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攻陷博野城 明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分道入關,破高陽、博野、巨鹿等40余城。博野知縣吳光斗和眾多守城士兵殉難??h治官舍包括儀門、倉庫、房舍、申明亭、旌善亭、預備倉、酂侯祠、土地祠、露臺、日晷堂、后川堂等被清兵燒為灰燼。
康熙皇帝在博野扶犁耕地 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康熙皇帝到京南檢查春耕,巡視冬小麥生長情況,慰勞勉勵農民。河北巡撫李光地及境內的文武大臣隨行。農歷二月初九,率文武大臣來到博野??滴踉诓┮翱h城東北邊田野,親自扶犁耕地,親耕一畝左右,前來觀看皇帝親耕的有上萬人。直隸巡撫李光地當即令博野知縣杜開銓按康熙所耕地的邊界立碑“皇帝親耕處”。這件事使博野這個小縣知名于海內,是博野自建縣以來所未曾有過。李光地還撰文《皇帝親耕處恭記》,記載康熙皇帝扶犁耕地一事。
義和團與天主教之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義和團一部先進入博野北兩合程,后駐大程委、田家莊。在大程委制造出炮藥、鐵砂子,在大程委村東,田家莊村北架起“牛腿炮”、“大抬桿炮”,同程六市天主教激戰數日,切斷天主教與外之聯系。村民中流傳“義和團真能鬧,程委街上盤爐灶,鑄槍子,炒炮藥,一心要打天主教”的歌謠。在義和團的影響下,博野民眾紛紛組織起來,大程委、宋村、東墟、龍堂、城東等地的農民參加攻打天主教和地方豪強。義和團大隊人馬走后,官府與天主教及地主武裝相勾結,對當地義和團大肆屠殺、追捕,把本地義和團鎮壓下去。
博蠡暴動 1930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根據中共保屬特委的指示,博蠡中心縣委發動農民暴動,省委派軍委書記張兆豐、保定特委書記郝清玉等5人,具體指導起義,博蠡中心縣委改稱行動委員會,指揮暴動,暴動預定12點在蠡縣縣城、大莊頭、萬安三處同時舉行。由于大莊頭一處提前行動暴露了意圖,暴動被迫中止。這是博蠡中心縣委組織的首次武裝斗爭,也稱“博蠡暴動”。
民八事件 1938年12月初,河北民軍司令張蔭梧親率其一、六、七團,特務團向博野縣進犯,對冀中軍區第二分區搞摩擦,搶占地盤。駐守博野縣城的八路軍二分區司令員于權伸、政治部主任劉哲華調集所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大隊于12月16日把河北民軍四個團駐地小店、杜村一帶包圍,自拂曉戰斗打響,很快就解決了戰斗,張蔭梧的部隊全被擊潰,其中大部分放下武器起義。史稱“民八事件”,也稱“博野事件”。
白塔慘案 1940年4月25日,日本侵略軍2000余人,包圍了八路軍冀中軍區三十三團一營和津南人民自衛軍某連駐地白塔、同連后,殺害抗日軍民630人,燒毀民房630間,糧食10余萬斤,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白塔慘案”。
土地改革 1946年,落實中共中央“五四”指示,余博野縣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縣政府派出工作組深入到村,發動貧苦農民與地主說理,動員地主、富農把多余的土地獻出來,交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11月20日,縣政府在小店村召開了由附近11村群眾參加的控拆張蔭梧罪行大會,將張蔭梧侵占的土地還給貧苦農民,推動了全縣土改運動的進行。1947年7月15日,冀中行署頒發了《關于大力開展土地改革與復查運動的指示》,并在北楊村、南邑、北邑、北小王、北堤圈、西許村、東章、南祝等幾個村搞了土地改革的試點。地委和各縣選派干部組成了博野工作團。發動群眾,建立農民小組,選舉農民代表委員會,然后吐苦水,挖窮根,向地主清算,最后分配勝利果實,為全面開展土地改革積累了經驗。11月25日至12月8日,冀中區九地委召開土地改革會議,布置全面開展土地改革工作,會后本縣即發動群眾,掀起了土改運動的高潮,縣區干部深入到村,組織新農會和貧民會,評定階級成份,平分地主富農的土地和浮財。全縣9074戶貧苦農民共分得土地90606.75畝,房屋7201間,還有糧食、衣服、農具、牲畜等,廢除了舊地契,頒發了新土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