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路视频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久久久_久青青在线观看视频国产_亚洲精品主播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男人天堂久久_性中国美女FREE18一19

保定人物志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方志館 > 數字方志 > 地情文獻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更新時間:2019-12-31 23:03:33點擊次數:450581次

馮杰(?~1651)字邵暗。高陽歸還村人。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授章丘縣令。時值水患,大水薄城,城高僅兩丈余,時刻有被淹沒的危險。馮杰為全城百姓安危計,登上城垛虔誠祈禱,待洪水稍退,即刻發放工具,動員百姓挖運泥土保全城池。鄰縣解送官銀途經章丘,被強盜劫掠,馮杰率捕快親往緝之。因他治理才能突出,經地方長官保舉,考選入京,崇禎元年(1628)補授禮科給事中。后在巡視皇城時,得罪權貴,隨即因同僚犯事而受牽連,被貶戍大同。他雖代同官受過,卻從不為自己辯白,而是坦然接受處分,為此度過十余年的戍邊生涯。

清順治元年(1644)啟用前朝官員時,補為戶科右給事中,未久改任禮科都給事中,兼漢祭酒司業。順治三年(1646),任會試同考官,所取士子廷對時多數名列前茅。狀元傅以漸即出其門下,后為康熙的老師,官至兵部尚書,其余多數后來都身居要職。馮杰因選拔人才有功,升任太常寺少卿,五年(1648)為太常寺卿。六年(1649)晉為大理寺卿,同年任戶部右侍郎,期間曾督理京省錢法,核查賬務精細認真,深得上司賞識。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鐘元,世稱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賈家莊(今容城賈光村)。少年有志,以先賢劉因、楊繼盛為榜樣,嗜學成癖。14歲入縣學,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與明兵部尚書孫承宗等為友,與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等則以“國士”相知。明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把持朝政,迫害東林黨人,左、魏、周等先后被捕入獄。孫奇逢冒險挺身營救,他致書給好友孫承宗,讓他利用“樞輔”的身份,設法搭救左光斗等人。為營救東林黨人,他為籌資募捐奔走呼號。雖未救出左、魏、周等人,但他的高尚行為使他被譽為“范陽三烈士”之一。

明末,孫奇逢率領親族鄉人抗擊清兵。附近縣城先后被清兵攻陷,獨容城未被攻下。但終因明朝大勢已去,他移居易州,隱居于五公山講學,清朝建立后,他居家授徒。不久,其田園被旗人圈占,舉家再徙蘇門夏峰(今河南輝縣夏峰村),興辦百泉書院,廣收生徒以教之,從學者數百人,終老于教授著述生涯。從明至清,孫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堅辭不就,被稱為“孫征君”。他一生專心教授著述,理學成就突出。治學“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主張“人無賢愚”,只要肯學,“必開以性之相近,使自力于庸紓”。這種不論身份地位,一律以誠相待、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在當時廣受贊譽。

孫奇逢初宗陸九淵、王守仁,其學得力于王守仁為多,晚年傾慕朱熹理學。其學問主張自得,不立門戶,以繼往開來為己任,終于成為兩大理學派別的調和者,從理論上回答自然與社會現象統一性的問題,達到天人合一,萬物與我同體的境界,與黃宗羲、李颙并稱為清初三大儒。著作有《四書近指》20卷、《讀易大旨》5卷、《尚書大旨》6卷、《理學宗傳》26卷、《畿輔人物考》8卷、《中州人物考》、《歲寒居問答》2卷、《游譜》1卷、《甲申大難錄》、《兩大案錄》等行世,另有《語錄》2卷、《百泉紀游》、《續容城縣志》、《新安縣志》等。后人輯有《夏峰先生集》14卷。

孫奇逢不僅為人誠摯,平易近人,而且學識淵博,一生孜孜治學,筆耕不輟。晚年,他總結自己幾十年治學體會,曾寫道:“七十歲工夫,較六十密;八十歲工夫,較七十密;九十歲工夫,較八十密。學無止境。”這種學而不已、勤奮著述、虛懷若谷的風范,贏得了當世和后代學者的敬仰和尊崇。近人梁啟超曾給予高度評價,稱“夏峰是一位有肝膽、有骨氣、有才略的人”。


賈爾霖(生卒不詳)字用汝。清苑人。明布政史賈鴻洙之子。爾霖與其弟爾梅、爾棨均有才名,被人喻為“三鳳”。爾霖少時即博覽古書。萬歷四十四年(1616),奉父命謁訪著名學者孫奇逢求學問業,奇逢見其品貌雙全,遂以女兒嫁之。在孫奇逢教誨下,爾霖學問大進,四十六年(1618)赴京參加鄉試,成績高等,本擬列為解元,旋因其文觸犯時忌,結果僅被列為副卷第一。此后其父在秦、豫間為官,爾霖跟隨左右,遍游秦、豫名勝,并得結交名士文翔鳳等人,其詩文益進,下筆千言立就。秦、豫大吏對爾霖都很敬重,常將其詩刻于石上。至壯年,因病卒。遺著有《筆眺集》、《澹寧軒詩集》等數十卷。

弟爾梅,字羹署。博學多才,尤工于詩文。清順治三年(1646)舉人。為侍奉母親終身未仕。終年72歲。著有《若庵詩集》、《玉立山房文集》、《世綸堂雜著》等共20卷。


彭之燦(?~1658)字了凡。蠡縣人。明諸生。擅文,工書畫。家貧絕炊,妻子敲案哭嚎,之燦仍揮毫不輟。明亡后,攜家室寓居饒陽,作村塾師為生。不久,妻、子相繼餓死,之燦乃至蘇門(今河南輝縣)與孫奇逢相交。但其性不合俗,愛獨自靜坐。有人請入家中,因街市喧嘩,便立即離去。之燦曾渡河南游,住僧館一年有余,又離去,獨擔瓢笠圖書,暢游嵩山、王屋山諸名勝。游九山(即會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華山、岐山、太行山、羊腸山、孟門山)期間,曾絕食數日。孫奇逢請之燦到夏峰(今河南輝縣西北蘇門山),勸其回故里。之燦說:我出門時,已發誓永不歸故里,不能赴東海,便入西山(即首陽山)而死,縱然千溝萬壑,亦不悔恨。順治十五年(1658),竟餓死在嘯臺東北的石柱下。

孫奇逢雕石記其事,立于墓前。山東新城王士楨寫詩以記之。學者李塨在《彭山人傳》一文中記述:“順治十五年,蠡吾彭之燦,南如蘇門,坐餓嘯臺上,孫征君挽之不可,七日而死,天下稱之曰彭餓夫”。時人將之燦與容城張果中、西華(今河南開封)理暢并稱為“蘇門三賢”。


王之征(生卒不詳)字五修,號密齋。安州(治今安新)人。其父王方新曾任鄆城知縣。王之征父母病故后,赴新安(今安新)從當時大儒孫奇逢學習,探究“身心實益”之學,廣涉理學大師著作。之征天資高邁,對孫奇逢之學都能心領神會,窺測其本源,深得孫奇逢推重。清順治初年(1644),孫奇逢將移居河南輝縣蘇門,王之征不忍離別,徒步送行數百里,大哭而返。康熙元年(1662),王之征再至夏峰謁孫奇逢求教,二人多次論學,之征更覺受益匪淺。返鄉后,王之征居家自學,后又從定興學者杜越問“圣賢之道”,奉之如師。還將杜越迎養至家,使子弟受業。之征日常生活也嚴格遵循儒家忠孝節義之道,至孝父母,敦睦朋友。友人辛國賓先喪,其母年近八旬,之征將其母迎至家中,贍養如己母。及逝,又妥為殯葬。思想家顏元對王之征的學問和為人備加崇仰,曾說:“予當坦率時,輒思王五修。”終年59歲。


范士楫(生卒不詳)字箕生,號橘洲。定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歷任山西陽曲、洪洞知縣,斷獄多有平反,作《求其生錄》一書。后棄官歸隱。清朝建立后復出,先任禮部員外郎,尋改吏部員外郎,升郎中。一意遵循銓選法,甄錄拔舉時,審其人才識賢否,認為不可者,即使上司主張任用和拔舉,也不肯違心附合,輒與爭辯,遇權貴請托,也總是憑公拒絕,所以遭上司嫉恨,終被罷職。后游揚州,卒于旅舍,被門人歸葬于家鄉。

士楫負奇才,意氣豪邁。傾囊購書萬卷,冥心探索,夜以繼日。少時與同邑鹿化麟交善,商榷古今學業,或呼酒抵掌論天下事。其父文源嘗輯《范陽志》書稿,戰亂中亡失,士楫重新采錄,修舊起廢,參以地志至家乘,成書10卷,名為《范陽識略》。又工韻語,有《橘洲詩集》6卷。

董應征(生卒不詳)字錫九。高陽人。明末以監生任山西孝義、廣靈知縣。清朝初年,任山西浮山知縣,升陜西漢中府(治今陜西漢中)同知。當時農民起義軍賀珍部圍攻漢中府,董應征防備嚴密,保住城池,因功升任漢中府知府。在任時重修棧道,并在城頭立碑紀念,捐錢贖回被賣婦女,使其回家團圓,如無家可歸,則為其擇配成家。后升陜西糧儲道,掌管陜西貢米漕運,實行招買糧食政策,方便陜西軍民。又升山西參政,再升山西右布政使。朝廷派人來山西調查荒田,董應征剛直不屈,反對弄虛作假,被劾,遂降職,改任陜西隴右道。董應征在陜西任職期間,前后減免荒田租稅數十萬,全部用于建設西部邊疆,深得人們擁戴。為官廉潔,清貧自守,病故時,家中貧乏,由同僚出錢幫助置買棺槨,才得安葬。


李發元(生卒不詳)字元毓,一字潞陽。高陽龐口村人。明崇禎七年(1634)中進士,授寧波府推官,主刑獄。當時獄訟繁多,文簿堆案。他到任后精心按律核查,該平反則平反,該治罪則治罪,不久積案理清,人稱其辦案公平,不寬不冤。崇禎十二年(1639),充校省試,其解元就出自他門下,余者也都先后考取進士,身居要職。順治二年(1645),清任用故明官員,十一月,李發元出任廣西道試監察御史、巡按兩淮鹽課。

揚州在清兵屠城后,滿目瘡痍,百業蕭條,尤以鹽課為甚。為復蘇當地經濟,恢復鹽運成為當務之急。他在《鹽院題名碑記》中說:“兩淮歲課,當天下租庸之半,損益盈虛,動關國計。”遂與都轉運使周工亮一道,以原積滯官鹽,招商辦納,并免征浮鹽租課,同時經疏請中央暫不推行新鹽法,仍按舊例征課。照新法規定,行一引官鹽,須納稅兩引鹽之價;而按舊例,納稅一引鹽之價,可銷售兩引官鹽,使稅率由百分之二百降至百分之五十。鹽商和煮鹽戶都為此歡呼。經過李發元百計招徠,那些賠虧累累的鹽商,接受清朝賦予他們的售鹽專利,地方經濟逐漸復蘇。李發元為商請命,團結人心,贏得兩淮民眾擁戴。順治四年(1647),李發元積勞成疾,辭官回鄉。


高钅喬(生卒不詳)字存馨。清苑人。他嗜古書,善書法,以草書著稱,為米(芾)體筆法。好游名山大川,自帶錘鑿,每得句必題詩鐫刻于石。常入山林,整日流連忘返。清順治二年(1645),從容城孫奇逢學于北城,手錄問答語,研精性理之學。高钅喬一心有志于學問,不求仕途,著述宏富,詩有《陸舟》、《蘆中》、《依云》、《浮集》四集。雜著有《借閑齋》、《繡佛樓》為內編,《義烈編》、《金蘭譜》、《寸草春暉》、《漁村家語》為外編。修纂《新安縣志》。常游白洋淀蘆蕩中,號稱蘆中人。孫奇逢等各家多錄其詩。


馬維城(1593~1659)字幼基,號石梁。雄縣人。自幼喜歡讀書,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由私塾入縣學。因生逢亂世,他十分留意武備,廣搜兵家之書,研習攻防戰略。曾赴京求教于傳教士湯若望,向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學會了火槍、火炮、炮臺、車戰之法。明崇禎十年(1637),雄縣知縣張秉禮為防御內亂外寇,請馬維城訓練鄉勇,保衛城池。馬維城選拔了600名鄉兵進行嚴格訓練,又在雄縣城東西兩角筑造西洋銳角炮臺。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南下奔襲北京,攻下北京周邊40多座城池,但雄縣未被攻下。馬維城守城有功,報入朝廷。皇帝下旨獎勵,賞都司職銜,入兵部右侍郎、總督保定軍務的楊文岳幕府參謀軍事,協助楊文岳鎮壓了白洋淀漁民吳小泉的起義,并跟隨楊文岳鎮撫地方。先后幫助安徽鳳陽巡撫高光斗、江蘇淮陽巡撫王鼎鎮修筑炮臺,又轉薦給揚州守將史可法,為揚州城修筑了20座炮臺,選拔800名強壯軍士組成神機營,教習火攻之法。史可法為馬維城請功,朝廷授以參將銜,回到故里。

明亡后。清順治二年(1645),朝廷下令各地舉薦賢能。順天府御史柳寅東推薦馬維城,推薦詞有:“議論方足,滿腹韜略,可比孫吳”等語。兵部據此以參將職選用。不久馬維城即告病歸里。著有《炮臺圖說》、《車戰條議》、《籌雄長慮》、《謀國長算》、《平定心書》、《自娛新書》等。


馮銓(1595~1672)字伯衡,又字振鷺。涿州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選庶吉士,改翰林院檢討。天啟五年(1625),與宦官魏忠賢勾結,參與殺害楊漣、熊廷弼等人,以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不久即晉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即被罷官,以閹逆案論罪,贖為民。

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關,攝政王多爾袞以書征召,恢復大學士職銜,入內院佐理機務,與洪承疇上疏請恢復明朝票擬舊制,又 與謝陛等設定郊社、宗廟樂章。順治二年至七年(1645~1650),先后“總裁明史”,兩任會試正考官,出任《清太宗實錄》總裁官。順治六年(1649),被加授太傅兼太子太保。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親政,馮銓被趕出朝廷。兩年后又被順治皇帝以“國家用人,使功不如使過”為由而起用,并深受倚重。順治十二年(1655),又被授予少師兼太子太師銜,并擔任《太師圣訓》等總裁官。卒謚“文敏”。

馮銓藏有譽為稀世之寶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墨本,并將此帖連同其他名人字帖刻為《快雪堂法帖》。康熙十八年(1679),其子馮源濟將《快雪時晴帖》呈獻康熙皇帝。乾隆時,此貼成為宮內《三希堂》第一珍品。馮銓著有《瀛洲賦》和《獨鹿山房詩集》。


