所,在校生74.32萬人,教職工4.91萬人(含專任教師4.54萬人);初中468所,在校生39.06萬人,專任教師2.72萬人;普通高中88所,在校生20.17萬人,專任教師1.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6所,在校生15.59萬人,教職工9507人(含專任教師6802人)。高等院校11所(其中市屬公辦院校4所,民辦、省、部屬院校7所),另有不計校數獨立學院4所,在校生19.9萬人,教職工1.34萬人(含專任教師0.84萬人)。
【九年義務教育】 1.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在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基礎上,從2008年起免除城市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停止市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民助”學校改制實驗,原“公辦民助”學校全部恢復公辦性質。保師附小、南市區縣學街小學、新市區實驗小學、保定市第十七中學、保定市第十三中學和保定市聯西中學等6所中學,從2008年秋季起,不再按改制政策招生,執行公辦學校招生和收費政策。2.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市教育局起草了《保定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各縣(市)結合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學區一體化管理,按照“4138”和“1215612”的標準,切實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成標準化小學587所,初中127所。3.推進學區建設。在抓好涿州市、望都縣和淶源縣3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試點的基礎上,做好學區規劃和建設工作,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市共規劃建設學區238個。4.組織了市區部分小學校級領導跨區掛職學習鍛煉活動。市內三區每區從6所不同層次的學校選派6名(共18名)校級領導,采取“三區推磨,強弱搭配”的方式,進行跨區掛職學習鍛煉。
【普通高中教育】 1.推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2008年實施了各縣(市)將省級示范性高中公助生至少50%的招生指標,市區將省級示范性高中公助生30%的招生指標分配到各初中學校的招生辦法,促進了初中學校的均衡發展。2.加強普通高中基礎建設。投資5.5億元,完成了阜平中學、雄縣一中、安新中學、淶水祖沖之中學等19個新(擴)建工程。3.示范性學校建設取得新進展。保定一中、保定三中、清苑中學、徐水一中、徐水綜合高中、定州中學、蠡縣中學、望都中學、高碑店一中、定興三中等校基本達到或接近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標準。市教育局對準備迎接省級示范校驗收學校的硬件建設和學校管理進行了重點督查指導。4.本年共有8.15萬人參加普通高考,其中本科一批上線10365人,比2007年增加740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線20717人,比2007年增加474人。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職業教育。1.職教集團作用初顯。召開了河北省汽車職業教育集團高端論壇,就“集團”發展進行了深入討論,對全省汽車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實現了職業教育招生、就業目標。中等職業學校共招生7.3萬人(其中教育部門5.9萬人、勞動部門1.4萬人),比上年增加4000人;在校生共計20.6萬人,比上年增加2.3萬人。協調有關院校、企業,搭建“雙向選擇”平臺,全市中、高等職業院校就業率分別達到97%和85%。3.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專業培訓,組織師生參加技能比賽。本年,共有300名教師參加了省級骨干教師培訓,25人參加了專業帶頭人培訓。聯合市勞動局等部門舉辦了鉗工、計算機技能大賽。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本市9名選手獲獎。4.推進“升級進位工程”。本年,安新縣職教中心通過了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評估驗收;高碑店市第一職業學校、曲陽縣雕刻學校、保定機電工程學校通過了河北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評估驗收。
農村成人教育。實施了“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組織農民科技培訓8000余次,培訓農民73萬人次,培訓回鄉青年6.7萬人次。
【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學前教育。全面推進農村規范化幼兒園和省級示范園建設,印發了《“普三”復查評定標準》、《農村幼兒園分類評定標準》和《城市幼兒園分類評定標準》,對全市“普三”工作進行了復查。望都縣、高碑店市通過了省“普三”復查,保定市青年路幼兒園,涿州市第一幼兒園、第二幼兒園通過了省示范園復查,望都縣縣直幼兒園通過了省示范園驗收。
特殊教育。著力加強特教中心建設,市特教中心各功能教室得到充實,學校管理日益規范,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年內學校獲市級金獎35個、銀獎24個;在教學基本功大賽中,4名教師獲國家級獎勵,5名教師獲省級獎勵。滿城、淶水、定興三縣通過了省“普及特殊教育”驗收。
【民辦教育】 繼續規范辦學行為。在各縣(市、區)檢查評估的基礎上,市教育局組織了全面驗收,評定市級民辦教育名校5所、示范性學校7所、規范化學校15所;24所學校被取消辦學資格,1所學校停止招生,21所學校限期整改。
【德育與藝術教育】 德育工作做到了“三強化”:強化日常管理,強化基礎建設,強化活動育人。舉辦了首屆“保定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獎”評選活動,編寫了《德育手冊》,開展了“迎奧運、講文明、強體魄、促和諧”和“講文明、樹新風、我行動”道德實踐活動,以及環保節能小論壇、小發明、小創造、小論文“四小”活動。推薦13名德育工作干部參加了國家培訓,與市環保局共同組織4所學校接受了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省級驗收。
