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屯道觀古樂
延福屯道觀古樂,是高陽縣西演鎮延福屯村古代道觀“玄帝觀”中流傳至今的民間古音樂,形式獨特,曲目豐富,演奏技巧風格鮮明,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音樂,歷經1000多年而傳承不斷,具有極高的民族文化和中國古音樂史研究價值。主要代表曲目有《大阿蘭》、《小阿蘭》、《出曹》、《挑袍》、《張翼德放驢》等。2006年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延福屯村道觀古樂團被河北省群藝館評定為“河北省民間古音樂培訓基地”。
民間染織技藝
高陽紡織文化在民間有豐厚的底蘊。“高陽民間染織技藝”就是其中一枝絢麗的花朵。1924年,李恩波創建“天振生染坊”,首創高陽印花布工藝,其后高陽紡織工人劉大龍、張蒼等率先試驗印花棉布,創制了一整套生產工藝,“高陽印花布”成為高陽紡織中的精品。“金雞報曉”、“三馬頭”牌印花布國貨精品布,曾作為一個時期民族紡織業的代表性產品而風靡一時。主要生產工具有印花版、羊毛刷、品色等。紡織機械主要有拉梭織布機、腳踏織布機、土軋光石、絡車等。“高陽民間染織技藝”2006年被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2006年6月參加“首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
傳統體育
高陽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烽火連年,刀兵不斷,縣民習武之風甚盛,春秋時晉國人豫讓的青銅劍法流傳至今。唐有曉音律、善騎射的齊皎名重當時。至目前,全縣有武術組織90余個,習武者近萬人。
本縣廣為流傳、最具特色的武術形式為“短拳”。短拳在明代稱為綿張短打,清乾隆年間傳入高陽。江蘇人蘇鳳進京應試,中途病倒于高陽西柳村,村民待其甚好。因考期已過,便在該村授拳傳業,后蘇鳳中武進士。短拳遂在高陽傳承歷200年不衰。短拳在傳承中涌現出一些功夫超群、武德高尚的武林精英,如一生未遇對手的夏老存;臂力過人,在京王府任職的劉玉秀;曾在河北省國術館任顧問的史書彥;有京南“賽活猴”之稱的胡奉元等。短拳為攻防兼備拳種,講究結構嚴謹,變化敏捷,進退自如,剛柔相濟。相傳短拳有十二趟和十六趟之說,今只存八趟。高陽縣武術協會曾于1988年出版《短拳》一書,對該拳進行發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