陳上年(?~1674)字祺公。清苑人。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授陜西鞏昌府(治今甘肅隴西)推官,理冤獄,多平反。內擢兵部主事、郎中,復出為陜西固原兵備道,整軍固防。移山西雁平兵備道,轄地屢遭兵燹,盜匪為害,前任皆治以嚴酷,幾無成效,上年務寬大,與民休息,興文教,革商稅,完葺城垣亭障,絕不擾民。數月治化大行,民頌其德。升山西布政司參議,旋移節廣西,會三藩亂起,康熙十三年(1674),亂軍破梧州,迫上年叛投,上年誓死不從,遂殉難。乾隆帝下詔優恤,給恩騎尉世職,并入國史忠義傳(即《清史列傳·忠義傳》)

上年能文工詩,與李國篤、顧炎武、馮如京、朱彝尊、梁清標等人友善。顧炎武客居京師時,見《春秋纂例》、《春秋權衡》、《易傳》諸書,心悅之而無錢購買,上年出資佐紙墨,得寫本送與炎武,獲“一過信陵君,下士色無倦”的稱譽。著作亡佚無傳。其九世孫陳永壽從顧炎武詩集中揀得所錄上年五、七言詩十余首。


杜越(1596~1681)字君異,號紫峰。定興東江村人。明天啟五年(1625),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專斷國政,興大獄,發現有異議者,當即逮捕入獄。定興靠近京城,尤為吃緊,杜越世交魏大中、左光斗被逮,杜越毅然說:誓死不與魏黨共戴天,世交豈能以此斷絕,更不能置身事外,坐視不管。遂偕同鹿正、孫奇逢倡議贖回魏、左。當時,魏大中之子魏學洢和友人周順昌、朱祖文等都在江村隱匿,杜越卻往返其間,毫無顧忌。

明亡后,杜越隱居不仕。他家境貧困,布衣粗食,以講學為生,一時名滿天下,投師者眾多。杜越素性與人和善,平易近人,一生無疾言厲色,剛介絕俗,晚年遷居新安(今安新),新安老幼婦孺敬慕,親如父兄。康熙十八年(1679),詔舉博學宏詞,有人薦杜越應試,杜越嘆息說:我不愿圖名。堅辭不允。不多日,北直巡捕命令,以騾車載杜越至山西,又以檻車自山西載傅山,將二人送至京城,杜越乃閉門謝客。考期至,杜越以老、傅山以病皆拒絕應試,皇帝詔令將二人抬入考場,卻依然伏地不起,遂免試。杜越暗中派遣其子問傅山“何日離京”,傅山說“即日出發”。二人即歸。皇帝特旨授命中書,皆不拜受,時人以東漢初隱士嚴光、周黨比之。杜越卒后,他的弟子私謚為“文定先生”。

最初,杜越曾以政治清明、國家安定為抱負。明亡隱居,永不談時政。清初,吏部官員范箕生又勉勵他出仕,杜越推辭說:但愿在家侍奉老母,—生知足,別無他欲。母親病逝,杜越年逾60,但悲慟之狀如少壯喪親,居家服喪三年,不茹葷不飲酒。每思憶母病時,七月秋涼不睡暖床,盛暑不鋪涼席,輒心中作痛。杜越一生取與嚴肅,即使門人弟子送微薄禮品為之祝壽,也必拒絕不受。著有《紫峰集》14卷。

耿極(生卒不詳)字保汝,號誠齋。定興人。初從定興學者杜越問學,后又師從容城學者孫奇逢。為學刻苦,嚴遵師教。其學“以慎獨為宗”,“以存誠為要”,“以日用倫常為準繩。”對宋明理學諸家學說都博有涉獵,而對王守仁“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說最為推崇,領悟最深。孫奇逢曾稱贊說:“知之真,信之篤,行之勇,于保汝僅見。”耿極對《易經》也頗有研究,認為易經“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天地萬物都離不開易理。但他主張學易不必“務求高深”,而應“專求簡易”。

耿極是孫門弟子中的佼佼者,所以同學中有疑難問題經常來求教,耿極都能給予明確的闡釋,連湯斌、耿介、趙御眾等直隸諸大儒對他都很敬服,自認居于其下。耿極中年從事教學,四方慕名來學者甚眾。晚年歸夏峰,雖臥病在床,仍每日講學不斷,諄諄提攜后進,直至病終。著有《王制管窺》、《周易淺義》、《古本大學繹言》、《古本中庸繹言》、《存誠集》等書。


刁包(1603~1669)原名基命,字蒙吉,別號用六居士。祁州(今安國)人。明天啟七年(1627)中舉,后再試不第,遂放棄舉業,著《廢八股興四子五經說》。于城內僻靜處建“潛心亭”、“肥遁齋”,專心讀書,學問大進,從學者眾,鄰邑學者亦常聚于刁包居處,寫詩作畫探究學問。

刁包與當時名士北京孫承澤、蔚州魏象樞及無錫高世泰等東林諸君子相交甚厚,常“各以所得,遙相質正”,每有疑難不決,必往復辯論,從不茍同。他治學嚴謹,常教育弟子“以學為學,兼以問為學”。刁包授課之余,潛心研讀《四書》、《五經》及宋元以來理學書籍,每有心得,雖夜半更深亦必挑燈記之。歷時20余載,終成《潛室札記》等著作90卷。其中《潛室札記》、《用六集》、《易酌》等著作至今仍被國家圖書館珍藏。刁包一生恪守“言語不茍,取予不茍,出處不茍”的“守身之道”,并力倡身行。常山舉人張起鴻曾賦詩贊其“道學于今第一人,全于辯道見其真。能分王陸為旁派,應是程朱有后身。上谷名山藏副本,祁陽新冢臥高麟。愧無當日延陵劍,寂寞低回感己辰。”

刁包以孝聞名,母病,刁包端湯喂藥,夜守榻邊,極盡孝道。康熙六年(1667)秋,其母卒,刁包頓足痛哭,昏仆于地,身體日見憔悴。逝后,門人鄉里私謚“文孝先生”。其著述生前多未刊刻。其子刁再濂,再度手錄其父遺稿,交付諸子,告誡說:“汝等他日登仕籍,若以官富家,吾生不受其養,死不享其祭,唯先人遺書未刻者,尚有百萬余言,必約身而次第(公)布之。”次子刁承祖遵從父親遺囑,盡刻刁包遺稿行世。


陳寔(1606~1678)字郁文。保定人。明崇禎八年(1635)拔貢,由省學政考選,保送入京。入清后,任睢州(治今河南睢縣)知州。由于受戰亂影響,以及濉水泛濫,淹沒睢州,致使睢州城內外變成一片廢墟,田園荒蕪,草木叢生。陳寔到任后,組織人力為民蓋房舍、發衣服、給食物,招徠在外流民歸鄉,鼓勵墾荒,慰勞疾苦。陳寔待人態度和藹,親如家人,頗受州民擁戴。陳寔還利用空閑時間走鄉詢訪,出行簡樸,身騎匹馬,只帶二人隨行:一吏持印章行囊,一老卒作前導。

順治皇帝得知后,賞賜白銀,表彰陳寔作風清廉,升任陜西延安府靖邊(治今陜西靖邊)同知。赴任前,被睢州父老挽留數日,并流涕送行。后又調往延綏(治今陜西榆林)任職。延綏地處偏僻,人民反抗情緒強烈,難以治理。陳寔一面安撫百姓,處理冤案,一面加強防御,使延綏社會秩序井然。后因母親病故,扶柩歸鄉里。陳寔在家居室簡潔,以教授學生為業,喜談經義,酒后賦詩,旁及小詞,落落有宋人風采。逝于鄉里。


孫之氵萃(?~1678)字深仲,號衷淵。高陽人,孫承宗之曾孫。祖父孫敬思,任俠好義。父孫練,能文善詩。之氵萃少時有大志,平時不茍言笑,行為舉止必依于禮。15歲補諸生。明崇禎十一年(1638),高陽城被清兵攻破,之氵萃雖被箭射傷,但幸免一死。后奉母隱居于西山,絕意仕進。不久,在村中設塾授學,從不計較束脩多寡。教學之余飲斗酒,寫文章,自行其樂。其母死后,守孝三年,酒肉不沾。平日取孫奇逢、杜越兩位學者著述,朝夕誦讀,頗有心得。又對群經、各史遍加注釋。晚年尤好釋老之學。逝后門人私謚為“貞介先生”。所作文章奧博,自成一家。著有《尚容齋集》。


宋牧民(1607~1679)字耑愚。容城北陽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升為戶部給事中,抄發章疏,稽察違誤,彈劾不避權要,多次就國是向皇帝上疏,皆切中時弊。順治十一年(1654),上疏建議,御史巡查各地,應首先嚴察官吏,懲治貪污,并做到按期核實情況。又多次上疏剔除侵蝕、消耗國家財富的“蛀蟲”。對評價官吏的辦法亦提出建議,認為當時評價官吏,由推官一人揭發、審勘的作法很難做到公允,應當將揭發和審察分開,各有專人負責。

順治十二年(1655),宋牧民對朝廷不重視河南、山西、山東三省的嚴重災害,提出建議和批評,認為救荒之政,在速報速查,不許稽延時日。就在這年,山東向朝廷進貢雙穗谷,舉朝祝賀,宋牧民卻上疏說:臣聞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整夏無雨,大秋作物只剩下稈子,山東又有蝗災,枯苗都被吃盡,秋災已成定局,民眾饑餓會鋌而走險,應急敕督撫早議安輯。

不久,上奏論“武門朝審事”,揭發巡撫鉆營,詞臣庸鄙,選舉行私受賄。言詞激切,全朝為之側目。后出任河南副使,分巡汝南兵備道,因受牽連降職。解官回鄉里,家居20年。


高景(1607~1681)字似斗。新安(今安新)留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初授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因公事失誤降職回籍。順治五年(1648)創建文昌祠,主修《新安縣志》8卷。六年(1649),新安鄉人數千起事,乘大水以舟船泊城外,高景盡心守御城池,出兵突然襲擊,殺其首領,余眾皆散。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于是復官,補山東鹽運司經歷。不久遷京師任職。先后任太常寺卿、通政使,兵部、刑部、戶部侍郎,直至刑部尚書。

高景在刑部較久,熟悉刑名,判獄精明,以寬大為本。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巡撫朱國治指蘇南在籍文武士紳舉人監生等13萬多人因“抗糧”,全部斥革,其中被捕者3000人,最初決定全部提至京師審結,高景和同僚一起力爭,使這些人得以在當地結案。當時朝廷下令凡犯罪官員出錢修造城池,可免罪復官,過去犯罪的官員都紛紛鉆營。高景不同意這種做法,結果反被人陷害,罷官而歸。康熙二年(1663),高景捐資重修新安縣學明倫堂。五年(1666),創建義學。

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兩次巡歷畿輔,在白洋淀打水圍至新安,高景前往迎駕,受到康熙的慰勞,賞給他蟒裘、蟒袍,并賜《日講四書解義》。逝后,御題“恩褒尚義”四字賜之,康熙二十一年(1682)祀鄉賢。

劉霦(生卒不詳)字潛夫。高陽邊渡口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初任河南武陟縣令。武陟戰亂初平,民未舉業,百廢待興。他招撫流民,勸勤農事。決河引水抗旱,恢復農業生產,全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未久調任陜西文縣令,在任期間翻新文廟,續修縣志。廢除濫設祠廟以醒民智,為舉第者勒石以倡學風,立八股之法以利學子研習。境內有德才之士,多荒廢學業,他廣集童生,厚給廩食,按期會課,文風大變。

既而修陰平河橋以利交通,建靖江樓以控諸番,遂使境內烽煙無警,治安稍平,文縣百姓特將一條村路勒石記為劉公路。該縣民貧地脊,連年歉收。他到任后,全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遂使文縣時和年豐。因政績顯著,被提升為湖廣隨州(今屬湖北)知州,在任期間放糧賑荒,肅清大盜,并疏請朝廷免除軍需20萬,以安撫隨州之民。康熙十三年(1676),經于成龍舉薦,升任禮部侍郎。康熙十五年(1676)舉行會試時,三藩未平,滇黔一帶入京參考的舉子,向劉霦的同官投牒,同官懷疑其真偽,拒絕收受。劉霦主動收下牒呈,使滇黔舉子得以參加考試。后劉霦奉命督學浙江,拒絕賄賂和請托,所選拔的士子均為才俊。

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二十三年(1684)家鄉連續遭災,他都為家鄉出資賑荒。康熙二十年(1681)任同考官,主兩浙武舉招選,海內稱其知人善任。他外和內剛,老成端重,同鄉李霨及蔚州魏象樞等都視其為畏友。卸職還鄉后,對鄉里謙而有禮,持家儉樸,恬靜耿介,好施樂義,得鄉里愛戴。晚年在家鄉建學募師,教授諸生,寒暑不輟,雖年高而不倦,內外宗親都感其功德。卒后祀于鄉賢祠。



紀耀(生卒不詳)字光甫。清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升任刑部郎中。后出任紹興府(治今浙江紹興)知府。紀耀施以仁政,社會秩序安定。紀耀從政清正廉潔,個人生活簡樸,頗受紹興人擁戴,人們把他的政績和生活編成歌謠加以頌揚:“紀公為政,既寧而清,白墮(酒)三杯,黃齏一罌。”先后調任四川、山東按察副使,又調云南巡道,未赴任,因病逝于家中。


孫立雅(1610~1680)字君建,號宏齋。容城人,孫奇逢長子。幼年時讀書聰穎過人。16歲時為邑諸生,過定興江村時,鹿善繼就授他《認理提綱》、《傳習錄》,使他知道程朱陸王學問的異同。明亡后隱居不仕。孫奇逢遷至蘇門,留下立雅在家守墓,他在篷戶中淡泊如常,鄉里人有什么疑難事都找他來決斷,也有的走到近前就感到慚愧,打消了爭執的念頭。人們把他比作三國時期的管寧。他十多年不入城市,也沒有拜謁過公門。地方官員只要過其門往往拜見座談。清順治十八年(1661),推薦人才,部里的檄文一個接著一個,可是他堅辭不就。不久到蘇門,學問日益深厚,所論關乎至理。學者趙坦(字寬夫)稱他“有真性情,乃能為真學問”。孫奇逢去世后他哀傷欲絕,謹守禮節,并立六約:一先求做人,二當求自任,三不可長傲,四不可決裂,五不可自是,六作文不可抄襲。


魏一鰲(1613~1692)字蓮陸。新安(今安新)人。明崇禎年間舉人,曾任山西忻州知州。禮賢下士,多施惠政。明末變亂之后,不愿為官,清順治二年(1645)從清初大儒孫奇逢求學,在孫奇逢所居河南輝縣夏峰村之兼山堂旁筑室而居,為自己的居處取名“雪堂”。與湯斌、耿介等共相切磋,湯斌是清代有名的政治家、理學家,對他非常稱贊。他隨孫奇逢常往來百泉書院講學,從孫奇逢問學時間最長,前后達32年,因此紀錄下來的與孫奇逢的答問也最多。他曾于保定城內建上谷五賢祠。逝后入祀鄉賢祠。著有《四書偶錄》、《詩經偶錄》、《北學編》、《夏峰年譜》、《雪亭夢語》、《雪亭詩草》。時人對《雪亭夢語》評價甚高。