藝術教育工作依據學校藝術發展方向和特色項目,實施了特長生招考。組織了全市中小學生舞蹈大賽。選拔優秀音樂、美術教師參加教學基本功大賽,1人獲全國一等獎,2人獲全國二等獎。
【體育與衛生健康教育】 體育工作。1.出臺了《學校體育工作評估標準》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體育工作評估標準》,學校體育工作機制更趨完備。2.組織5000多人參加了奧運火炬巡游和陽光體育成果展示活動。承辦了全省陽光體育現場推進會,與會人員參觀了本市4所學校及陽光體育運動成果展。3.764名學生參加了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其中76人達到二級運動員標準;156人參加了在校高水平運動員測試,122名合格者獲得高校特招和加分資格。4.組織中小學體育教師參加優秀體育光盤課和論文評比活動,2人獲全國一等獎,3人獲全國二等獎。
衛生與健康教育。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加大專業培訓力度,1200多名從業人員參加了業務培訓。嚴格監管制度,協同市衛生局對市直26所學校(幼兒園)所屬食堂、衛生室、小賣部、宿舍的衛生防疫工作進行了檢查。落實了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的疫情報告和病因排查、追查等制度。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教科研工作】 從2008年開始,各縣(市、區)至少選取1所學校作為教學模式改革試點校,全市共確立課堂模式改革試點校55所,涉及447個教學班,涵蓋初中、小學全部課程,參與教師749人。教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學科中心教研組的作用,全年共組織教研活動92次,同時組織了十幾個學科的說課和論文評比活動。年內6名教師獲省評優課一等獎,1名教師獲國家級一等獎;45項省級“十五”立項課題結題;3名學生在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
【教育干部培訓與教師隊伍建設】 1.制定了《保定市2008年教育干部培訓工作要點》,共舉辦各類培訓8期,培訓中小學校長1164人。建立了教育干部檔案庫,對培訓對象基本情況進行了重新統計和登記。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①組織了2007~2008年度教師全員職務考試;②進一步發揮特級教師和省、市級骨干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③組織5096人參加各專業高師自考,完成了736人高師本科自考畢業審定工作;④選拔推薦中小學省級骨干教師培訓對象425名、省級中小學素質提高培訓對象295名,選拔小學、初中、高中市級骨干教師培訓對象3500名;⑤招聘全國重點院校畢業生207人,其中本科畢業生89人,碩士116人,博士2人。
【人事制度改革】 完成了市直屬29個單位(學校)的崗位設置工作,通過平等競爭、科學考核、擇優聘用,重新簽訂聘用合同,實行崗位合同管理。為了解決臨時聘用教師問題,市教育局、市人事局、市編制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于解決中小學臨時聘用教師問題的實施意見》,5000多名教師與用人學校簽訂了《聘用合同》。
【教育信息化建設】 進一步優化“校校通”工程,市區教育城域網接入工作基本完成,全市1000多所中小學接入保定教育城域網,年內增加接入校245所,聯網計算機超過計算機總數的80%。完成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校園網環境下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課題研究。1432名教師參加了信息技術教育培訓。
【優化辦學條件】 1.建立了義務教育學校維修改造長效機制。2008年新建、改建、擴建、維修中小學校舍8.6萬平方米。市財政安排資金100萬元,用于各縣(市、區)校舍維修改造。2.完成了2917所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的取暖設施改造工程,改造取暖面積332.97萬平方米。3.投資1744萬元,對9所農村初中校舍進行了改造,改建面積35641平方米。4.臺塑集團在全市捐建“明德小學”項目7個,4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完工,2個項目正在施工。5.市直16所學校和5個直屬單位,投資243萬元進行了太陽能產品應用改造工程,完成了年度改造任務。
【教育督導】 對接受省政府定期綜合性督導評估的北市區、高碑店、安新、容城、雄縣、淶源6個縣(市、區)進行了過程督導,6個縣(市、區)均通過了省評估組驗收。年內在全市組織開展了學生素質評價改革和研究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推薦625名教師的論文參加全省評選,其中14篇獲一等獎,25篇獲二等獎,40篇獲三等獎。
【對外合作與交流工作】 1.保定一中、保定外國語學校、保定十七中、涿州物探中心學校分別與瑞典和英國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學校關系,接待了英國10名校長和瑞典16名學生來訪;保定女子職業中專與荷蘭教育機構合作舉辦了相關專業,并接受資助200萬元。2.保定一中17名學生參加新加坡項目選拔考試,全部合格;繼續實施赴意大利留學項目,9名學生入選留學預科班。3.保定一中、三中、十七中、外國語學校組織69名師生,赴美國進行了教育交流活動;保定三中校長率13名師生赴新加坡有關學校進行了為期10天的訪問。4.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合作,實施“改善教育評價和質量”項目。5.保定一中、唐縣中學接受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捐贈款450萬港元。
【依法治教與行風建設】 教育法制工作。望都、安新、安國、唐縣、南市區、涿州6個縣(市、區),通過了省評估驗收,被命名為依法治校達標縣,高碑店一中等17所學校被命名為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市教育局承辦市人大代表建議15件、市政協委員提案17件;受理縣(市、區)教職工、群眾信訪復查14件,接待來人來訪40余人次。
