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進化史上,自然環境對人的塑造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形成南學、北學兩個風格迥異的學術流派,與學者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有極大關系,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對此解讀說:北方苦寒磽瘠,謀生不易,其民族消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維持社會,猶恐不給,無余裕以馳騖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學術思想常務實際,切人事,貴力行,重經驗,……重禮文,系親愛,受法律,畏天命:此北學之精神也。南學則反是,其氣候和,其土地饒,其謀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飽暖是憂,故常達觀于世界之外。初而輕世,既而玩世,既而厭世。……探玄理,出世界;齊物我,平階級;輕私愛,厭繁文;明自然,順本性;此南學之精神也。梁啟超在這里所說的“北學”,含義大于燕趙“北學”,但兩個“北學”的主體精神是一致的。縱觀燕趙北學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具有以下學術風格。
尊崇經世致用
北學最重要的特征是注重經世致用,從荀子開始的北學始終對此堅持不渝,董仲舒沿著荀子的實用精神,把儒家理想主義向實用化發展,孫奇逢主張躬行實踐,經世載物。顏李學派對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及利益的強烈責任感和深沉的終極關懷,被梁啟超
治學兼收并蓄
北學重要的治學特點是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每當這種風格體現充分時,就會鴻儒碩學之士倍出。荀子以孔子思想為本,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各家各派學說,創造出極具經世致用精神的荀學。董仲舒廣采博取法家、道家、墨家各學派之長,尤其是吸收陰陽五行的思想,形成了天人感應的儒家新學說。孫奇逢是“綜合派”,認為儒家各派皆有所長,周敦頤、程頤、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各有特點,都從不同角度闡釋儒家思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他匯通程朱陸王,使之熔于一爐。清末燕趙學者王發桂在《北學編·補刊北學編序》中指出,北學諸大儒董仲舒、毛萇、邵雍、孫奇逢都是通經致用,非空談之人。強調只有把經學與道學合而為一,道學與經學互相取長補短,才是正學和實學。
追求厚重古樸
北學治學風格的重要特點是不尚標新立異,追求厚重古樸,強調實事求是,反對任意解說,注重師承家法,很少創新發揮。南學與此相反,不拘家法,解經兼用老莊玄學,隨意發揮,重在義理。南北學風大異其趣,迥然不同?!妒勒f新語·文學》說:“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南人學問精通簡要。”南北朝時期,北朝士人讀書,首選經書、史書、兵書,最后才是詩文。由于經書、史書、兵書多為經世致用的文章,因此北朝文風平淡質樸。南朝士人則崇尚文學、玄學,文辭華麗輕綺。世人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
講求慷慨節義
北學具有慷慨節義的學術品質,這是由“慷慨悲歌”的燕趙精神造就的?!侗睂W編》遵循的編選原則,其中一條就是“生平節行無甚可議”,孫奇逢的學術思想史名作《理學宗傳》的編纂原則“是編有素推節義者”。燕趙自古仗節死義者,代不乏人。后漢時,董卓欲廢立君王,群臣唯唯,無敢言者,獨盧植抗議不阿。北學后人高行其義,稱“先生之行無論其他,即不肯隨董卓廢立,方是讀書人”。元代大儒劉因,屏跡山野,超然物外,征詔不仕,不與暴虐的元政府合作,有元一代,一人而已。明朝末年,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孫奇逢等人冒死營救左光斗、楊漣等,與鹿正、張果中被譽為“范陽三烈士”?,F代史上,李大釗為了真理慷慨赴死。北學士人慷慨好義的崇高人格,使北學具有了慷慨節義的學術品質。文章節義并重成為北學的重要特征,是古人所謂“道德文章”的完美寫照。
北學的影響
北學從荀子開始,歷經兩千年,約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間,顏李學說把北學精神發揮到極致,變成了極端惟用論。顏元片面強調習行和經驗,輕視甚至否定抽象思維和理論,走向了反知識的道路。他雖然重實踐,卻把實踐科學降低為具體勞動。士人紛紛去實行,放棄理論創造,北學逐漸走向寂寞。清代乾嘉之際,考據學興起,漢學研究成為學界主流,顏李之學已不再為學者注目,其著作也大部分散佚。
