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京之戰
東漢建安二年(197),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虞部將及袁紹部合戰公孫瓚,瓚軍數敗,依童謠“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間可避世”,于是退至易京(故址位于今容城昝村)固守,筑圍塹10重,于塹內筑京城,高五六丈,又在上面建樓;中塹為京樓,高10丈,瓚自居其中,積谷300萬斛。公孫瓚說:“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云‘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想據此城抵抗袁紹勢力。袁紹調兵遣將攻擊,連年不能拔。建安四年(199),袁紹率軍圍攻,公孫瓚遣子求救于黑山軍,又欲自帶突騎突圍西去,擁黑山之眾,斷袁紹后路。長史關靖對公孫瓚說:“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者,皆因顧戀其所居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當自退,四方之眾必又合攻,若將軍舍此而去,軍無鎮主,易京之危立時可至,將軍失本,孤奔四野,何事能成?”公孫瓚遂堅守不出,而外邀援兵,等援軍到來,相約舉火為號,內外夾擊袁紹軍。不料邀援軍書信被袁軍截獲,袁軍在城外放火誘敵,公孫瓚誤認為援軍已到,遂自領兵出戰,伏兵四起,軍馬損失大半,退守城中,袁軍已掘地道直入公孫瓚京樓下,放起火來,地陷樓焚,公孫瓚走投無路,先殺妻子,然后自殺,全家都被烈火焚燒。袁紹收公孫瓚敗軍,勢力大增。易京城在魏晉時仍為軍事重地。東晉十六國時,后趙石虎伐薊城歸,經過此城,見城高峻堅固,怕為人所用,發軍卒2萬將城平毀。
災民暴動
劉二黑,容城北城村人,生于清同治年間,善與人交往,好打抱不平,與王果莊村朱國定等為友。光緒初年,鄉里迭遭荒旱,百姓饑饉。光緒九年(1883)夏末,亢旱之后,大雨連綿,山洪暴發,洪水過處田間顆粒無收。對此官府視而不見,糧價暴漲,無數青年逃荒關外,老弱婦孺奄奄待斃。面對百姓慘狀,劉、朱與朱羊爾、蔚成等決計聯絡大眾,砸搶官倉,以救災民于水火之中。光緒十年(1884)四月二十六日,逢容城大集,劉二黑等發動四鄉骨干,隨趕集人群集結于城內糧食市,準備起事。待人多之時,劉二黑登上高處,一聲吶喊,大眾云集,他歷數連年災害,糧價暴漲,官府不僅見死不救,反而增收雜稅,官鹽盤剝,為今之計,只有砸開官倉,放糧于民。話音一落,眾口贊成。劉二黑大喊一聲:“不怕死的跟我來!”霎時人流如潮,直沖官倉,搶了官倉糧食。接著劉二黑又率眾骨干,沖擊了官鹽店、旗產處,最后沖進縣衙,要與知縣論理,知縣早已聞風而逃。事后,官府開始抓捕為首者,劉二黑與朱羊爾、蔚成逃往東北。
砸官產局斗爭
1932年1月23日,是容城縣城集日,中共容城縣委發動并組織農民群眾5000余人,從四面八方涌到縣城,中午,在副總指揮李文治的帶領下,憤怒的群眾搗毀了積怨已久的官產局,怒打局長王國璋,并燒毀了文契、卷宗和地戶花名冊等。從此官產局不復存在。這次斗爭打擊了國民黨官僚、地主的囂張氣焰,群眾人心大快。
北后臺戰斗
1940年12月17日,冀中十軍分區三十二團及隨行的平西視察團共500余人,從平漢路西回路東整頓回防,當夜行至定興縣馬房村。第二天黃昏,一營轉至容城縣北后臺村,團部與其他營連分駐在定興縣佟村一帶,由于部隊長期輾轉作戰,干部戰士相當疲勞,即在此地暫時休整。日軍得知消息,糾集了駐周圍各縣的日偽軍3000多人,于12月21日拂曉,分九路向三十二團駐地合圍,日偽軍采用聲東擊西手段,先在拒馬河東用炮轟擊,逐漸向北后臺包圍。三十二團少數干部與劇團非戰斗勤務人員等,由溝市轉至后臺,其余則由團長江中、政委明楓率領沖向東南。一營組織突圍,但因敵我眾寡,數次沖鋒均未能沖出。為了掩護中共冀熱察區黨委書記馬輝之等領導,抗日健兒與數倍于我的日偽軍在北后臺村西殊死拼殺了一天,斃傷日偽軍250余人。我八路軍除馬輝之等100余人突圍外,冀熱察平西辦事處武委會主任王治良、冀熱察區黨委交通大隊長郝立本、參謀長朱湘海、一營營長賀正寶、營副教導員楊愛賢、一營四連連長李林、衛生隊閻新華等497名指戰員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