推進行風建設。1.市教育局與市糾風辦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2008年規范教育收費進一步治理教育亂收費的實施意見》,組織全市3400多所學校對收費工作進行了自查自糾,市、縣教育部門檢查學校1000多所,51名違規違紀亂收費責任人受到紀律處分或組織處理。2.1268所中小學的145148名學生、26298名教師、1070名干部、152446名學生家長參加了民主評議中小學活動。3.市教育局、保定一中、保師附小在全省廉政文化進校園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經驗。
【學校安全穩定工作】 全市教育系統先后開展了“隱患整治年”活動、奧運安全保衛專項行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愛祖國”主題教育活動、迎奧運保安全百日督查專項行動、整治學校危險化學用品專項行動、校園周邊交通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和校園網絡安全專項行動。同時,加強督導檢查,共督查學校77所,發現問題隱患92處,發出整改通知書27份;檢查網吧58家,要求整改27家、關閉2家。對學校安全工作存在問題的單位及時予以通報批評,問題嚴重的單位實行年度評優“一票否決”。
【語言文字工作】 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校、示范校創建活動,175所學校被評為市級語言文字工作規范示范校,9所學校被省教育廳、省語委認定為省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全市共完成教師普通話水平測試1511人次、職業院校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5042人次。
【濟困助學工作】 1.繼續開展“山花工程”,年內籌集資金97.27萬元,籌集生活、學習用品4230件,1473名學生得到資助。2.全市60212名學生享受了國家助學金,約占在校生總數的81.6%。3.利用中央財政安排彩票公益金,資助農村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學生3060名,資助金額306.3萬元。4.本年7863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保定就讀。在城郊農村中小學入學者,納入農村保障機制,免費入學;在城區中小學入學者按照“相對就近、[JP2]劃片入學、正常交費”的原則入學。
【賑災救助工作】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市教育局在第一時間組織專人,摸清了本市教育系統四川籍工作人員的情況,并積極幫助他們與家人取得聯系。為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全市教育系統于5月23日為災區捐款1612.98萬元,5月26日又捐款158.57萬元。為確保災區學生來保定就學,市教育局發出了《關于積極做好接受地震災區中小學生就學工作的通知》,決定開通“綠色通道”,就近安排,免費上學,無償提供書包、教科書,并安排心理教師對災區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全市共接收災區學生359名,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14名,職業學校學生145名。
領導班子成員
黨委書記局長王紹聯
副書記考試院院長周立峰
副局長 楊書明張金龍 劉恒
紀委書記趙季秋
副縣級督學張國忠
調研員郭君閣
助理調研員王國良陳志會 陳良波
(冉志廣侯文生)
河北大學
【概況】 河北大學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由國家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占地2880畝,建筑面積9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達15.54億元。建有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級重點學科和2個省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擁有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博士點(含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8個碩士點(含1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點、85個本科專業。有各類學生5萬余人,其中研究生5500余人,全日制本專科生38700余人,外國留學生169人。
【教學工作】 2008年,根據評估整改方案,繼續深入貫徹“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扎實高效地完成各項整改任務。全年學校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整改為契機,進一步規范教學管理,深化學分制、大學英語教學和實踐教學等三大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新思路;實施教學名師、精品課程、優秀教學團隊、創新高地和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中心、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工程,推動本科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提高教學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現有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BB教學平臺系統、網上評教系統、精品課程開發系統、網絡教學平臺、大學英語網站等教學信息網絡,加快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師資隊伍建設】 共有專任教師1910人:中科院院士1人,“軟引進”院士7人,正高職教師417人,副高級職教師722人,博士生導師96人,碩士生導師517人。本校引進高層次人才56人:4人有博士后研究經歷,5人具有海外留學背景,985院校及中科院系統畢業生32人,211院校畢業生3人;本校培養且已回校工作的博士研究生26人;獲得教育部下達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招聘指標1個,擬招收1名特聘教授,已報教育部審批。積極配合學校穩定人才的相關政策,在職稱評審中向教學傾斜。