馬之馴(1615~1683)字君習,一字習仲。雄縣人。明諸生。著名學者孫奇逢弟子。馬之馴性格磊落,不茍流俗。好結納名流奇士,與新城(今高碑店)王余佑等相友善。明崇禎十七年(1644)一月,提學御史陳德純在易州(治今易縣)校考士人,馬之馴應邀待試,得以結識諸生50余人,眾人設壇盟于易水上,相約入深山避亂。二月,李自成率起義軍入據京畿,朝野震動。馬之馴組織邑中賓客子弟數百人,擒獲起義軍新任縣令郝丕績等人。明亡后,馬之馴曾南行渡淮謁見南明督撫史可法,討論復明事宜,后知此事已不可為,遂黯然北行,留居在諸城縣九仙山,教授生徒以自給。順治二年(1645),拜謁孫奇逢學諸儒理學,深得孫奇逢推重。逝后,門人將其葬于諸城縣沙溝村。著有詩1卷,文1卷,《琴譜》1卷。


李明性(1615~1683)字洞初,號晦夫。蠡縣人。明代時與其兄成性、弟盡性均為蠡縣諸生,頗有聲譽。明亡后,明性閉門家居,謝絕交游,不求聞達。清順治八年(1651),被郡縣以“學行兼優”推舉參加選考,但推辭不就,仍隱居家中,立意一心誦法先王圣學。明性慨嘆學人只在古人所編摘的書中“窮致物理”、“注事說物”,一味空談明心見性,既不切實際,亦與世無補,遂提倡修己治身之實學,并將孔圣全書及《通鑒》中對現實有益的內容摘出,以期引古籌今,經世致用。

顏元頗仰慕明性,并以父道事之,每入蠡縣必往拜謁。明性因嫌顏氏早年浮狂,缺乏涵養,輕談時事,且固執己見,故從不答拜。但又認為顏氏之學切實可行,遂命長子李塨從其學習。后李塨從師精研故訓,學識愈益精進,終成為顏李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明性早年好射,晚年愈精,常于空閑時率弟子較射,彌留之際還叮囑諸子一息尚存,則不得有絲毫懈怠。逝后,學者共謚為“考愨先生”。


王余佑(1615~1684)本姓宓,字申之,一字介祺,號五公山人。新城(今高碑店)人。他幼有大志,讀書識大體。16歲補博士弟子員。初隨定興鹿善繼學,后受業于容城孫奇逢,又與茅元儀、杜越、刁包等人為師友,并曾得到桐城左光斗的賞識。

鹿善繼、孫奇逢二人為明末北方的學術大師,對王余佑甚為器重,亟稱之。而清初北方的大學者顏元、李塨則為王余佑弟子,對王余佑雅相敬重。顏元曾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介祺得其二,溫、恭是也。”李塨也說:“春風滿坐,經濟滿懷,吾不及五公。”而在王余佑卒后,其長子王孚則亦以為李塨最能傳其父之學。到王余佑在獻陵書院講學時,門人弟子遠近從游的多至數百人。王余佑治學以性理為根本,以實學及物為主旨,以明體達用為宗,以間邪存誠為要;治身心專以誠敬為主,其于日用專以躬行實踐為事。待人則教以忠孝,和易簡諒,對己則立身孤介,刻苦砥礪,喜通任俠,敦尚氣節,有古獨行之風;治學范圍,舉凡天文地理、禮樂政刑、耕桑醫卜,以至西洋語文,無不窮析端委,上下數千年如指掌,多不甚循儒者繩墨。他還擅長書法,風格遒逸。

明天啟五年(1625),魏大中、楊漣、左光斗等人被閹黨魏忠賢逮捕入獄,魏大中長子魏學洢至京師抗爭,王余佑與鹿善繼、孫奇逢、杜越等人予以掩護,奮不顧身,相與周旋患難。父兄在抗清罹難后,王余佑奉繼父母隱居易州五公山雙峰村,自稱五公山人,躬耕養親,不求聞達,30年不入城市,而為學益勤。王余佑喜研兵法,早年跟隨孫奇逢學兵家言,以學習《孫子兵法》為主。他還身負武學,早年跟隨孫奇逢受學時,就是一面學兵家言,一面習騎射、擊刺,無不工。時人稱其才兼文武,精于技擊。卒后門人私謚“文節”,世稱文節先生。其著述有《五公山人集》14卷,《居諸編》、《涌幢草》30卷,《萬勝車》1卷,《兵民經絡圖》1卷,《諸葛八陣圖》1卷,《乾坤大略》10卷,《補遺》1卷。


王淑昭(生卒不詳)女。其父王炘(1617~1672),字濟似,號曉巖,別號茨庵。直隸雄州(治今雄縣)人。明末國變,徙居真州六合(今江蘇六合),課子女作詩,躬耕為生,是明末清初知名的布衣詩人。清康熙十年(1671)還雄州故里。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稱王炘的詩“格調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氣,郁勃之懷,興亡之感,時流露于筆端”。著有《茨庵集詩鈔》行世。

王淑昭是王炘長女。自幼聰慧異常,誦讀詩書過目不忘,終生不輟,學業益進。后來母親去世,她帶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獨居,王炘對她說:“繼承咱們家書香門弟的就是你了!”讓她除料理家務外,還要教兩弟一妹讀書,后來弟弟王企靖中進士,妹妹也以博學著稱。王淑昭出嫁后,先后幫助丈夫治理廣東恩平、河南涉縣兩縣,政績非常突出,后來又幫助她做刑部侍郎的弟弟王企埥判一大案,康熙皇帝非常高興,企埥跪地稟告說:“這都是臣的姐姐淑昭教給我的。”康熙皇帝驚異地說:“婦人有此卓識,實在應該嘉獎。”一次康熙皇帝讓群臣和一首詩,企埥求姐姐淑昭代他寫兩首律詩獻給康熙,大受贊揚,企靖又把實情稟明,于是康熙更知王淑昭才學。

不久,康熙便要把王淑昭召為六宮女師,派遣官員帶著金帛聘禮來請。王淑昭以自己年老上陳情表辭謝。康熙細覽其表許久,答應了她的辭表。87歲去世,其子左方煥收集她的詩作100余首,輯成1卷,即《王太孺人遺稿》,在當時廣為流傳。如《離恩平》詩:“晨起辭官署,歸途不計程。雞鳴荒店曉,日落遠山朋。行禮圖書重,衣裳綺繡輕。故鄉千萬里,何日到柴荊。”


王企埥(生卒不詳)字苾遠。雄縣人,王淑昭之弟。清康熙四十年(1701)中進士,曾任刑部侍郎,官至江西巡撫,頗有政聲。后退居鄉里,以詩文自娛。他秉承家學,善詩文,也編輯了不少他人詩集。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編輯《明詩百三十家》,書前有自序,正編收錄明代130人詩作。僧道、閨秀之作附于最后兩卷。又編輯清代《四家詩鈔》20卷。四家是清苑郭棻《學源堂集》6卷、巨鹿楊思圣《旦亭集》8卷、任邱(今河北任丘)龐塏《叢碧山房集》6卷、文安紀炅《桂山堂集》8卷。并為每個人的集子作序。還編有《畿輔七名家詩鈔》,這七名家是:永年申涵光、巨鹿楊思圣、雄縣王炘、定州郝浴、文安紀炅、清苑郭棻、任邱龐塏。盱江湯永寬作序說:“七家詩鈔,乃王公匯而梓之,以垂不朽。”


郝浴(1623~1683)字雪海、冰滌,號復陽。定州唐城村人。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授刑部主事。順治八年(1651)升任湖廣道御史,并委以欽差大臣巡按四川。此間郝浴體察民情,為民請命,直言敢諫。因多次上疏揭發吳三桂,被吳懷恨在心,為其所謗,流放奉天。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走上流放之路,寓于沈陽。順治十五年(1658)移居鐵嶺,創辦銀岡書院,傳授理學經典,培養生徒,普及文化。

銀岡書院培養了眾多人材,成為鐵嶺文人學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銀岡書院也是東北地區惟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書院之一,在東北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周恩來曾在銀岡書院讀小學。銀岡書院的建立,對鐵嶺、遼寧及東北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郝浴在此講學18載,弟子眾多。康熙十四年(1675),侍郎魏象樞上奏,稱郝浴“才、學、識兼優,不宜終棄”,康熙皇帝準奏,官復原職。此后仍多次上書陳諫,就軍事、經濟等方面陳述己見,還請御書“清”、“慎”、“勤”等字,頒發各省督撫懸之堂上,使官、民均得瞻仰遵守。因有每天上奏三本的習慣,人稱“郝三本”。今定州市博物館存郝浴畫《大雪圖》1幅,畫面透徹,立體感強,給人以清新的感覺。郝浴著有《子午集》1卷、《中山史論》2卷、《郝中丞奏議》4卷、《中山集》4卷等。

其次子郝林,字中美。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進士,授中書科中書,歷任吏部郎中,禮部侍郎,加尚書銜,亦以廉政稱。著有《奏議》、《徂東遣懷》、《使粵吟》、《唐水詠草》、《明雜詠》各1卷。


李霨(1625~1684)字臺書,一字景霄,號坦園。高陽龐口村人,李國木普之子。自幼聰穎勤學,7歲時喪父,執禮如成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后進為編修。順治十五年(1658),官拜秘書院大學士,后內三院改為內閣,任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十六年(1659)加太子太保。曾與大學士巴哈納等一起校定大清律例。

康熙即位(1662),恢復內三院,任弘文院大學士。康熙九年(1670)又設內閣,任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康熙命修《世祖實錄》,任總裁官。康熙十一年(1672)書成,晉升太子太傅,深受康熙器重,凡調兵遣將等機密詔書,均口授后由他起草。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旨參與重修《太宗實錄》。是年,清將施瑯自福州出海,兵取澎湖,繼而于鹿耳門登陸,統一臺灣。施瑯以“臺灣棄取,所關甚大”,并上疏建議設官鎮守,以加強對臺灣的統治和開發。但廷議不一,有人提出“遷民棄地”之議。康熙難決,召集閣臣征詢意見。李霨力排謬議,明確提出:“臺灣雖孤懸海外,但屏蔽閩疆,可取而不可棄。”應同意施瑯的建議,因而事決。朝臣倚以為重,但從不居功自傲,他說:“恩威出自朝廷,職掌歸之部院,我何功之有?

李霨贊理朝中機務20余載,始終克忠職守,勤勞不輟。晚年于京城建造一處寓所,自名“寄園”,自稱“據梧居士”。逝后謚“文勤”。著有《心遠堂詩文集》、《伴星草》、《閩役紀行略》、《心遠堂續集》等。


田極(生卒不詳)字象極。高陽人。幼年時即嗜好讀書。與同鄉李霨同補弟子生員,后屢試不第。他非常孝順,父親早亡,悉心侍奉母親。在家鄉講學,闡發程朱之學,講說融會貫通,聽者都樂意從其教誨,教人以修謹誠實為主,循循善誘,即使是那些不守規矩的,聽了他的講課,也成為謙謙君子,使人一看就知是出自田極門下。授徒數十年,弟子有成就者難以計數。他樂于助人,只要是告訴他日子過不下去了,他家里即使是僅存升斗,也要分一半給人,他說這是以窮濟窮。他常說:我不能像范文正公那樣置義田,但不吝惜自己的所有,族人也不要為利益爭長競短。在同族人中產生很大影響,只要是族人與他人發生爭執的,都到他面前謝罪。所以其族人有50年沒有發生過訴訟。田極為人平和簡易,而又不茍言笑,所以人們對他既敬重,又有幾分畏懼。著《四書輯要》多卷。去世前猶教導子孫要讀正書、做正人。逝后,門人弟子私謚“端介先生”。

趙之鼎(生卒不詳)字潔庵。滿城方順橋村人。清順治五年(1648)中舉人,授浙江淳安縣知縣,施政清廉,奉朝廷之命制造海船,省工省時省料,工匠欽佩誠服。如有農家為田地發生糾紛,必親自到現場丈量,使奸刁之徒不能放縱。民間有歌謠稱其恩德:“趙公我母,嬰啼而撫。”后薦升監察御史,在巡視浙江鹽務時,鹽民上書,百姓窮困,軍餉實難繳付。趙即上疏朝廷:兵的衣食來自于民,民的衣食來自于耕作,如果把民眾的衣食都征作軍餉,民眾就無力耕作了。應對百姓施以仁政,減少詞訟,懲辦貪官污吏,不許盤剝百姓,百姓負擔輕了,籌措軍餉也就不難了。朝廷采納其建議。后任刑部侍郎,常對人說,做掌管刑法的官,應明察秋毫,不能有半點差錯,不然就會錯殺無辜,遭眾人唾罵。后因病回故里,逝后祀于鄉賢祠。


崔成名(生卒不詳)字仁齋。安肅(今徐水)人。清順治四年(1647),以諸生經殿試,授廣德州(治今安徽廣德)知州。當時州民苦于徭賦之重,成名恤民之苦,免雜費溢額白銀4090余兩。該州每歲解送糧草至楚(今湖北),費用以萬計,勞苦尤甚,成名請求上官革除其弊。有土寇聚于山林湖澤,出沒剽掠,為害百姓,成名率兵搗覆其巢,民始得安。在任禁賭博,懲爭斗,教民節儉,躬身表率,于是州中大治。

后遷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知府,厘奸剔弊,誅玩法者,秩序井然,吏胥都凜凜守職,不敢為非。有貪吏持銀800兩賄賂成名,懇貸不法,成名立即寄金于府庫,并秉公上報,嚴懲不貸。事情上聞,皇帝命戶部記其名并進行嘉獎。旋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以清軍驛傳為專務。會親王統大兵征兩廣,過境索船,民多逃亡。成名抗言于親王,陳述吊民伐罪之義,親王采納,并嚴束士卒,勿擾民。得百姓信賴,境內復定。后辭政居家,逝于故里。


李蔭祖(1628~1664)字繩武。清初陜西提督李思忠次子。原籍遼寧鐵嶺,隸漢軍正黃旗。其父順治初年(1644)隨清軍入關,因軍功分土于完縣(今順平),遂家于李各莊。李蔭祖對弟兄友愛,對父母孝敬,學習勤奮刻苦。16歲入國子監讀書,為祭酒薛公所賞識。初官戶部員外郎。他所經手的賬目,均一清二楚不差毫厘。后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他洞陳時弊,深通治道,連閱歷豐富、處事持重的老臣也無不佩服。累遷兵部右侍郎、直隸山東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

