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區定州市(Dìnɡzhōu Shì)地處北緯38°14′20″~38°39′50″,東經114°47′50″~115°15′10″之間。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北與望都縣、唐縣交界,西與曲陽縣接壤,南與新樂市、無極縣、深澤縣毗連,東與安國市為鄰。定州市區東北距首都北京196公里,西南距省會石家莊68公里,北距保定62公里。總面積1274平方公里,人口115.99萬人。轄西城、北城、南城3城區,磚路、龐村、清風店、留早、開元、明月店、叮嚀店、大辛莊、東亭、東旺、高蓬、李親顧、邢邑、子位14鎮,趙村、周村、大鹿莊、東楊家莊、號頭莊、東留春、西城、息冢8鄉和486個行政村31個社區居委會。
建置變遷 春秋戰國時期,定州市區域屬鮮虞國。后鮮虞國改稱中山國。周敬王年間(公元前515年—前489年),中山被晉國所滅,不久復國后遷都于顧,即今定州。中山強盛時期,疆域約五百里。《水經注》載:“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公霸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固之”。所以,定州城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管仲城。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皇子劉勝為中山靖王,定州時稱盧奴,為中山國都,領有14縣。東晉時,后燕慕容垂在中山稱帝,設中山尹,改盧奴為弗違,領有8縣。定州市境域包括弗違、魏昌、安熹三縣之地。隆安元年,拓跋珪攻克中山,置安州。隆安四年,將安州改為定州。唐代,定州設總管府、大總管府,管轄范圍曾達32個州。宋代,定州地處宋遼邊陲,統管河北西路。清為直隸州。民國初廢州為縣。抗日戰爭時期,定縣曾分為定南、定北兩縣。后定北縣又分為定唐、望定二縣。日本投降后,恢復定北縣。1947年,建立定縣市,定南、定北縣合并為定縣。翌年,定縣市并入定縣。曾是冀中九專署和定縣專區駐地。1958年,定縣、曲陽合并為定縣,1961年分開。1986年,定縣撤縣設定州市。
市區古今 有文字記載的定州城始建見于《水經注》:“周襄王鄭四年(前648),戎、狄合謀伐周,齊桓公遣管仲平戎于周,管仲筑城以固之。” 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漢景帝封其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領周圍14個縣,以盧奴(今定州城區)為中山國都。《水經注》載:“城內建臺、殿、觀、榭,皆上國之制。中山簡王劉焉筑兩宮,開四門,穿北城以石建暗渠,溝通唐河與盧奴水,建魚池釣臺戲馬之觀。”劉勝時以舊有的城市建筑為基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為其統治服務,也使定州城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簡王劉焉時,穿北城以石建暗渠引唐河水為城市所用,說明當時的城市建設已經注意到了供排水設施建設,這在北方城市建設中不失為創舉。
南北朝時期定州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七帝寺等佛教建筑的興建豐富了定州的城市建設。后趙建武七年(341),北中郎將筑小城,立宮殿。后燕建興元年(386) 慕容垂稱帝于中山,設中山尹,大造宮室,小城之南筑隔城,為太子寶建承華觀。后燕慕容寶永康二年(397) 北魏鮮卑人拓跋珪率軍攻陷中山,在漢舊基上將城池修建完固。
唐宋時期,定州進入了一個較為平穩的快速發展時期。唐時興建了文廟。宋時建設了開元寺塔和眾春園。開元塔自始建至完成,歷時50年,工程浩大。眾春園當時“潴水為塘,廣百余畝,植柳萬株,亭榭花草之盛冠于北垂”。 元時建設了大道觀和清真寺。
明清時期是定州城的定形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都督平安展筑城墻,周長二十里余 十三步,高三丈,四門各建月城,上有門樓,各有重門,四面異其制,周遭盤折,上可容數千人。景泰二年(1451),鎮守都指揮吳玉主持修葺。成化十九年(1483)知州裴泰、守備胡英、張永忠、胡永昌主持重修,城上泠鋪共160個 。嘉靖元年(1522) 州牧倪璣匾其門 , 東曰“博陵”,西曰“平鎮”,南曰“永安”,北曰“定武”。萬歷四十四年(1616)州牧宋子質主持修復東、南、北三面城墻及四城樓,騰驤衛指揮胡進忠承修西面城墻,歷五個月完工。萬歷四十七年,州牧沈庭英主持隨處修補并匾其門,北曰“瞻宸”,南曰“迎泰”,西曰“望恒”,東曰“觀海”。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秦鏡奉旨修復城池,南門西至西南角樓由忠順營承修,余由州官承修,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九月至翌年四月二十日竣工,共修城垛一千五百余丈,修葺城樓三座,補建北城樓一座。嘉慶十五年(1810)州牧薛學詩重修南北二門。道光初年,州牧袁俊重修東西二門。光緒十年(1884)知州陳慶瀘重修南北二門。
這一時期,還對始建于唐代的衙署進行了多次改建和增修,建成了更為完善的衙署。南為更樓,下為大門,進為儀門,左右角門,西為監獄,東為同知公署,傍吏、戶、禮等房15間,西傍兵、刑、工等房15間。中為甬道,道上戒石亭,北為露臺,為大堂暖閣。后穿堂三楹(即玉壺堂),東為客廳(即拜笏堂),西為花園(又稱中山后圃),后為聚勝樓。1738年,建貢院。咸豐年間,建王灝莊園。至清末,一個城墻完固,衙署、貢院、文廟、寺觀、園林等公用設施齊備的定州城呈現于華北平原。
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定州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到2006年,定州市城區面積28.59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1.3萬人,供水管道76公里,用水普及率100%,燃氣普及率41.31%,城市綠化實現了街道與游園結合,基本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綠化覆蓋面積204公頃。城區道路形成“兩環、七橫、九縱”的道路框架。兩環,內環即自來佛街、中興路、博陵街、興定路,外環即東環路、新107國道、西環路、北外環路。七橫為北外環路、北環路、興定路、興華路、中山路、中興路、南環路。九縱為西環路、勝利大街、博陵街、明月街、建設街、清風街、中心街、自來佛街、東環路。市區空間結構規劃為“一心三片”,“一心”指的是城市行政中心,“三片”指的是鐵西片區、老城片區和規劃期內的新城片區。“鐵西片區”是定州市產業集中布置的區域,以傳統產業、制造業以及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老城片區”既是定州市行政辦公及商務中心所在,也是定州市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新城片區”是定州市未來文化教育、體育中心以及生活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