【學科建設和學位授予工作】 河北省教育廳專家組對校化學、歷史學、生物學、光學工程四個強勢特色學科進行檢查評估,學校先后組織召開了迎評估專項部署會議、評估預備會、校內自評自查會議等多次專題工作會議,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積極謀劃全國第十一次博士、碩士學位點申報工作;完善規章制度,做好《河北大學關于實行學位論文預答辯工作的規定》、《河北大學對學位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行為的處理辦法》等文件的起草工作;積極開展藝術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的申報工作;圓滿完成對31名博士畢業生、1242名碩士畢業生、9688名本科畢業生和1679名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的學位授予工作。
【科研工作】 社會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積極組織各類項目申報,共新上項目286項,批準經費540余萬元。高級別項目數量大幅度增長,國家級社科項目7項,教育部項目8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3項,省社科基金項目36項(含確認課題);在河北省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中,共獲得31項成果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8項,優秀圖書編輯獎1項。文化產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動漫基地進入實質性產品研制階段。自然科學方面,共批準立項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02項(校外),資助經費達1138萬元;共承擔橫向課題22項;積極申報成果獎勵,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三等獎5項;已建成的3個生化類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全省實驗室評估中全部達標,分別獲得30萬元建設經費;三大檢索共收錄科技論文315篇,其中SCIE收錄177篇,EI收錄論文100篇,ISTP收錄論文38篇,SCIE排名繼續在全省高校位居首位;邀請院士、專家作學術報告34場,組織校內學術報告31場;規范項目合同管理,為科研人員提供全方位服務。
【教學基礎條件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完成國際合作處辦公教學樓建設、成教學院一校區食堂拆除重建、南院蘭園公寓拆除及新建停車場、龐國芳院士實驗室改造、逸夫樓生科院部分實驗室改造、物理學院805實驗室電力改造等工作;完成學校日常應急大、小維修改造項目40多項,審核各項維修工程70多項,極大改善了辦學環境。
【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學校對部分黨政機構和教學單位進行了調整,以營造有利于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制定《河北大學差旅費管理辦法》等規章,進一步完善財務制度,加強學校財務管理。后勤集團繼續實施第三輪社會化改革,不斷完善和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體系建設;積極拓展校外市場,有效拓展經營項目,不斷提高服務層次;引進和開發新的管理軟件,開拓信息化建設項目,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推動數字化后勤建設;加強后勤服務專業化建設,提高后勤服務專業化水平。
【校園精神文明與文化建設】 充分發揮以“紅色戰線”、“陽光心情”、“家國天下”為代表的8個學生思想教育專題網站的集群優勢,與各部門、各學院網站和網頁一起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制定《公寓住宿管理規定》、《園區學生文明行為規范》、《畢業生離校行為規范》等管理制度;舉辦了第14屆科技文化藝術節、16屆周末文化廣場、46場周末舞會,有力地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繼續以“大學、青春、人生”為主題推行“德育答辯”,組織畢業生認真撰寫綜合素質總結論文,在互動中增強教育效果。
【抗震救災與奧運服務】 “5·12地震”發生后,學校開展各種形式的捐款、捐物等愛心捐助活動;派出醫生參加河北省首批抗震救災醫療隊,并組建醫療隊趕赴重災區平武執行災后重建任務;積極聯系學校西部計劃30余名志愿者投身于抗震救災工作中;組建大學生抗震救災暑期實踐服務隊赴災區進行支教等支援工作,并在2008年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志愿者赴地震災區參與為期1年的災后重建工作。學校積極組織實施安全保衛工作,為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良好的周邊治安環境;4名師生圓滿完成火炬接力護跑活動,選派73名志愿者參與北京奧運會的接待、禮儀服務等工作;2位教師圓滿完成奧運會的執法工作。
【國際交流與合作】 全年共接待國外友好交流院校、友好學術訪問團35個,接待外國友人300多人次,聘請美、英、加、日、韓、俄、法、菲律賓等國文教專家41名,日本籍文教專家佐佐木正信先生和韓國籍文教專家樸英淑女士獲河北省2008年度“燕趙友誼獎”,這是本校連續第六次獲得該項榮譽獎;留學生教育迅猛發展,2008年留學生數量達到338人,同比增長8.33%,為河北省高校留學生在校人數之首(據國家教育部統計的數據)。受理師生各類出國、赴港澳臺手續共計300多人次,其中公派出國、赴港澳臺團組為12個,通過學術交流項目派出交換留學生及自費留學生56名;受理本校教師申報教育部公派出國留學人8次;辦理外教、留學生出入境手續、JW202表、居留許可等手續800多人次;完成醫學部三名教師赴英國威爾士斯旺西大學進修項目;完成日元貸款研修項目;11名師生入選漢語教師志愿者并派往國外任教;完成河北省外辦交予的省長合作項目——培訓四名日本長野縣教師,本校一名教師赴日本長野縣進修。
(高新文蘇國偉陳軍平)
河北農業大學
【概況】 河北農業大學始建于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是河北省重點骨干大學。目前有保定校區、秦皇島校區和定州校區,校園占地193.8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規模41000余人,圖書館藏書151萬余冊,儀器設備值1.7億元,固定資產12.75億元,附屬實驗農場330余公頃,林場2700余公頃。