天雄諸郡邑鬧災荒,到處是顛沛流離的百姓。他緊急上疏,請求安置災民。皇帝準奏,難民得到了妥善安置。五臺地方商鼎叛亂,皇帝欲派兵征剿,他考慮到師行糧從,必然要煩勞百姓,便建議用招撫的辦法,果然,鬧事的人都感動流涕,表示愿意遵從教化。順治皇帝常對廷臣們講:“李蔭祖對國事盡心盡力,民皆稱頌,使人人如彼,天下何患不太平?”湖廣等地變亂不寧,順治任李蔭祖為湖廣總督加太子太保銜,他單人獨騎到營伍中,巡視軍隊調動,糧草調運,糧草、軍需他都一一盤查過問,從而使軍紀嚴整,官無中飽私囊之行,兵無勒索百姓之事。這時又趕上天災,他便把老百姓吃秕糠、野菜的情形畫成圖畫上報朝廷,促使皇帝下詔免除當地十分之八九的賦稅,使災民免于流離失所。后因病辭官,回鄉奉母,不久去世,葬于完縣鳳棲山右側。


孫博雅(1630~1684)孫博雅(1630~1684)  字君僑。容城人。孫奇逢第四子。少年時,受其父訓教,勤奮好學,廣泛涉獵儒家書籍。15歲應童子試,受到提學御史陳德純贊許。值明末清初變亂之際,遂絕意仕進,跟隨其父隱居易州(治今易縣)五公山,攻讀先儒之書。后隨父移居輝縣蘇門。孫奇逢在蘇門夏峰著書立說,四方士子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跟從孫奇逢學習的人很多,不少是從上千里以外慕名而來,博雅把他們的學習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孫奇逢晚年重聽,弟子們請教疑難問題必由博雅轉達,并協助其父對士子們提出的問題詳加解釋闡發,從未有一絲厭倦情緒。孫奇逢許多著述也都靠博雅幫助編訂,有些文稿雖數易其稿,但每次都認真以工筆抄錄整齊。康熙八年(1669),清廷詔舉山林隱逸,博雅以其文名被郡守舉薦,但以父親年老而辭。父親病故后,雖貧困仍力學不倦。博雅為人真誠,喜稱人好處,人有過錯,不直截了當指出,而是引一兩句古人語給予規誡,而聽者多能省悟改過。逝后士大夫私謚為“文孝先生”。著有詩文《日約齋集》。


郭棻(生卒不詳)字芝仙,號快庵。清苑人。自幼才思敏捷,清順治九年(1652)中進士,改庶吉士。御試時,其詞名列第一,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十一年(1672)任河南典試官,以才德選人,深得民心。后授經筵講官,侍值南苑。康熙命其書寫唐人早朝詩,置于殿側屏風之上,時時御覽,并贊“郭棻辦事老成,優于學,實為北方才子”。拜郭棻為正詹,與睢州湯斌同任東門講官,且免拜賜座,賞貂裘珊瑚、捻珠等珍貴物品,榮冠一時。

郭棻講求經世之務,凡禮樂刑賞、用人理財等大政方針,無不探索原委。考幾千年之變故,著十策上書,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每當討論民生大計,不畏權貴,據理力爭,故遭權貴嫉恨,被迫辭歸故里。在家鄉,留心考察當地經濟資源,提出先治水、后治田的經濟開發方案;關心教育,親自督學,捐款貼補教育費用。當時本地科舉中第者多出其門下,被尊為“清苑夫子”。工詩文、善書法,當時宏篇巨制多出其手,文筆與華亭沈荃齊名,有“南沈北郭”之譽。郭棻一生清廉,卒之日,家產蕭然,以布衾覆斂。謚“文清”。著有《甲申保定府殉難記》、《皇畿大一統賦》、《學源堂文集》19卷、《學源堂詩集》10卷,總纂康熙《畿輔通志》、《保定府志》、《清苑縣志》等書。


陳僖(生卒不詳)字藹公,號余庵、想園。清苑人。清初貢生,幼年時受業于孫奇逢弟子高鐈,得其師承,善作文章,慷慨有大志,為清初名士陳名夏所贊許。康熙十八年(1679)薦博學鴻儒科。與龔鼎孳、梁清標有往來。文名與同鄉郭棻相齊,郭棻多應酬往來之作,而陳僖則嚴謹立言,務求有補于世。王士禎論畿輔古文,以陳僖為首,為當時名流所欽佩。他很少與人交往,名其齋室為燕山堂。著有《燕山草堂集》、《上谷殉節紀事》,及書牘、傳記等。

馬之骦(生卒不詳)字旻徠。雄縣人。拔貢,熱衷教育,初任灤州訓導,歷任元城教諭、廣平教授、江都管河主簿、山東壽張縣主簿等職。馬之骦治學嚴謹,精于詩詞格律。著有《易鬯》、《詩鬯》、《禮鬯》、《四書戡》、《長林論世》、《毛詩元韻》、《算數新箋》、《琴音新表》、《古調堂詩文集》、《三亭詞》、《歷代詩防》、《當代詩防》、《張秋志》、《養正集》、《雄縣志》、《新城縣志》等。


馮源濟(生卒不詳)字胎仙,號谷園。涿州人。馮銓之子。清順治十二年(1655)中進士。順治帝知其為馮銓之子,特在南苑召見,溫言撫慰,給予嘉獎,由庶吉士授編修,累遷為侍續學士。后因事獲罪降級。未久,遭父喪,守孝三年,起授侍讀,遷庶子。不久,又升國子監祭酒卒于任。馮源濟孝友父兄,樂行仁義,為鄉里推重。家有快雪堂,世代精于收藏,平時受到耳濡目染,能書善畫。其書法學北宋米芾,山水畫學五代南唐董源、元代黃公望,布局宏闊,筆墨深厚,間以青綠。喜吟詠賦詩,著有《恰宜樓詩》、《谷園集》。


劉芳躅(生卒不詳)字增美,號鍾山。涿州人。清順治十二年(1655)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授編修。十六年(1659),遷侍講,旋升內宏文院侍讀學士。康熙五年(1666),充任《明史》纂修官,遷內秘書院學士。六年(1667),充任會試副考官,又任《世祖實錄》副總裁。七年(1668),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山東巡撫。上任后,遇地震,上疏請格外免除秋稅和丁徭,部議決定受災最重之三州縣,免本年錢糧十分之四,另有30余州縣各按受災輕重分別免除。因賑災有方,加工部右侍郎銜。后又多次疏陳大計。八年(1669),上疏建言山東各地仍設或增設守、巡各道,裁驛傳道。又言:地方緝盜,事先規定數目,百弊叢生,應除此弊,免致捏陷無故。以上奏疏,均得旨允行。九年(1670)又上疏言:“山東省素不產銅,惟收買舊錢供鑄。今舊錢盡,銅仍缺,按期限鼓鑄,不惟銅價騰貴,且恐鑄多錢壅,請撤局停鑄。”被采納。

康熙十二年(1673),奉命考察各省督撫,部議芳躅才力不及,降二級調用。遂辭歸鄉里,擇地居于易水河畔,與弟芳哲往來大房諸山中,以詩酒相娛樂。不久去世。著《留云山房集》。弟劉芳哲,字宜人,別號拙翁。順治十年(1653)中進士,任庶吉士,改編修。后遷國子監司業。能以踐履倡率后學,人望所歸。康熙二十四年(1685),乞休歸里,筑草亭于石橋村,教學其中,賑恤孤寒,獎掖后進,頗受鄉人愛戴。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南巡過涿州,芳哲跪道左拜謁,康熙帝召對嘉獎,詔復原官,芳哲辭不再出。后逝于故里。著有《拙翁集》、《拙翁庸語》。


于嗣登(?~1679)字岱仙。安州(治今安新)人。父于崇慶,由舉人歷部郎。于嗣登少時好讀書,博通經史。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特授侍御史。蒞任僅兩月,因監禮太廟失儀,罷歸。10年后,被薦舉復官,遣視兩湖鹽政,清理拖欠,使餉銀富足。部內有大猾為害,累不能制。嗣登將其捉拿歸案,繩之以法。因功掌河南道事,監察吏、兵二部。不久,遷吏科給事中,轉禮部。所上章疏皆關大計,時論稱許。后升光祿寺少卿,累遷刑部右侍郎,讞獄多所平反。凡判決書有不當者,總是獨上一議或加以勸阻。他說,人命至重,“此心無愧,此官安足惜!”時人稱其為“今之于公”(即于定國,漢宣帝時任廷尉)。會更定處分光棍例,嗣登又獨主一議,被降二級,補光祿寺卿。不久,升大理寺卿。康熙十八年(1679),以病告歸,逝于家。


李如淓(生卒不詳)字仲淵,號澹庵。高陽人。其祖、父皆死于明末戰亂。如淓于兵火之間冒險尋獲祖、父遺骸安葬。弟年幼,如淓撫養篤厚,弟有病,憂慮不能食,以孝友聞于鄉里,為時人所稱道。有才華,性豪邁,淵博而高雅,以能文見稱。

清順治十六年(1659)中進士,授江西萬安知縣。清丈地畝,秉公無私,不法者皆畏懾。勸導農耕,興修水利,筑壩于蘇溪下流,蓄水溉田,歲獲豐收。不久調任湖南零陵縣知縣,明察善斷,相鄰各縣有疑案,也委托如淓審決。永州民李楚蘭父子,被人誣陷下獄數年,前任諸縣令都沒能斷決,如淓查明其中情偽,立即釋放。零陵縣荒僻,城廓附山,形勢險固,好事者倡議開挖護城河,道府竟下令動工。如淓嘆道:民力枯竭,豈能堪此重負?于是力爭不可勞民,役才止。奔母喪去任,當地百姓赴其宅請留者達數百人。依當時法令,不準服喪三年,于是如淓提前返任,調四川豐都知縣。

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叛亂,豐都淪陷,叛兵迫以偽職,如淓拒不受,被軟禁三年,志操不屈。后乘間逃走,穿越于荒山野谷,冒死于刀兵之下,歷盡艱險抵荊州(治今湖北江陵),叩軍門稟報敵情,又出謀劃策,陳于知府,使以上聞,朝廷嘉其忠節,詔復原職。以助餉至京,病逝。著有《行素堂詩集》行世。


崔蔚林(1634~1687)字夏章,號定齋,又號玉階。新安(今安新)人。其父崔九圍為清初大儒孫奇逢弟子。崔蔚林少時即喜好讀書,學習勤奮。順治十五年(1658)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受學者熊賜履影響,開始鉆研宋明諸儒學說。尋升弘文院侍讀,晉侍讀學士。不久,又轉翰林院侍讀學士。康熙初年(1662),遷侍講學士。后回鄉省親,曾與新安學者杜越論學,杜越贊其辨學“猛勇深細”。假滿回京后,更一心研究諸經,尤潛心于《易》學。

康熙六年(1667),他前往河南輝縣夏峰村從孫奇逢求學問。孫奇逢認為,王陽明學說與程朱理學可"相濟為用",兩派學說相互并不牴牾,如果存一說廢一說,“是有春夏而無秋冬矣”。孫奇逢兼采陸王程朱之說對崔蔚林影響很大。崔蔚林在蘇門夏峰居留期間,除與奇逢論學外,還遍游山川景物,自謂有“春風舞雩之樂。”后回鄉養病,更是潛心研究《易經》,并頗有所得,認為太極圖說是“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病愈后,崔蔚林返京補原官,并奉詔撰《易經講義》。從此,除入朝外,即閉門謝客,殫思竭慮,對《易經》中的一卦之大旨,爻、象之細微道理,無不反復推求。康熙皇帝對崔蔚林的學識和為人頗為賞識,先后贈以貂裘、文綺、珍果諸物。崔蔚林認為學有三關,即“義利”、“毀譽”、“死生”,晚年又認為,其實只“義利”二字就足夠了。

一日入朝值班,忽患中風,手腳俱癱,三日后方能說話,于是要求退休。回鄉后病中仍好學不斷。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1688125日)病卒。著有《四書講義》、《易經講義》、《解易》等書。


賈珍(生卒不詳)字襲什。蠡縣人。諸生。幼年即有文名,曾隨叔父遍游曲阜,探訪孔孟遺跡。后因厭倦城邑紛囂,遷往城西北荒蕪野地,隨其遷徙者20家,名之為廿家莊。賈珍為人有主見,不逐世俗。清初士人學子用字為文競尚乖僻,使人難以辨認,文句無法句讀,賈珍則不以為然,后此風漸衰,嚴肅文體復興,人們都稱其有先見之明。賈珍50多歲時,其弟因子弟無所師范,請他回城授徒,顏元及其子侄等十余人亦來從其受學。當時顏元年已19歲,染有惡習,賈珍遂教育顏元要做正人君子,必信必果,內不欺心,外不欺人,要說實話,做實事。顏元感悟,將此言書為聯語掛在中堂,以此自勉,惡習頓改,折節為學。

賈珍以身作則,訓誡有方,因材施教,寬嚴適宜,常常將輕箴片語講得非常生動,令聽者泣恨不能自已。篤尚儉約,每餐四餅、一盤蔬菜,學生宴請從不赴。無論賢士或不肖之徒,賈珍均能溫恭以待,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善飲酒,但志不同道不合者不擇。其為人知己守節,不屈于權貴,其一姻親被捕,邑宰派衙役傳言,只要能得賈相公只字即可放人,賈珍則寧折不彎,堅不應允。邑令慕其學名,特備禮求見,亦為賈珍所阻,后當邑令去職時,賈珍才前去拜會。在當地德高望重。終年64歲。顏元私謚為“端惠先生”。

顏元(1635~1704)字易直、渾然,號習齋。博野北楊村人。顏元在動蕩不安的家庭生活中長大,他父親曾被蠡縣一位朱姓小官吏收為養子,他生在朱家,因而姓朱。母親在他12歲時改嫁。

顏元19歲入鄉學,厭倦八股,學習史鑒。21歲讀《資治通鑒》,22歲時學醫,23歲時學兵法,24歲時開私塾授徒,并開始為人治病。這一年他自名其齋為思古齋,自號思古人,他寫了《正道論》,后改名為《存治編》。24歲時讀陸九淵、王陽明語錄,這是他學術事業的真正開始,26歲時,得《性理大全》,見周、程、張、朱語錄,暢然改志,以為較陸、王二子尤為純粹切實,認為這是孔孟真傳。此后,進退起居,吉兇賓嘉,必奉文公家禮為法則,奉《小學》、《近思錄》等書如孔子經文。30歲時開始與王法乾討論學術,勤學改過。35歲時他認為程朱的“靜坐讀書”的方法和“氣質之性非性善”的道理不合乎孔孟的宗旨,于是背棄陸、王、程、朱之學。次年一月,他著《存性編》,改思古齋為習齋,十一月著《存學編》,提倡恢復“周孔正學”,認為“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

朱翁死后,顏元返回博野,恢復原姓。45歲時,蠡縣李塨來向他問學,李塨是顏元的得意門生,他們二人創立了清初的顏李學派。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57歲的顏元南游中州,沿途不懈地宣揚他的“四存”(存性、存學、存治、存人)主張,十月初返回博野。

顏元62歲時,應肥鄉郝文燦之請,主講漳南書院,后因漳水大漲,書院被淹沒,不得不返回家鄉。其著作和年譜主要有《四存編》、《習齋紀余》、《異錄》、《顏習齋言行錄》、《顏習齋年譜》等。