直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浙江德清學者戴望首次匯輯《顏氏學記》,公開表彰顏李學派,使這一學術思想再度成為近代學界的熱點,從此北學進入現當代發展時期。此后30年間,一些改良派思想家痛感國家政治腐敗,受制于外夷,主張變法自強,需要一種溝通中西學術的理論,顏李之學正好適應了這種要求。推崇顏李學說的改良派思想家有陳虬、宋恕、梁啟超等人。梁啟超主講湖南時務學堂時,特別崇拜顏李學派,評價顏元“對于舊思想之解放,最為徹底”。他流亡日本期間,將顏李之學傳入日本。隨后,他編著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對顏李學派給予熱情的頌揚:“舉朱陸漢宋諸派所憑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對于兩千年來思想界為極猛烈極誠摯的大革命運動,其所樹旗幟曰‘復古’,而其精神純為現代的。其人為誰?曰顏習齋及其門人李恕谷?!边€專門寫了《顏李學派與現代教育思潮》一文,詳細介紹和評點。改良派推崇顏李學派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有相通之處,也就是主張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進行社會改革,使社會朝著征實致用的方向發展,由于梁啟超等人不遺余力地表彰和弘揚,顏李之學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反響。
20世紀初,徐世昌以大總統的身份提倡顏李之學,倡導組織了四存學會,成立了四存中學,編輯了《四存月刊》,并廣泛征集顏元和李塨的遺著,將顏李放到孔廟祭祀,一時間顏李之學風靡海內。徐世昌尊崇顏李學派,實際是尊崇孔孟的變相形式,因為在四存學會成立前一年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使封建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受到極大沖擊。這時直接提出尊孔孟以號召天下就不那么靈光了。尤其是孔孟崇道賤藝的思想更不合乎當時國情。這樣徐世昌便利用顏李學派在當時的影響來維系“世道人心”,企圖以此阻遏新思想的發展。
北學的重新崛起,是因為李大釗的出現。李大釗受燕趙傳統的影響極深,少年求學時期,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筑聲劍影樓”,就是以歷史上刺秦王的兩位俠士——高漸離(筑聲)和荊軻(劍影)來勉勵自己的。他的文章也具有燕趙之風骨,“明可以薄霄漢,幽可以泣鬼神,堅可以鑠金石;悲歌激昂,摧山岳而震鯤鵬”。北學名彥定州王森然評價李大釗說:“先生一生,勤樸清直,堅苦卓絕,潔身遠名,不營時譽,……臨事不茍,臨財不得,是所謂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者也。”贊譽李大釗為“指路之明燈”“民國一代之大儒”。李大釗的治學風格具有燕趙的經世致用、躬行實踐精神,認為“凡是一種學問,或是一種知識,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學問,真的知識;否則不能說他是學問,或是知識?!崩畲筢摰牡赖鹿澚x和學術風格,都與燕趙文化有很深的淵源。他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座右銘,即源于楊繼盛名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五四運動前后,一些愛國知識分子強調顏李重“致用”的思想,試圖以顏李之學轉變社會惰弱習氣,振興中華,抵御列強。青年毛澤東曾經受顏李之學的影響,1917年編著的《體育之研究》,在“體育之弊及吾人自處之道”一節中,先是分析了歷史上不重視身體鍛煉的弊端,“三育并重,然昔之為學者,詳德智而略于體。及其弊也。僂身俯首,纖纖素手,登山則氣迫,涉水則足痙。故有顏子而短命,有賈生而早夭,王勃、盧照鄰或幼傷或坐廢。此皆有甚高之德與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矣?!比缓笠哉\摯的筆觸寫出了對顏元和李塨的推崇,“惟北方之強,任金革死而不厭。燕趙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涼州。清之初世,顏習齋李剛主文而兼武。習齋遠跋千里之外,學擊劍之術于塞北,與勇士角而勝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豈道乎?顧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馬。此數古人者,皆可師者也。”對于顏李的“文而兼武”,青年毛澤東深表敬佩,文中提倡“習動”,極力斥責理學習靜功夫。
北學精神由于符合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對后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學術界、思想界等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北學精神的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