現設25個學院。設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8個博士點、65個碩士點、72個本科專業。現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4個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11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另有計算機中心、現代技術教育中心、體育工作部等教學單位。有河北省山區研究所、中國棗研究中心、河北省作物種質研究中心等18個省級研究機構。出版有《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等刊物。
【學科建設工作】 制定了省強勢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年度建設計劃,4個省強勢特色學科(群)順利通過河北省中期建設檢查評估,爭取到省重點學科建設經費400多萬元。依據國家重點學科管理辦法和評估指標體系,制定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2008-2010年建設規劃》,創新專業建設,新增本科專業3個,本科專業達到72個。開展了工程碩士新增培養單位申報工作并通過了專家組實地考察。風景園林、獸醫專業碩士點通過全國相關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現場檢查評估。新增博士生導師16名,碩士生導師58名,博士生導師達126人,碩士生導師近500人。
【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學工作】 派出31名教師攻讀博士研究生,另有36名教師取得博士或碩士學位,31名教師獲出國培訓、訪問學者資格,引進博士2人,錄用教師59人、科研助手3人、輔導員12人,使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分別占到教師總數的17%和33%。開展了青年教職工綜合素質培訓班、青年教師講(說)課大賽等活動。2名教師被評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完成了劉孟軍同志兩院院士后備人才的考察推薦工作。
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了加強教學工作的具體措施。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教風學風建設、精品課程與教材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開展了試題庫建設,推進考試方式方法改革。進一步完善了教學監管體系。質量工程項目數量和資助經費位居河北省高校前列。“質量工程”建設方面,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教學團隊1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本科教育創新高地4個、教學團隊3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精品課程5門,1人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方面,新上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15項,獲河北省教學成果獎7項,“地方農林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面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等課題順利完成并通過驗收,4部教材獲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獎。改革了研究生的傳統授課模式和考試方式,發揮科研平臺和高水平科研項目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學效果。2篇博士論文、8篇碩士論文獲河北省優秀學位論文,其中1篇參加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拓寬了成人教育辦學渠道,開展了河北省職教骨干師資培訓班、女能手大專班等靈活多樣的非學歷教育。
【科研工作】 新增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試驗站)達到13個,2個實驗室獲得省級評估優秀。主持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課題,再創河北省小麥、玉米單產最高紀錄,累計推廣面積8926萬畝,增產糧食500萬噸,增效83.9億元。
積極參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在9個產業技術體系中新爭取功能研究室1個、科學家崗位7個、綜合試驗站站長3個、經費2900萬元。學校在13個產業技術體系中共爭取到功能研究室2個、科學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站長17個,獲準資助經費達5150萬元,在全國省屬高校中名列前茅。
全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縱向科研項目596項,新上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284項;簽訂橫向合同58項,合同金額達620萬元。校外來源經費突破5000萬元。鑒定科技成果57項,其中43項達國際先進水平;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5項,其中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河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獎等級、數量和獲獎率連續八年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
審定植物新品種5個,獲國家專利19項。全年發表學術論文1451篇,其中一級學報以上論文570余篇,三大索引論文300余篇。《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第五次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被評為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和河北省優秀期刊。舉辦大型學術會議10余次,學術報告200余場,400余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