顏李學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領域頗具影響的一個學術流派,提倡“實學”,主張“實文、實行、實體、實用”,與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學相對立,在社會上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被稱為“顏李之學數十年,海內之士靡然成風”。顏李學派的主張曾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顏李學派的主要思想特征:一是批評宋明理學的空疏,崇尚實學。顏元早年學過神仙導引,信奉過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34歲時,他的養祖母病故,按朱熹《家禮》服喪,疏食少飲,幾乎病餓致死,這使他對理學產生了懷疑。從此,他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為學術宗旨,力斥宋儒靜坐讀書、存心養性之學。他提出,程朱是與孔孟對立的,所以“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認為儒學的真諦在于“申明堯、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之道,大旨明道不在詩書章句,學不在穎悟誦讀,而在其如孔門博文約禮,身實學之,身實習之,終身不懈者”。特別強調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等生產、軍事方面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表明了他的實學是以實用為宗旨。李塨繼承了顏元的這一思想,批評宋明儒者專為“無用”之學,認為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有益于世道,倡導親身踐履。

二是反對宋明理學所說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盛贊孟子的“性善論”。顏元認為,天下沒有“無理之氣”,也沒有“無氣之理”,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他認為只有氣質之性,才是人性。他贊同孟子確定人性本善,是有功于萬事,強調理、氣、性、形不二,指出人的惡行是由后天的“引蔽習染”而導致的結果,并提出性、情、才三者相統一的人性論。顏元主張恢復井田、封建學校的“王道”政治,又提出以“墾荒,均田,興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將”六字強天下;以“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九字安天下。


王學詩(生卒不詳)字全四。完縣(今順平)人。不識文字,以造筆為業。性至孝,曾割自己的股肉為其母療疾,靠傭耕換錢安葬其父。后名儒孫奇逢為表彰其事跡,特作《王孝子傳》。于是世人皆知有王孝子其人,學詩之筆亦由此有名于天下。當時,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凡學詩制作的筆一上市,大家都爭相購買,嘖嘖稱贊。學詩家境貧寒,但每遇別人有難,都慷慨解囊,從不失信于人。遇到鄰里蒙冤,大義相助,進京為其辯誣,因此,有人曾將學詩之名書于神之上,置于神像旁拜祝,但被學詩勸止。

王學詩曾先后拜魏象樞、孫奇逢為師,后聞顏元盛名,十分傾慕,先后三次到顏元家中拜謁,并長跪兩晝夜,希望能被收為門生。顏元告訴學詩,他最討厭那種只圖有師徒之名分,而無師徒之實的人,如學詩能像他本人那樣遵守古禮,每月朔望之日哭奠先人,就收其做弟子。學詩回家后依言而行,但不久就染疾而逝。顏元聞學詩果然按自己的話行哭喪之禮,甚為感動,為學詩親撰奠文,并將其列入弟子名籍。


鐘钅夌(生卒不詳)字金若。博野人。幼年即負經世之志,后從顏元受業。李塨稱鐘為顏元門生第一人。顏元62歲時到漳南書院持教授徒,鐘钅夌一直陪伴左右。顏元率門下弟子行禮,禮器、禮位均由鐘钅夌依古制一一設置,絲毫不茍。鐘钅夌曾佩刀侍從顏元。清雍正年間(1723~1735),紀元功令講約以諸生中學行兼優者充當,邑宰趙某請鐘钅夌擔任,每月吉日,侃侃宣講,一市之人都為之嘆服。79歲去世,門人私謚為“孝端先生”。鐘钅夌曾輯顏元言論編為《言行錄》、《辟異錄》、《習齋記余》等書。自著有《哀感錄》、《女范淑烈集》、《農書一隅集》等。


韓藎光(生卒不詳)字篤臣。高陽人。清順治十八年(1661)中進士。康熙九年(1670),任河南中牟知縣,創建廣學書院,設立義塾,讓學生免費入學;立文會,并親自授課;修纂縣志,重建縣衙大堂,修繕殘缺房屋,使中牟縣百廢俱興。康熙十一年(1672),韓藎光分校鄉試,考選多名人,受到稱贊。當時該縣土地貧瘠,不能如數交納賦稅。韓藎光不向農民強索,而是組織農民開墾荒田,所收糧食,用作補缺,采取“征糧定期限,去浮費”的辦法征田賦,作法切實可行,農民都能如期交納,鄉里秩序穩定。

韓藎光還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前任知縣開水池72個,韓藎光根據地形,又修48個,使中牟縣蓄水池增加到120個,保證了農田灌溉用水,糧食連續幾年大豐收。后來,調往四川榮縣。韓藎光盡力于事,成績顯著,上司以其勤政安民上報朝廷。不久升任刑部主事,到任僅10天,因病去世。


鹿賓(1646~1714)字鳴嘉,號誠齋。定興人。其父鹿盡心曾任山西安邑知縣。鹿賓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進士,授湖南桂陽知縣,上任后首先革除里長輪值供應差役的弊病,減輕百姓負擔。又十分重視教育,集中縣內優秀士人,親自授課,同時給予資助,待之親如子弟。縣內山田多荒棄,鹿賓組織農民重墾山田,并教之種麥之法,當年即獲豐收。后政府令丈量土地,鹿賓先令百姓自己丈量,然后親自檢查驗收,只用十余天,便準確地丈量完畢。當時附近各縣縣官為保官位謊報土地,鹿賓公開表示不干這種坑害百姓之事,據實上報。由是桂陽百姓競相努力耕墾,贊鹿賓是“吾慈父母”。受到巡撫器重,有要事則相與商處。

當時鎮將俞章言克扣軍餉,陷害守備黑文英,欺下瞞上,侵害士兵,士兵大嘩,集至省府向巡撫控告,巡撫立即請鹿賓商議,委任他親自處理,以收攏兵心。鹿賓趕到現場,說服士兵回歸隊伍。隨后,命俞章言立即廢除克扣,遂使士兵安心服役。鹿賓從政態度嚴謹,為官不貪不沾。自任官起要求下官每三個月造一文冊,記錄經理事項及開支情況,離職時兩袖清風,身無銖粟。因政績卓異,被授予陜西道監察御史。建議朝廷慎重選擇教官,不應以捐貲少年為教官。被康熙皇帝采納。調任浙江道,康熙曾賜御書七言絕句。后因事罷官歸里。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誕辰之日,鹿賓率庶老進京祝壽,康熙詔復其官,賜尚方所制砥石山硯一方,并御書款識。

陳鶴齡(?~1726)字鳴九。安州(治今安新)人。學者陳浵之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舉人。少年時受其父訓教,好讀河津(薛瑄)、姚江(王陽明)二家著作,崇尚王陽明學說。父母病故后,被選為正定縣教諭。效法宋朝胡瑗的方法,訂立章約,教授諸生儒家經史文藝,循循善誘,反復指教,附近30余城士子來學者達數百人。有一年,滹沱河泛濫,鶴齡奉命視察沿河水災,有人暗中勸其不要如實秉報,鶴齡正色回答說:“我親眼目睹災情,百姓饑饉難耐,如隱諱不報,豈不太負此心?”遂據實向上報告災情。官府根據他的報告開展賑災,使幾千戶百姓得以活命。后來,陳鶴齡又擢遷順天府教授,仍諄諄提掖后進。平素待人平和,“教人務盡其誠”,從不背后議論別人是非短長,好成人之美。作文不事雕琢華麗,而講求內容充實。雍正四年(1726)逝于任上。著名學者李塨、方苞等私謚為“懿長先生”。


李塨(1659~1733)字剛主,號恕谷。蠡縣西曹佐村人。出生于殷實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康熙十七年(1678)考入縣學為生員。康熙二十年(1681)遵父囑拜顏元(習齋)為師,他勤奮好學,博采眾家之長,除拜顏元學禮外,先后學琴于張函白,學射于趙錫之、郭金城,問兵法于王余佑,學書于彭通,學數于劉見田,后赴浙江學樂于毛奇齡。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舉,三十九年(1700)入京會試,落第,被左都御史吳涵聘為家庭教師。

他撰寫的《大學辨業》一書由吳涵出資刊行,名動京師,少宰徐秉義、相國王琰、侍郎許三禮等都與其論學。李塨除在家鄉和京師講學議政之外,還先后助郭金城治理浙江省桐鄉,助溫益修治理河南省郾城,助楊勤治理陜西省富平。時富平地方秩序紊亂,他主張“治亂國當以嚴”,首先要“禁斗爭、止賭博、勤聽訟、減催科、除強恤弱”,然后再“旌孝弟、崇學校、選鄉保、練民兵、勸農耕、興水利”。在其指導下,不到一年,富平“百廢俱舉”、“政教大行”。關西學者聞風而至,跟隨他學禮、兵、樂、農,研究儒家經典。

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通州學正,任職三個月后,辭官回故里,“力農臻富”,成為當地有名的鄉紳。他依據顏元的“墾荒、均田、興水利”,提出更為具體的主張,如“洫溝開而灌溉興,田必沃、稼必茂,一畝可敵陸田數畝,是益田也”。他講學重體育,提出“一人動則一人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且身體力行,對學生既教文又教武。他既是學者又是武術家,尤精劍術,武俠竇爾墩曾向他拜師學藝。他創編的“青龍十三劍”流傳至今。雍正九年(1731),他兩度到保定蓮池書院任《畿輔通志》總裁,后因病辭歸。

著作主要有《小學稽業》、《大學辨業》、《學樂錄》、《青龍十三劍》、《擬太平策》、《閱史郄視》、《論學》、《周易傳注》、《詩經傳注》、《恕谷后集》、《田賦考辨》、《郊射考辨》、《學禮錄》、《學射錄》等48種。與顏元共稱“顏李學派”。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李恕谷遺書》,并與顏元著作合編為《顏李叢書》。他在學術上注重實學,反對死讀書的學風,認為“紙上之閱歷多,則世事之閱歷少;筆墨之精神多,則經濟之精神少”。注重實踐,提倡“智以事練之”。在時政上反對封建豪強兼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設想。他說:“所以無立錐之地者,以豪強之兼并,今立之法,有田者必自耕,勿募人代耕,惟農有田耳,非均田則貧富不均,均田第一仁政也。”在古今觀問題上,顏元教他要“厚古”,李塨則勸顏元不要“盡執古法”,要“宜酌時宜”。

顏李學說在當時社會具有一定進步性,并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1919年,總統徐世昌想利用“顏李學說”治理國家,興建了不少“四存”學校。新中國成立后,顏李學說也受到重視,成立有“顏李學說研究會”。郭沫若對顏李學說有很高的評價,并著有《顏習齋與李恕谷》一書。


趙允昌(生卒不詳)字晉升。滿城人。自幼聰穎,孝敬長輩,待人誠實,酷愛學習。14歲補博士弟子員,成績優異。清康熙八年(1669)中舉人。二十年(1681),授延慶州(治今北京延慶)學正。當時延慶閉塞,文化落后,趙允昌首先振興文化教育,親自為諸生授課講解,并捐俸銀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后移任趙州(治今河北趙縣)學正。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南巡過趙州,趙允昌率領諸生跪迎,因儀禮嚴整,獲康熙皇帝嘉許,并賜給“儒氣官”三字,以示恩寵。后歷任永平府(治今河北盧龍)教授、開原縣知縣。治縣清靜廉平,事事與民休息。其上司以先達推重,三載考績最優。退休歸鄉,優游田里,足跡罕至公府。終年92歲。

趙允昌自律甚嚴,幼時即言語嚴謹,衣容整肅,喜歡接引后學,提倡德才兼進。因此執教20年,所歷之處,士風皆變,時論譽之為“國子先生”。趙允昌讀書勤奮,生平手不釋卷,至老猶如此。為文清新剛健,自成一家。著有《荊溪集》。


趙灝(生卒不詳)字素園。滿城人。父趙允昌,學行俱佳,有名當世。趙灝20歲時為秀才,甚得督學董訥器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進士。當時蘇州宿儒、給事中盛符升與原督學董訥任本次考試總裁,兩人均以得趙灝為幸事。其后,趙灝任江西弋陽知縣。弋陽人好訟,凡遇有人投牒對簿,趙灝必先多方調節,無效后,方予判決。又效法西漢景帝時的文翁,獎勵入學讀書。弋陽素有溺女惡習,趙灝嚴令禁止。數年后,民風大變,被當地人譽為“趙青天”。

康熙三十二年(1693)省試,趙灝分校禮二房,搜查遺卷時,得朱軾文卷,視為奇文,于是極力推薦,使朱軾得以上解。因此事而遭人忌恨,被罷官回籍。后朱軾當國時,欲特疏保薦,趙灝堅辭不受,終不復出。趙灝敏慧強記,過目不忘。幼年喪母后,事繼母,撫幼弟,始終如一,無絲毫怨言。被罷官后,以奉親為樂,雖屆古稀之年,猶事父如孺子,孝謹不讓當年。父親去世后,趙灝哀傷不能自止,亦于父歿的同年離世,終年73歲。著有《永署堂詩文集》。


王之樞(1668~1732)字恒麓。定州人。自幼敏慧異常,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進士,授庶吉士。二十七年(1688),充會試同考官。四十年(1701),以侍讀督學云南,手注《性理正宗》一書,宣示諸生學習,云南士風為之一變。四十四年(1705),以少詹事典試江南。四十五年(1706),任武會試總裁。五十四年(1715),以閣部充會試總裁。五十六年(1717),出任湖南巡撫,因裁減賦額失當,被革職。著有《歷代紀事年表》100卷。

刁承祖(1672~1739)字步武,號醇庵。祁州(治今安國)人,刁包嫡孫。幼年勤于攻讀,磊落有大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進士。歷任陜西扶風、江南上元知縣,太平府(治今安徽當涂)知府,鳳陽知府,湖南驛鹽糧儲道,湖北提刑按察使,江蘇按察使,河南、浙江、江西、廣東布政使等職。

他謹守“言語不茍,取予不茍,出處不茍”祖訓,常言:“心無乃有妄念乎?言無乃有妄發乎?事無乃有妄行乎?”初選扶風縣令,因處事公道,受到百姓擁戴。知上元時,江南州縣官吏任意加額征收漕糧,中飽私囊,而刁承祖征收漕糧“不溢勺粒”,被譽為江南第一廉吏。任鳳陽知府時,革除水腳費,捐資修筑臨淮堤壩,不累一民。后兼泗州知府,再兼廬鳳道,一人兼掌三印。因政績突出,遷湖南驛鹽糧儲道。按察湖北、江蘇時,發現犯貪污罪的官員多為家計貧困者,任職湖北后,便捐數百金分發俾書吏佐以養廉,使屬下不敢有舞文弄墨貪財枉法行徑。雍正皇帝曾在其引見單上朱批:“人老成結實,忠厚人,好知府。”后雍正詔見刁承祖時,在其奏斷上朱批:“果能如此存心,事事心口相符,則不負朕心之任用也,大哉。”

