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統治集團政治日趨腐朽,土地高度集中,對百姓剝奪加劇,引起多次農民起義。加之旱澇、雹、雪、水災、蝗災、瘟疫頻發于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尤其是元末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部隊多次轉戰河北,中國北部地區經濟受到極大破壞,田地荒蕪、人口銳減。
而這一時期的山西晉南一帶,由于地理環境因素,相對顯得安寧,再加未受兵災,人口繁盛。戶部郎中劉九皋向朱元璋建言:“今河北諸處,自兵后田多荒蕪,居民鮮少,山東、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日繁,宜令分丁徙寬閑之地,開種田畝?!敝煸巴膺@一建議,從鞏固新政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出發,做出移民的決定。
同時,朱元璋提出:“山東地寬,民不宜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采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將山西澤(今晉城)、潞(今長治)二州百姓遷河北等地,史稱“洪武移民”。這次移民來保定的州縣,包括定州、阜平、曲陽、涿州、保定等。
靖難之役時,保定為朱棣與建文帝的軍隊反復交戰之地,雙方共幾十萬最多時逾百萬軍隊反復路過此地。靖難之役發動后,河北百姓處處抵制。在朱棣與政府軍反復交戰中,河北百姓還站在政府軍一邊,并主動從人力物力上幫助政府軍抵抗朱棣的軍隊。史書上記載:“燕兵所過,各州、縣義民目為叛逆,爭抗拒之。”使朱棣的軍隊連受挫折,損失不小。
朱棣見狀震怒,于是“燕王憤甚,燕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據保定一些族譜中記載,朱棣軍所至,村莊成墟,血流成河,幾乎所過村莊百姓殺光,有的村子只偶爾幸存下一兩戶。后朱棣把北平定為“行在”,為將首都移此做準備。然而河北空虛,人煙稀少,經濟癱瘓,不能適應定都需要。為此,朱棣決定沿用其父朱元璋的做法,開始更大規模的向河北移民。史稱“永樂移民”。
永樂移民的移出之地,除山西外,還有南方和河北北部。永樂移民共進行八次,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結束。待定都北京的財賦供給與人口已經不成問題時,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正式遷都北京。
明朝向北京周圍和河北中南部大移民,保定是實民之地。保定人祖祖輩輩一直言之鑿鑿、不絕于耳的廣泛而普遍的民間傳說,諸如“問我祖先在何處,就在山西大槐樹”“親戚連親戚,一連到山西”,至今保定人還像唱曲兒一樣掛在嘴邊。最讓人信服的還是諸如明清時的各種著作、地方志、碑文、家譜、村名,以及其它實物所傳遞的信息。
從普查資料可以看出,保定現在所轄的各縣(市、區),都有明朝移民的村落。有的在村名中還有直接反映,如清苑的西洪義村,最初時就叫“洪移莊”,意即“從洪洞移來的村莊”。據不完全統計,其中移民最多的縣(市、區)有徐水、定州、安新、高碑店、唐縣、淶源等。尤其徐水、定州,移民村都在100個以上。據《定州市志》載,永樂二至四年該市共從山西洪洞遷來53姓。其中僅趙村鄉就有山西移民29姓,該鄉另有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移民98姓。
上述這些屯社移民,僅是民籍人口,并未包含軍籍移民。永樂年間,大寧都司從口外遷至保定府,新的軍衛由原在口外的軍衛人員遷來。他們到保定后,政府為其別立戶籍,稱作軍戶。大量軍隊在保定駐守,成了事實上的一批移民。有學者統計,這些來保定的軍人及其家屬約67萬人。
明朝從外地移民到保定,民籍移民所來之地主要有山西的洪洞、臨汾、夏縣;河北灤平(小興州)、蔚縣、固安;內蒙古寧城;河南安陽、湯陰等。以山西洪洞、河北灤平(小興州)來的最多。軍籍移民主要是隨大寧都司遷保定時來自口外的軍衛人員。
移民來到保定后,蓋房造屋,立戶建村。村莊起名時,有的依自己的姓氏,如王村、李家莊;有的依自己的行業,如油味、紙坊;甚至有的以自己的房子取名,如瓦房、平房、木樓等。保定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保證了定都北京后的明政權的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