【學生工作】 不斷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科學配備、控制數量、嚴格標準、保證質量等具體要求。選拔了12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畢業生充實學生工作隊伍,其中保定校區聘用的10名學生輔導員全部為省外重點大學碩士研究生。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1000余場,參與學生50000余人次。穩步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暑期以“勇擔強國使命,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組織“三下鄉”重點團隊20支,與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聯合打造了12支分別赴河北省各地市的環保科普實踐重點團隊。繼續開展特色活動“萬名學生進萬家”大型社會調查和返鄉實踐系列活動。實踐活動區域遍布河北省11個地市并輻射到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直接參加學生近3萬人。被各級各類媒體報道1029次。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基金共立項252個,1200余人次直接參與。在“挑戰杯”河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特等獎1項、一至三等獎12項,8件作品參加終審決賽作品展示,學校獲優秀組織獎。2件作品代表河北省參加第六屆“挑戰杯”全國決賽,分獲銀獎和銅獎,學校獲優秀組織獎,競賽成績列河北省第一名。在大學生英語競賽、體育比賽等國家級、省級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6個班集體被評為省級優秀班集體,53人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43名優秀畢業生被省委組織部選調到基層鍛煉,27名同學志愿赴西部地區服務,35人被省“三支一扶”辦公室錄用。
建立了“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的校內就業工作體系,從協調用人單位、推進就業互動平臺建設入手,加強對外宣傳、職業導航服務和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等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優質就業指導與服務。在河北省第二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中,2件作品獲一等獎,1件作品獲三等獎,2名學生獲“十佳職業規劃之星”稱號,學校獲優秀組織獎。本科生就業率達93%,專科生就業率達80%,名列全省高校前列,通過了省教育廳就業工作檢查評估,全國大學生就業衛星專網對本校就業工作給予專題報道。積極開展貧困學生救助工作,通過設立2200多個勤工助學崗位和設置各種助學金等,共發放資助金1500萬元,累計救助貧困學生10000余人次,幫助277名貧困生取得了助學貸款。
【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制訂、實施了《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務新農村建設“十一五”行動綱要》,明確學校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的方向。發揮170多個“三結合”基地和科技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地方政府扶貧工作重點,挖掘地方優勢產業潛能,推廣七彩椒設施栽培、肉牛養殖等10項集成實用技術,培訓農民2400余人次。在陜西省佳縣等地建立“三結合”基地,拓展跨區域技術服務與合作。
推進“一縣一業一園農業科技示范工程”和“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與邢臺市簽署了市校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河北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工作,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的探索與研究。規范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實施工作。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河北農業大學長城汽車學院”,開創了全省重點骨干大學與省內大型企業合作辦學的先河。
學校堅持“太行山道路”,矢志服務“三農”的做法,繼續得到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孫孚凌再次到學校“三結合”基地——易縣柴廠村考察新農村建設;教育部副部長陳希就高等農業院校如何為“三農”服務等方面工作,到學校進行專題調研。
【對外交流】 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荷蘭應用科技大學的合作進入實施階段;邀請來自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的專家學者104人次來校訪問、講學;連續4年承辦商務部援外項目培訓,共培訓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157名。
(呂宏玉)
華北電力大學
【概況】 華北電力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教育部與由國家電網公司等7家特大型電力企業集團組成的校理事會共同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在北京、保定兩地辦學,校部設在北京,兩地實行一體化管理。