乾隆元年(1736),遷江蘇按察使,當時江蘇“刑名繁甲天下”,到任后力革諸弊,“案無留牘”。是年,晉江蘇布政使。到任后,將舊例“悉行禁革”,一省錢糧“出入均平”,而布政使司卻成了“清水”衙門。乾隆二年(1737),再次受到皇帝詔見,賞賜頗豐,并恩準叩謁泰陵。任河南布政使時,常勉勵屬下:“為官應恪盡職守,以天下為公。”曾為岳武穆廟題聯:“蓬首垢面跪階前,想想當年宰相;端冕垂旒臨座上,看看今日將軍。”后任浙江、廣東布政使。為官20年,其家尚“不及中人產”。因積勞成疾卒于廣東任上。


劉斗(生卒不詳)清苑白團村人。清順治初年(1644),以教習王世子有功,授兵部啟心郎。9年后入宗人府,旋授國史院學士,出任甘肅巡撫。他注重民生,康熙六年(1667)上疏言:“積米年久恐浥爛,請變價糴新谷。”即建議常平倉谷要糶陳糴新,以預備在災年救濟貧民。得到康熙的允準。亦曾上書修建邊防要塞,整頓郵政,奏墾荒田,清番漢邊界等,建議均被采納。后升任福建總督。當時海寇經常侵擾,他廣集兵馬糧草,與海寇作戰,大獲全勝,福建人民刻碑頌贊。劉斗通曉外交文書,翻譯出眾,有譯文和淳化閣帖行世。康熙五十七年(1718)奉為鄉賢。


張晉(生卒不詳)字介錫,號蕃侯。安肅(今徐水)遂城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進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安徽來安縣令,時值久旱,蟲災奇重,民饑如焚。張晉上奏賑災,開倉放糧,數萬人得救。為官七載,兩袖清風,精心治理,邑內百姓安居樂業,呼為“真父母”。建生祠一座以示紀念。后調任安徽全椒知縣。入補戶部清吏司主事,曾受理旗人與民爭田案,秉公辦案,伸張正義,冤民全家得救,深得民心,后病卒。其曾孫張灼、張炌、張源、張熙,都聰慧好學,品學俱佳,后或從文,文才風流;或從政,政績顯赫,乾隆年間頗負盛名,人稱“張氏四杰”。


尹李氏(生卒不詳)女。博野人。博野東章村尹公弼之妻。公弼早逝,家境貧寒,公婆年老,父母體衰多病而無子嗣,尹李氏遂承擔起兩家生活重擔,養生送死,勤儉度日。尹李氏教子尹會一嚴格有方,尹會一任襄陽府(治今湖北襄陽)知府后,尹李氏隨子至襄陽就養。寒冬來臨,即丈量布帛,送與府內60歲以上的鰥寡老人做衣穿。襄陽百姓感其德,為建賢母堂。尹李氏賦詩推辭,百姓不聽。

后隨尹會一至揚州府(治今江蘇揚州)知府任所。揚州民俗奢侈,尹李氏為作《女誡》12章,導民勤儉度日。尹會一累遷至河南巡撫。每任凡節減俸錢送老人布帛、周濟貧民、資助軍餉,均遵母命而為。民間為尹李氏立生祠。后尹會一擢升左副都御史,到朝中任職,尹李氏因病不能隨子入京,遂歸鄉調養,命尹會一于鄉里置私學、社倉。乾隆皇帝賜詩嘉獎,為其居題名"荻訓松齡"。逝于故里,終年78歲。


唐執玉(?~1733)字益功。江南武進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中進士,授浙江德清知縣。康熙六十年(1721),遷鴻臚寺卿。歷奉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雍正皇帝即位后,很賞識和器重唐執玉,選其入朝任左都御史,因有病,上奏折想退休回家。雍正皇帝閱過其奏折,不僅不讓其病休,還任他直隸總督。

雍正七年(1729)六月,唐執玉到直隸省城保定上任,主持繼續修建新的總督署衙門,當年十一月下旬主體工程完工。雍正八年(1730)二月,遷入新署辦公,并寫了一篇《新建保定總督公署碑記》,請石工刻在碑上。唐執玉任直隸總督后,“厚民生,澄吏治”,勤于政事,凡有州縣遭災,必設法賑濟,并籌劃治河救災。

清朝初期,在直隸等地圏占大量民田給八旗貴族。民地被圈占后,從鄰近州縣地中撥補,而征糧額仍從舊例,于是產生了寄糧;佃租戶移至新地,于是又有了寄莊。產生很多弊病。雍正令唐執玉進行勘察,更除改正。經過勘察,唐執玉在奏折中分析了其中的弊病后,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凡地在此處,糧寄彼處,皆令從地所在,糧隨產轉,此收彼除,不使有交錯之病,亦無庸存代征之名,經界各正,田賦悉清。”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減輕了民眾負擔,同時下大力治理河流水患,保障農業生產發展,使直隸的面貌為之改觀。

在文化建設上,上任后奉命請學者編纂《畿輔通志》,在保定古蓮花池內設局纂輯,后由其繼任者劉于義、李衛先后監修完成。唐執玉曾自撰一聯:“將勤補拙,以儉養廉”。他曾說:“吾才拙,政事不如人,可自力者勤耳,勤必自儉始。”他以“勤儉”二字立身、做官,不顧身體有病,始終不懈地處理公務,所以雍正皇帝對他上的奏折幾乎沒有作過駁議,并在朱批奏折中說:“卿自履任以來,一切事辦理公勤,凡有奏對,甚屬誠敬明悉,朕甚嘉之。”十分關注唐執玉的健康,囑他要“愛養精神,量力治事”。就在唐執玉遷入新署后,雍正皇帝在圓明園召見了他,不僅賜他“福”字,還特賜“恪恭首牧”四字,唐執玉把這四字制成匾額,懸于總督署大堂。

唐執玉不僅勤政,而且十分節儉,平日布衣粗食。就在他病逝在任上的時候,其僚屬和親友整理遺物時,卻發現“篋無一物”,他把朝廷給他的養廉銀十之六七交地方布政使的銀庫,自己卻連辦身后事的錢都沒留下,雍正皇帝發諭令,由朝廷出資為唐執玉治喪,將其遺體運回家鄉安葬。


朱一鳳(生卒不詳)字怡庭,號丹崔。涿州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進士,選任庶吉士,再授翰林院編修。雍正元年(1723)任御史。當時雍正帝銳意圖治,而江南之地難以治理,于是詔朱一鳳為江蘇蘇松太道。朱一鳳任用能干廉吏,力主簡政,清除積弊,百姓稱頌。旋調兩淮鹽運使。時值西部邊境有戰事,特授陜西神木監司,向甘肅酒泉運送糧食達78萬余石,超額運送3600石。旋回江蘇任原官。蘇州有奸民私鑄銀錢,朱一鳳有失察之責,被降為知府。后歷任瑞州(治今江西高安)、廬州(治今安徽合肥)知府。年老辭官,歸隱鄉里。終年85歲。

甘汝來(1683~1739)字耕道,一字遜齋。江西奉新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進士,由教習授淶水縣知縣。就任伊始,即免民間雜派銀6000兩,深受人民愛戴。康熙五十八年(1719),皇帝侍衛畢里克率拜唐阿及豪奴數十名至淶水,擅據民舍,蹂躪鄉民,村民萬廷荷被毆打幾乎斃命。百姓赴縣指控,畢里克竟率豪奴闖入縣署,大肆咆哮,擾鬧公堂,辱責縣令。甘汝來勃然大怒,嚴厲斥責畢里克,并將畢里克及其黨徒監押于獄。而畢里克余黨以甘汝來擅拘朝官訴諸康熙,甘被革職押解入京,交由吏、刑、兵三部質審。甘汝來剛直不屈,據理陳訴,后由康熙親自審理此案,將畢里克革職查辦,甘汝來官復原職。甘汝來勝訴返治所,淶水父老子弟爭奉羊酒,夾道歡呼,京都人士作詩歌頌其事,名聲大震。不久,調補新安縣令,尋攝雄縣事。

雍正皇帝即位,升甘汝來為吏部主事,不久調任廣西太平府知府。先后任左江巡道、按察使、巡撫、都察院副都御史、直隸霸昌道、廣東布政司,任禮部侍郎。乾隆年間任兵部尚書。甘汝來一生為官清廉,當時朝野共贊其為一代名臣,死后竟無治喪費用,經朝臣具奏,朝廷賜白金千兩,遣官治喪。著有《遜齋詩文奏議全集》、《圣諭廣訓疏義》、《周禮簡注》、《宦跡紀略》,編輯《律例歌》等書行于世。


孫嘉淦(1683~1753)字錫公,又字懿齋,號靜軒。山西興縣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雍正初即位時,命大臣上疏言事,孫嘉淦上疏陳述了三件事: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乾隆皇帝即位后,召孫嘉淦來京,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孫嘉淦經過深思,覺得乾隆皇帝初臨國政,春秋方盛,政務繁多,當以修心養性為先,于是上《三習一弊疏》,力主根除“三習一弊”。得到乾隆的嘉賞和接受。乾隆三年(1738)十月,授直隸總督。當時直隸酒禁非常嚴,為此犯法的人很多。孫嘉淦上疏指出酒禁的弊端,認為釀燒酒主要是用高粱、豆皮、黍殼、谷糠,酒曲則是用大麥,豆皮、黍殼、谷糠之類是廢棄物,釀成酒可以賣錢,酒糟還可以飼養牲口,不僅無害而且有益。不釀酒,農民的高粱也就賣不出去,影響農民的生活。上疏后,皇帝下詔弛禁。

有一位叫紀懷讓的平民食料豆時被豆汁染了衣服,正值村里有賊殺了人,偵察的人認為他衣服上是血,錯判他殺人。將要處決的時候,正定知府陳浩廉得冤狀,孫嘉淦親自問案,為紀懷讓昭雪。不久孫嘉淦兼管直隸河工,議治永定河。到任后,即請在金門閘上下多建草壩,使河流漸復故道。四年(1739)正月,復疏請于金門閘下增設草壩一,引永定河歸故道,自中亭、玉帶達天津歸海。得旨與總河顧琮悉心治理。他又幾次上疏言治河事,其中有治理白洋淀,擬開白溝河故道入中亭河等,得到皇帝的嘉許。乾隆六年(1741)以后,又任湖廣總督、署福建巡撫、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卒后謚“文定”。

孫嘉淦定了居官八約:“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用以自戒。著述頗多,主要有《春秋義》、《南華通》、《詩義折中》、《周易述義》、《司成課程》、《近思錄輯要》、《成均講義》、《詩刪》、《孫文定公文錄》、《孫文定公奏議》等。


李衛(1686~1738)字又玠。江蘇銅山(今徐州)人。初捐納為員外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補兵部,遷戶部郎中。雍正皇帝繼位后,先授為直隸驛傳道,累遷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撫兼兩浙鹽政、浙江總督兼巡撫。雍正十年(1732)七月,署理直隸總督,八月實授,直至乾隆三年(1738)病逝,始終任直隸總督。在任期間,曾上疏彈劾戶部尚書署步軍統領鄂爾齊壞法營私,受到雍正嘉獎;他對直隸的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為各項政務的貫徹實施奠定了基礎;他還十分重視治水,大大減少了水患的發生。

李衛在文化上的一大貢獻是在保定興建了蓮池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令各省建立省級書院以培育英才。李衛在浙江時就曾修建過紫陽、敷文兩書院。督直后,他認為蓮池“林泉幽邃,云物蒼然,于士子讀書為宜”,遂召集布政使王謨、按察使竇啟英、清河道彭家廉、保定知府朱壽圖以及清苑知縣徐德泰會商,將書院院址選在古蓮花池,并責成清苑知縣徐德泰具體籌劃,當年五月開始興工,九月落成,修繕經費一部分是公費,另一部分由李衛捐養廉銀。書院創辦之后,各地來求學的士子日益增多,成為清代著名的書院。蓮池書院作為直隸省的文化、教育中心,辦學時間達170年,在封建社會晚期的河北教育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和研究價值,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財富。李衛病逝后,乾隆帝在上諭中稱他“才猷干練,實心辦事,宣立封疆,勇往直前,無少瞻顧”,給予他較高的評價。


陳德榮(1688~1747)字廷彥,號密山。安州(治今安新)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進士,授官湖北枝江知縣。在任時興修水利,整修洲堤百里,免除民間的各種差役。雍正三年(1725)任貴州黔西州知州,因父喪回家守制,喪服滿后,代理貴州威寧知府,不久補授大定府知府。當時貴州苗民起事,受命赴威寧防守,威寧城墻頹壞,他命部下以米桶裝土石修補,日夜備戰。總兵哈元生援兵到來,苗民退走。后因母喪離任守制。期滿,授江西廣饒九南道。

乾隆元年(1736)因經略張廣泗的推薦,升任貴州按察使。當時貴州“改土歸流”之后,苗民多處起事,經略張廣泗用兵鎮壓,殺人甚多。二年(1737),貴陽城內發生大火災,陳德榮借機向張進言:此乃天意,我們應當反省,苗人也是人,難道可以斬盡殺絕嗎?張頗受感動,下令諸將不得濫殺。四年(1739),代理貴州布政使,他認為貴州地瘠民貧,非注重農田水利建設不可,遂上奏皇帝:“貴州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苦于無資無力,不能變瘠土為良田。至于山間荒地,為數不少,外地流落到貴州的人想開荒種地,經常受到阻撓。桑樹枝葉繁茂,不知養蠶、繅絲紡織之法。在內地,不用督促,百姓卻知道怎么做,貴州地方偏遠,風氣未開,若無主管官員為之經理倡導,則興利不易。現擬從鄰省雇募懂得種棉織布、養蠶、紡織之人,選擇合適地方,試行養殖,并設立機構,引導當地百姓,使之互相仿效。各地方官應因地制宜,隨時留意,一年必成規模,三年可漸見成效。”朝廷批準了他的計劃,于是貸給百姓工本,修建壩堰,引山泉,治水田。又在官署養蠶,在省城大興寺繅絲紡織,以為倡導。至乾隆七年(1742),貴筑、貴陽、開州、威寧、余慶、施秉各州縣開墾荒田36萬畝,種桑養蠶也取得成效,又開野蠶山場百余所,民間紡織之聲相聞,取得相當成績。

此外,他還關心賑濟孤寡,增加囚犯口糧,尤其關心教育,在苗族聚居地區設立義學24所。十一年(1746)轉任安徽布政使,次年卒于任所。道光五年(1825)朝廷命直隸總督查明他為官事跡,上報朝廷,纂入國史《循吏傳》。六年(1826)奉旨入祀鄉賢祠。九年(1829),貴州地方官吏應民人之請,奏準入祀貴州名宦祠。著有《知稼軒文稿》、《葵園詩集》、《蠶桑要錄》等。