學校專業設置比較齊全,教學、科研條件比較完備,博士、碩士與本科教育層次兼備,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理、文、經、管、法等相結合的并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科專業布局。現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設有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個博士點專業、52個碩士點專業、54個本科專業、4個二學士學位專業,有MBA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全校共有各類在校生38376人,教職工2835人,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08人。學校現占地1609畝,建筑總面積100萬平方米,總資產21億多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達近3億元,圖書館藏書150萬冊。
【教學工作】 學校加大“質量工程”實施力度,全面修訂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獲評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百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國家級精品教材1部,2個專業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評省部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精品課程7門、特色專業8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優秀教育教學成果獎11項、本科教育創新高地建設項目1項;學校成為教育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3篇博士學位論文、7篇碩士學位論文分別獲河北省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獎。
【師資隊伍建設】 完成對教師系列和管理系列的定編設崗聘任工作,出臺了《華北電力大學推進青年教師“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若干規定》等規章制度。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獲北京市、河北省教學名師獎;新增博士生導師23名,新聘39名專家為學校校外研究生指導教師;引進和接收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6人,聘任38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學校兼職教授、客座教授,進一步優化了結構,提高了水平。
【學科建設】 “211工程”三期項目建設工作正式啟動;“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本校,實現學校國家級重點實驗研究平臺零的突破;“工業過程測控新技術與系統”被批準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大電網保護與安全防御”獲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計劃立項資助;電氣工程、工程熱物理、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清潔能源學、技術經濟及管理等5個學科成功列入北京市重點學科,校省部級重點學科增加至13個;獲得世界銀行124萬美元贈款項目,風電學科的建設力度大大加強。
【科學研究】 全年科研經費合同總額達到3.1億元,比去年增長28.53%;13個項目獲得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立項,106個項目獲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大培育和重點項目等立項,其中楊勇平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的研究項目獲得“973”項目立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15項,專利授權36項,科技論文三大檢索總量與排名穩步上升。
【產學研合作】 新增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本校戰略合作伙伴,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大唐電信集團、中國風電集團、首航艾啟威(北京)冷卻公司等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快與北京昌平區政府建設“能源科技產業基地”、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共建留學人員創業園、與保定市政府打造“保定·中國電谷”等能源電力產業聚集區的共建步伐,繼續推動與福建泉州政府關于福建分園的合作,構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國際交流與合作】 開設中澳合作辦學項目,同時增加了英國巴斯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為電氣專業合作伙伴學校;2008年度全校留學生總數增至390人,學生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是2007年度的2.2倍;學校成功入選北京市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單位,學校第一個“111”引智基地正式啟動,外專重點項目申報達到17項,為歷年之最。
【基本建設】 北京校園西區綜合教學樓建設工程進展順利,一期整體建設工程已全部通過驗收,部分樓座已于年內竣工,即將交付使用;保定校區教11樓主體部分等多處施工工程均告竣工。
【招生就業】 共招收本科新生5050人,共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1647人。本科理科錄取分數平均超出當地重點線53分,文科錄取分數平均超出當地重點線25分,第一志愿報考華北電力大學的報考率達到95.5%。學校畢業生繼續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本科一次就業率達到96%,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建校50周年慶祝活動】 2008年10月25日,學校在國家體育館隆重舉行建校50周年慶祝大會,賈慶林、劉淇、劉延東等領導同志向學校發來賀信表示祝賀,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部委領導、國家電力企業負責人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與廣大師生校友一萬余人共同出席慶典活動。
【黨的建設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通過《北京普通高等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標準》達標檢查驗收。學校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循偉人足跡、探求學真諦”主題教育活動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進行專題宣傳報道。2008年共有2759名師生圓滿完成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工作,贏得奧組委和北京市的高度贊譽。
(水志國張德安)
保定學院
【概況】 保定學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的地方高校,創建于1904年,始稱“保定初級師范學堂”,1928年隨省易名為“河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即歷史上著名的“紅二師”,新中國成立后定名“保定師范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建保定師范專科學校。2007年教育部批準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層次的普通高校,定名為“保定學院”。
學院規劃用地1194畝,現已征用874畝,另預留320畝。新校區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規劃建筑面積31.45萬平方米,現已建成27.04萬平方米。學院現有本科專業11個,師范專科專業19個,非師范專科專業34個。學院有8個類別的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712.55萬元,館藏紙質圖書86.4萬冊,數字圖書15萬余冊,期刊1200余種。全院現有教職工890人,專任教師623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168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263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省政府津貼的專家3人,省優秀社科專家1人,省優秀教師6人。全年本院共考取定向博士9人,碩士研究生2人,15名教師通過在職進修取得碩士學位,7名教師報考了2009年定向博士研究生。1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1人被評為保定市名師,1人被評為市級師德先進個人。5人被評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層次人選”、2人被評為“保定市新世紀學術帶頭人”。
【教學科研】 新上本科專業5個。全年申報各級各類課題68項,其中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2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4項,全國基礎外語教育與教學課題研究項目1項,省社科聯社會發展課題1項。廳、局(市)級研究課題22項,院科研基金項目41項。2項成果獲河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成果獲河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在河北省第十五屆大學生運動會上,院公體代表隊獲得乙組團體總分冠軍,同時獲男子排球冠軍、乒乓球團體比賽第二名。體育系代表隊獲得丙組團體第5名,并有4名隊員打破5項、平1項校田徑紀錄。在全省專接本考試中,共有432名專科畢業生考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
【招生就業】 全年共招收全日制本專科生4525人,招生范圍擴大到山西、山東、內蒙古、遼寧、河南等5個省份。目前已與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河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建立合作關系,為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網絡就業平臺。成功舉辦了2008屆畢業生雙選會,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57名學生通過全省村官選拔和“三支一扶”活動,被錄用上崗。
【培訓工作】 全年共培訓各級各類學員8378人,其中培訓省市級骨干教師1355人、中學校長602人。中文、數學兩專業獲得成人本科專業獨立招生資格。
【文明校園建設】 一是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舉辦了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華魂”等主題教育活動,組織了河北省奧運志愿者形象大使選拔賽和文藝演出。二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線,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成功舉辦學院第二屆文化藝術節,本院選送的節目《放風箏》在河北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專業組第一名。三是開展以“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院團委被評為“河北省五四紅旗團委標兵”和“河北省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四是結合當前形勢和大學生思想特點,不斷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一項成果被評為“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一等獎”。
(劉佳齊衛東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