尹會一(1691~1748)字元孚,號健余。博野東章村人。幼時喪父,以孝聞名于鄉里,清雍正二年(1724)中進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升員外郎。四年(1726)充任廣西鄉試副考官,五年(1727)任襄陽知府,十一年(1733)任兩淮鹽運使,晉總鹽政,兼僉都御史。乾隆二年(1737),詔署廣東巡撫,次年改調河南巡撫。在河南,他決心重振理學,增訂《洛學編》。每月初一、十五集諸生講論道德,從中查找孝悌忠義者,進行褒揚。十一年(1746)授工部侍郎,提督江蘇學政。十三年(1748)轉吏部侍郎,升吏部尚書。尹會一做官、行事常向母親請教,皇帝御制詩章匾聯賜之。居家期間,博覽群書,講學著述,精益求精,人稱健余先生。他還出錢購置義田,開設義倉以賑濟饑民。著有《健余先生文集》10卷、《撫豫條教》4卷、《尹少宰奏議》、《四書筆記》6卷、《昌語集粹》4卷、《札記》4卷、《詩草》3卷、《四鑒》(即君鑒、臣鑒、士鑒、女鑒)12卷。

單鈺(生卒不詳)字亦聲。易州(治今易縣)人。清雍正五年(1727)中進士,授浙江壽昌知縣。任內興利除弊,肅然稱治。當時,閩廣赴壽昌種麻者,歲以萬計,稱為“棚民”,獷悍難治,單鈺選立棚長,使其自為約束,最終安謐無事。單鈺善斷疑案,以讞獄著稱。曾審理金華盧姓案,悉心調查,仔細推敲,鞫明實情后,疏列十可疑,與上官相爭,終如其議。不久,擢同知,升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知府,以疾乞歸。單鈺平素工吟詠,至老筆耕不輟。著有《鏤冰詩鈔)5卷。逝后,紀昀曾為之作序,稱其詩“上溯三唐,下薄兩宋”,“揮灑自如,而神骨遒上”。另著有《讀書偶見錄》,藏于家。


趙钅式(1750年前后在世)字象庵。易州(治今易縣)人。清乾隆年間官至內閣中書。購宅居于宣武門南,與遂寧張問陶、獻縣紀昀、大興翁方綱等結為文字交,顯名于京師。他好讀書,曾手抄《十三經》,著有《爰冬軒詩草》4卷。


胡具慶(生卒不詳)字余也,號俟齋。容城人。5歲時即與哥哥爭著入塾讀書。十四五歲時就自己編寫讀書心得,并四處游歷,結交文人學士,如新安(今安新)崔衡,浙江海寧的許季覺,崔衡學宗程朱,而許季覺推崇的是王陽明,胡季慶往往調和兩家,而又經常出己新意,被兩人稱為畏友。清乾隆十二年(1747)選得陜西石泉知縣,這個縣在大山中,經濟文化落后,胡具慶教百姓農耕植桑,興禮樂教化。清朝對大、小金川用兵,石泉正當運輸要道上,各種供應接應不暇,胡具慶終日勞累,以致積勞成疾而死。

胡具慶治學尤其精通《易》、《禮》、《尚書·洪范》,中年以后讀書深究于天人性命學術的異同,能夠洞察其中的奧秘。曾說:浩然之氣當以卓然之志貫之。又說:朱子、陽明的末學強分界限,實際上朱子的窮物理,王陽明的致良知,都是要恢復人的本性而已。著有《正學論》2篇及《四書惕中錄》、《尚書日思錄》、《讀易自考錄》、《孝經章句》、《孝經外傳》、《儀禮經傳通解》、《禮記類詮》、《洪范論》、《荀子大醇》、《子產言行錄》、《求志山房詩文稿》等。


陳德華(1696~1779)字云倬,號月溪。安州(治今安新)人。清雍正二年(1724)狀元及第,照例授翰林院修撰。七年(1729)充日講起居注官,九年(1731)遷贊善,不久升任侍讀學士,提督廣東肇(慶)高(州)學政,次年改廣(州)韶(州)學政。十一年(1733),因母喪回家守制。次年,喪服未滿,朝廷特命他入京為一統志館副總裁官,纂修《一統志》。十三年(1735)充浙江鄉試正考官,他細心詳閱,秉公取士,許多平時知名之士均榜上有名,浙江人稱該榜為“名人榜”。

乾隆元年(1736)升詹事,充經筵講官,為上書房師傅,教習諸皇子讀書。四年(1739)升任戶部尚書,當時很多河北農民失去土地,流亡東北,但行至山海關被地方官員阻攔,不得前往。陳德華向乾隆皇帝提出建議,近山海關300里內居民出關種地者,由地方官員發給印票,山海關應驗票放行。得到乾隆同意。五年(1740),京城有個富商死了,眾多高官前往吊祭,官員為商人吊祭,不符合當時禮法,事后朝廷追查,只有陳德華等數人未去,因此受到朝廷表彰。七年(1742),調任兵部尚書。八年(1743),因隱匿其弟濫用酷刑案之密,皇帝過問才奏出。部議奪職,降職為兵部侍郎。

乾隆十二年(1747),因議出江西總兵武備廢弛為違例邀賞,被奪職歸田。十四年(1749),起用為左副都御史,入值上書房。又因督促諸皇子課讀不力而奪俸。二十二年(1757)任工部侍郎,次年,升至禮部尚書。二十四年(1759)任禮部尚書,二十九年(1764)以病請求退休獲準。三十六年(1771),皇太后八旬大壽,德華以曾為親近大臣前往京師祝壽,參與香山宴游,乾隆命人作香山《九老圖》,德華列于致仕9人之中。其著作有《月溪文稿》、《葵錦堂詩集》。


方觀承(1698~1768)字遐谷,號問亭、宜田。安徽桐城人。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其祖父方登峰、父方式濟因桐城人戴名世《南山集》案被流放為奴,故少年生活貧困,多感民間疾苦。清雍正三年(1725)曾于保定街頭賣畫。后去北京,初入平郡王福彭府為記室,以布衣身份被雍正贈中書銜,因功遷內閣中書。

乾隆初年升為直隸清河道(駐保定),勤于政事,克己奉公,體察民情,造福一方。累遷布政使、浙江巡撫。乾隆十四年(1749)任直隸總督,兼理河道。十五年(1750)加太子少保。二十年(1755)加太子太保,署陜甘總督。二十一年(1756)再任直隸總督。在任上他關注民生,采取了多項便民利民措施,大興水利,治理境內河流。他親往勘察,洞察地勢,科學治理,如滿城一畝泉疏浚后,便利了保定城鄉用水,還廣植水稻,植樹造林。因治河有功,乾隆皇帝破清制賞賜方觀承頂戴花翎。

方觀承做事非常認真,《清史稿》上說他“事無巨細,皆殫心力赴之”,對所做的事又都花心思研究,善于總結經驗,有的編寫成圖書,加以推廣。經他手編繪的有《直隸河渠水利書》、《畿輔義倉圖》等。他還提倡植棉花,使直隸(以保定、正定兩府及冀、趙、深、定各州為主)成為全國重要產棉區之一,從而帶動了高陽、束鹿(今河北辛集)等地的紡織和手工業的發展。曾親繪《棉花圖》16幅呈送乾隆。該圖繪制了棉花的耕作方法、技術及收棉、紡織、販賣等過程,顯示了直隸植棉業的繁榮。并勸種紅薯,派員到南方購買薯秧,請人傳授種薯技術,使直隸的農業大有發展。

方觀承還對保定城內的蓮池行宮進行大規模修建,使蓮池景觀為之一新,把蓮池景觀分成12組,每一組繪成一幅圖,共繪圖12幅,每幅圖都配有圖解和圖贊,進奉給乾隆。方觀承對經學、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與進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五禮通考》一書,262卷,自著有《述本堂詩》、《宜田匯稿》、《問亭集》等。最后卒于任上,謚“恪敏”。


陳德正(1701~1774)字醇叔,號葛城。安州(治今安新)人。幼時受教于長兄德榮和次兄德華。善作文,認為文章在于抒發性情,貴有獨立見解,而抄襲剽竊是可恥行為。他博覽群書,作文下筆流暢,多有新意,當時古文大師方苞見其文章,大為贊賞,譽為當今難得之才。清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授官吏部主事,擢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復升郎中。乾隆三年(1738),在官員考績中列為一等,因此提升為山西冀寧道(治今山西太原),又升山東按察使,后調任陜西按察使。他秉公執法,平反了一些冤獄。

乾隆八年(1743),陜西蒲城發生王之博幼女被勒死一案,陳德正審明為奸殺,而當時的陜西巡撫塞楞額偏信初審者同州知州之言,認定系一般盜案,所謂奸殺是陳德正酷刑逼供而成的冤案,上奏朝廷,參劾陳德正施濫刑,陳德正也寫了密折準備上奏皇帝,為自己申辯。當時其兄陳德華在朝廷任兵部尚書,德正把寫好的密折寄給其兄,請他斟酌是否上遞。德華認為德正已經受到參劾,只能等朝廷處理,把密折退了回去,此事后為朝廷所知,皇帝大為震怒,說他們兄弟勾結,欺君罔上,德華受到降職處分。德正被革職,發往軍臺效力贖罪。6年之后,才釋放回籍。陳德正回鄉后,一直在問津書院教書,因學問好,從學者眾。著作有《醇叔文稿》、《葛城詩稿》、《念堂詩話》等。

鹿邁祖(1705~1764)字南皋。定興人。其祖父鹿賓官至陜西道監察御史。鹿邁祖清雍正八年(1730)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編修。旋奉命至陜西宣布皇帝詔諭,適逢大雪,天氣驟寒,有人饋贈輕裘一件,鹿邁祖拒不接受。不久,調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巡視中、西兩城。后升禮科給事中,繼又調任吏科都給事。

出為湖南督糧道,嚴禁旗丁夾帶斗斛多收糧錢。以往運價出入每年達數十萬之多,盈余也以萬計,參與者中飽私囊,而鹿邁祖分文不留,全部交公,以為國用。乾隆九年(1744),代理提刑按察使,嚴格刑罰,對盜竊殺人犯毫不留情,依法嚴懲,卻被巡撫責備處事不當。嗣因觸犯上司被調往川北道,任按察司副使。時值金川之役,鹿邁祖考慮士卒勞苦,用自己的俸祿購買酒食藥品犒師,并供養他們的家人,軍士倍受鼓舞,斗志越發高昂。鹿邁祖奔走于各城之間,搜集駿馬支援前方,但后方供應不足,縣令因此遭非難,大吏借口攻擊鹿邁祖,邁祖挺身承擔責任,于是遭彈劾,家產亦被抄沒。

后調往永寧,因言事觸犯朝廷受譴責,被免職,歸鄉里。鹿邁祖家室簡陋,生活貧困,幾至斷炊。卒于家。


許成麟(生卒不詳)字瑞符,號慶堂。易州(治今易縣)人。清乾隆元年(1736)中武進士,授御前侍衛。歷任江西贛州右營游擊、廣信營參將、廣東督標左營參將、肇慶協城守副將、廣東督標中軍副將、湖北黃州協副將、江南壽春鎮總兵、江西南贛總兵、廣西提督。后被降職,任江南狼山總兵。積階至榮祿大夫。成麟為官30余年,恪遵職守,勤于任事,與文武僚屬合作共事,推誠相交,視兵民如一體。

其任廣信營參將期間,當地遭遇大旱,糧食歉收,米價騰貴,饑民急需賑濟。適值知府外出,知縣不理其事,成麟急告總督、巡撫,將數千斛谷米減價出售,饑民得安。任肇慶協城守副將時,增城縣民王亮臣依山結寨聚眾起義,成麟率軍將起義迅速鎮壓。任廣西提督時,因見柳州民居多草舍,秋冬兩季火災頻仍,于是營造瓦屋以為兵營,火患遂止。征緬之役爆發,奉命供應戰馬2000余匹,火藥數萬斤,無一失期。成鱗平素備戰不怠,每日指揮水師戰船,演練陣法,終因積勞成疾,不治而逝,終年61歲。


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三年(1738)舉人。十一年(1746),以知縣揀發直隸,補蠡縣,調清苑。因直隸總督方觀承的舉薦,擢升廣東萬州知州,改霸州。因修城工程未完,留清苑。正值有部胥持偽札招搖撞騙,周元理覺得可疑,經審問察出其奸偽。此事上奏到朝廷,皇帝認為他有才能,調易州,升宣化知府。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喪。

皇帝巡幸各地,直隸保定等地正當要沖,宮館、驛傳、車馬、芻牧諸般工役繁雜,因主辦者不是合適的人,往往擾害百姓,有司上奏起用周元理來主持這些事。所以在他守制滿后,先后調廣平(治今河北永年)、天津、保定任職。擢升清河道、直隸按察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命他跟從尚書裘曰修、直隸總督楊廷璋勘察青縣、滄州減河。采用他的建議,奏請撤閘改用滾水壩,并定每年測量疏浚,準奏。不久授山東巡撫。不到半年,就升任直隸總督。三十七年(1772),他上疏說:“直隸雨多河漲,瀝水沒有去處,行旅為之阻滯。民間堤埝多被沖決,田地房廬遭水患。請用以工作賑的慣例,勘修地當沖要的州縣疊道,并疏浚良鄉茨尾雅河,新城(今高碑店)、雄縣盧僧河;修新城、清河、雄、任丘、獻諸縣的堤埝。”皇帝派遣尚書裘曰修按行直隸河工,兩人一同上疏:“直隸諸水,千支萬派。總由三汊河為入海之道,全靠西岸疊道置橋穿運,而東匯入海河。出口西岸舊有橋十一,今擬添建橋九座,可使沒有壅塞,上游不至于受害。格淀堤自當城以下改為疊道,酌添涵洞,使行水暢順。子牙河下游澄清,不使清河受淤。”下詔按其所請辦理。

雄縣百姓訴知縣胡錫瑛私賣倉谷,皇帝派裘曰修及侍郎英廉調查,確為實情。論罪。皇帝下詔諭說:“直隸治賑,周元理奏言有司料理妥實。今有雄縣事,所稱妥實者安在?”下吏部議,奪官,命留任。三十八年(1773),加太子少保。三十九年(1774),助山東平王倫,又與侍郎兼順天府尹蔣賜棨勘八旗在官荒地,請招佃承墾,八年后起租;地勢低洼易澇之地,并為開溝泄水。下部議行。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賜詩給他。后因袒護下屬被奪官,罰至正定修隆興寺自贖。但不久就又授其左副都御史,仍署直隸總督。再遷兵部左侍郎,擢工部尚書。四十六年(1781),因病退歸。


尹嘉銓(1711~1782)博野東章村人。尹會一之子。清乾隆元年(1736),由舉人授刑部主事,后升為郎中,官至大理寺正卿,稽察覺羅學(皇家子弟學校)主管。他奏請乾隆皇帝令旗籍子第讀朱熹《小學》,深得乾隆贊同。后尹嘉銓將《小學》加疏,增加《考證》、《釋文》、《或問》各一卷及《后編》二卷合為《小學大全》,得到乾隆的嘉評。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乾隆巡幸保定,已致仕回家的尹嘉銓派兒子呈送奏章,為其父尹會一請謚及從祀孔子廟,得到的朱批是:“謚乃國家定典,豈可妄求?此奏本當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當罪不可逭矣!”尹嘉銓卻追加一本,仍堅持為其父請謚,惹得乾隆惱怒,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即令除去頂戴,鎖交刑部審訊,定為死罪,后免死。同時查抄其老家和在京寓所,銷毀其著述93種,抽毀其寫過序跋的書籍6種,磨毀其撰寫的碑文7塊。


邢敦行(?~1789)字立德,號恕堂。定州內化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武舉登進士,廷試第一,任御前頭等侍衛,外授參將、廣東三江口協副將等職。乾隆五十三年(1788),阮惠占據安南(今越南)叛亂反清。兩廣總督孫士毅、提督許世亨奉詔前往征伐,邢敦行從征,連戰連捷。乾隆皇帝以安南用兵,糧食、物資難以運送,令撤軍入關,孫士毅貪圖敗阮惠之功,命撤300里,獨以兵1000余人交邢敦行留守。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月,阮惠勾結他國兵,號稱數萬,連夜率兵突襲,清兵猝不及防。邢敦行同許世亨等率眾登城迎敵,展開血戰,最后陣亡。追贈總兵銜,詔世襲都尉職。據記載:“敦行事母孝,將出戰,解衣付其仆,使歸告母。”

韓湯衡(生卒不詳)字聘之。高陽人。12歲應童子試,詩賦甚美,令人嘆止。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進士,授兵部主事。五十一年(1786),充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有某卷為某主司屬意薦舉,湯衡不畏權勢,嚴辭相拒,又責主司越權行事,由此,其坦直之聲譽滿京都。后授隰州(治今山西隰縣)知州。隰州位處山區,多虎患,湯衡率人在山中捕虎數只,其患遂止。后擢汾州府(治今山西汾陽)知府。

汾州有兄弟為爭家產相斗,數年不止。湯衡曉以大義,使兄弟和好如初,并送3萬兩金以謝官府,湯衡卻之,兄弟皆感泣。后因祖母年事已高,湯衡為侍奉左右,離官還鄉達十余年,其孝心廣受稱道。嘉慶十年(1805),出任桂陽州(治今湖南桂陽)知州,后調澧州(治今湖南澧縣),因事罷官歸鄉,不久郁郁而終,終年81歲。


鹿荃(?~1792)字馥園。定興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歷任三河訓導,靈石知縣,絳州知州,鎮江府知府,浙江糧道,兩淮鹽運使,護理兩淮鹽政。著有《鹿氏家譜》13卷。在定興縣城尚保存有鹿荃所建的鹿氏家族故居。


梁肯堂(1716~1801)字構亭,號春淙,一字石幢,號晚香。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家貧,讀書刻苦。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舉人,補直隸欒城縣知縣,有政績。總督楊廷璋以其“賢能之聲久達天聰,又能寬猛相濟”而薦之,歷任薊州(治今天津薊縣)、深州知州,保定府知府,清河道,山東按察使,直隸按察使。乾隆五十年(1785)轉直隸布政使。五十四年(1789)升河南巡撫,五十六年(1791)授直隸總督。第二年就因為知縣李培榮回護開脫被革職留任。又因大名、河間、景州等地旱災,梁肯堂賑災不力,被傳旨申飭。五十九年(1794)三月,乾隆由水路春巡天津,梁肯堂到天津迎駕,乾隆書賜給其詩一首。七月,永定河伏汛漫口,梁肯堂親駐工地督辦工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

嘉慶二年(1797)七月,永定河上游水勢暴漲,東壩沖塌,梁肯堂不顧危險,督率屬員、河工全力搶護修復,受到嘉慶皇帝的褒獎。永定河漫口堵筑合龍后,嘉慶再次對其褒獎:“該督悉心高度,不辭勞瘁,甚屬可嘉。”嘉慶三年(1798)用為刑部尚書,同年,補授漕運總督。次年,以尚書銜守護裕陵。嘉慶六年(1801)退休。著有《石幢居士吟稿》。


王太岳(1722~1785)字基平,號芥子。定興人。幼年即博覽群書,尤善詩詞古文。弱冠即入詞林,與邵齋燾、鄭虎文最友善,以文學知名當時。清乾隆七年(1742)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院檢討。十九年(1754)擢侍講,轉侍讀。二十年(1755)外授甘肅平慶道,二十三年(1758)調西安督糧道。所至必爬梳剔抉政務,據今考古,咨民疾苦,“皆有惠政”。尤其留心水利,著《涇渠志》3卷,詳考涇渠因革損益,主張整修涇渠,興利除弊。

三十三年(1768),遷湖南按察使。三十六年(1771)調云南,次年擢布政使。鑒于滇省銅政弊端叢生,病國害民,王太岳追本窮源,毅然向督、撫條陳積弊,認為滇銅有“官給之價難再議加”,“取用之數不能議減”,“大廠之逋累積重莫蘇”,“小廠之收買渙散莫紀”及轉運不時五難,其中“在采辦者四,而在運輸者一”。主張“寬給價”,“給價足,而后廠眾集;廠眾集,而后開采廣;廣采則銅多,銅多則用裕”。同時依仿運錢之制,令“各郡縣各募運戶”,“按站接運”,以為補救。疏上,初不被采納,旋因銅政日益困弊,遂“取其說,稍稍用之”,頗見成效。是年,以審擬逃兵寬縱罷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四十三年(1778),仍授檢討。四十七年(1782),擢國子監司業。逝于任上。滇省紳民感念其功,特于昆明五華書院立像祀之。

王太岳秉性篤厚,注重自身修養,平素常與友人以文章道義相砥勵。其論學兼取漢宋諸儒,不分門戶;其詩純古淡泊,時稱高格;為文則矜慎致功,一字不茍。著有《清虛山房集》、《芥子先生集》24卷,曾纂《四庫全書考證》100卷。


穆維(?~1798)清苑人。隸督標營為兵。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白蓮教首領王倫領導壽張農民起義,屢敗官兵,并進軍臨清、東昌(今山東聊城),不久,攻克臨清舊城。朝廷急忙調兵遣將圍攻起義軍,穆維奉命率軍參戰,破壞浮橋,并獲大炮二座,以功升千總。后積功至膠州營副將,賞奮勇巴圖魯名號,戴藍翎。

嘉慶元年(1796),調往湖北鎮壓白蓮教起義軍。五月,西安將軍恒瑞同永保、慶成等各率官軍,圍起義軍于劉家集(今湖北松茲南山區),穆維領兵馬首沖起義軍陣地,其余隨后,擊潰起義軍。六月,官軍駐瀼河北岸,義軍屯兵對岸董家岡,連營數里。穆維同副將王文雄選擇精兵,乘夜幕掩護偷渡瀼河,襲擊董家岡,奪義軍柵卡數處,又攻取營壘數座。九月,隨烏魯木齊都統永保圍攻起義軍鐘祥部,進而奉命圍襄陽起義軍。因功授登州鎮總兵,仍駐軍湖北。嘉慶二年(1797)十月,白蓮教起義軍首領高均德、王廷詔率眾兩萬余人進軍湖北南漳地區斑鳩關,準備北上渡漢江,穆維與副都統六十七截阻于雙河塘。經激戰,起義軍后撤,穆維乘勢追于土門埡(今湖北宜昌東),斬殺義軍多人。嘉慶三年(1798)二月,起義軍首領王三槐、徐天德部攻通江,穆維與提督富成在竹山竹峪關扼守要道,堵截義軍。五月,朝廷出謀招撫王三槐,王三槐將計就計,刺探官軍虛實,然后又叛離。穆維與都統勒保敗王三槐于石壩山。

同年,穆維轉戰四川儀隴、巴州等地,同白蓮教羅其清、冉文儔部義軍連續作戰一個多月,在大完山、李家山展開激戰。穆維憑借火器優勢向起義軍反撲,追殺義軍多人,取得重大戰果。后因長期行軍作戰,積勞成疾,逝于軍中。


王清弼(?~1799)雄縣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武進士,補陜西漢鳳營守備,積功升陜甘固原提標左營游擊。嘉慶元年(1796),湖北宜都、枝江、當陽、襄陽一帶白蓮教徒起義。鄖縣教徒王金禮、徐良帶領起義軍占據泥河口孤山村,謀攻白河、洵陽,進軍鄖西。王清弼奉命督兵攻孤山村外圍寨堡,乘風雨大作之夜偷襲成功,殲擒白蓮教徒400余人。后進攻孤山,先切斷水道,以輕兵誘起義軍出戰,乘防守空虛時,派兵從后偷襲,爬山越墻攻寨,擊敗起義軍,俘王金禮等46人,升甘肅平羅營參將。

嘉慶二年(1797)二月,隨四川總督宜綿出老君洞(今四川宜賓西),攻襲曾家山起義軍營地。三月,又與副將王桂出兵清溪口(今重慶涪陵東北),襲擊起義軍于姚家寨,獲小勝。羅其清、冉文儔領導的達州、巴州、通江白蓮教起義軍集聚于氈帽山、方山坪(今四川通江東北)一帶抵抗官軍圍攻。七月,起義軍主動出擊,潛伏到朱射斗營,拔旁寨鹿角。王清弼乘夜出擊,起義軍撤走。宜綿周歷各營卡,認為蓋頂坪、多福山兩處較易攻破,而氈帽山地勢高峻不易攻,遂派總兵楊秀攻氈帽山,知州劉清攻多福山,王清弼、朱射斗等攻蓋頂坪。雙方相持一日,官軍先占多福山,義軍先亂,王清弼、朱射斗鼓勵兵勇,蜂擁而上,奪得蓋頂坪。次日,楊秀領兵攻氈帽山。王清弼協攻,從小道攀援登至山頂,擊潰起義軍。數日后,方山坪也被官軍占據。起義軍撤向通江、巴州境內,會攻巴州城。王清弼奉命繞道支援巴州,擊敗起義軍。

嘉慶三年(1798),升貴州大定協副將。之后,王清弼隨總督勒保擊潰另一支起義軍于東門關,俘首領洪道人等,以功獲賞齊喇巴圖魯名號。十二月(17991),起義軍首領冉天元、王登廷部同其他義軍會合,勢力大增,奮力堵擊官兵圍剿。額勒登保同四川總督福寧領兵數千合力圍攻,冉天元憑險抗拒,并誘清兵深入。王清弼首先突進,被義軍包圍,力戰而死。朝廷如例賜恤,賞云騎尉世職。

李會觀(生卒不詳)字遜來,號鏡珊。蠡縣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補授山西寧武知縣,精于斷案。有人報銀兩被竊,立案后久未破獲。會觀密令捕役偽稱捉獲竊賊,升堂審訊,并定罪收監。竊銀者聞訊遂放心使用竊銀,逢人夸己富有。會觀令捕役將此人帶至縣衙審訊,果為真犯,遂治之以法。不久,調陽曲。乾隆六十年(1795),汾水泛濫,陽曲城外房屋、田地被淹。會觀命人以筏渡民入城中,晝夜興工以固堤壩,又植柳樹萬株,以擋流勢,水患遂止。后擢山西忻州(治今山西忻縣)知州,值大兵路過忻州,會觀出俸銀供車馬費,并減除徭役,年省數千金,百姓感其恩德。升山西大同府知府。嘉慶六年(1801),大雨滂沱,十日不止。大同所屬之渾源州居民多被漂沒,且家家斷炊,無糧度日。會觀冒雨馳往,開倉賑濟百姓,民賴以存活。后調補太原,升冀寧道,攝按察使事,事無巨細,均親自裁決,因積勞成疾逝于任上。


張方理(?~1802)字雪筠。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后落籍為清苑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舉人,任山東利津知縣,以捕盜清訟著稱。后擢湖北荊州府(治今湖北江陵)知府,值大水泛濫,方理拯患救災,修筑堤堰以障水勢,民賴以安。方理為人耿直,不為同僚所容,遭人彈劾降職。旋遷甘肅慶陽府(治今甘肅慶陽)知府,調寧夏。寧夏土地貧瘠,百姓生活困苦,方理體察民情,減免積欠錢糧,賑恤貧困,百姓稱頌。嘉慶元年(1796),湖北白蓮教起義,總督畢沅奏請將方理調回荊州。方理招撫流亡,釋放被脅民數千。三年(1798),四川白蓮教起義軍向江陵發展,方理安撫百姓,提供膳宿,練鄉勇,守要地,使民不知有兵。七年(1802),署岳常澧道,不久逝于任上。


裴顯相(生卒不詳)字宿塘。清苑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舉人第一名,五十四年(1789)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嘉慶年間(1796~1820),官淮安府(治今江蘇淮安)知府。淮安歷來商業發達,當地商人有供官府的例規,顯相為官廉明,認為商人多奸詐,若受其牙惠,勢必曲直難辨,所以無論何時,必須奉公守法,自求心安,于是辭而不受。顯相善作文章,其作品多散佚,只有《束鹿縣志》傳世。


謝斌(?~1809)字定國。定州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武生考取鄉試第一。二十六年(1761)中武進士。選授江南瓜州(今江蘇省江都)守備,再升山東渠山營都司。當時山東農民起義如火如荼,謝斌竭盡全力鎮壓起義,俘獲起義領袖張廣仁,升河標營游擊。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清水教首領王倫領導壽張農民起義,很快攻占堂邑、陽谷,又分兵進攻臨清,占領臨城舊城。朝廷即派舒赫德率京營禁軍與山東駐兵合攻臨清。謝斌率軍圍王倫,給予起義軍沉重打擊,迫王倫登樓縱火自焚而死。后來,謝斌升河標左營參將,再升廣西梧州協副將。乾隆五十年(1785),總鎮浙江處州。到任第二年三月,于楊家莊迎乾隆皇帝駕。乾隆問及當年臨清合圍王倫戰事,并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名號,調補溫州鎮總兵,代理寧波提督,又補定海鎮總兵。任職期間,勤于治軍,勞績頗著。乾隆六十年(1795),以年老辭官歸鄉。


張灼(約1737~1815)字未克,號丙齋,一號柳洲。安肅(今徐水)遂城人。自幼家境貧寒,伏案苦讀,寒暑無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進士。因長于吏才復優于文學,初授戶部主事,擢郎中,授徐州府(治今江蘇徐州)知府。徐州瀕臨黃河,河防最要。乾隆六十年(1795)無大汛,官民相慶,而張灼卻深感憂慮。果然,次年,黃河決堤數十丈,水患嚴重。其他官吏問其原由,張灼答:大水可以沖刷淤泥,去年無大汛,淤泥必厚,河道難暢,今年大汛突至,黃河必決。諸人深為欽佩。

后遷安慶府(治今安徽安慶)知府。安慶府為安徽首郡,政務繁重,張灼蒞任后,審核檔案,分別應審、應劾、應豁、應償之務,多種糾葛,豁然一清。嘉慶三年(1798),擢江西督糧道。九年(1804),選河南南汝光道(治今河南信陽)。當時裕州(治今河南方城)常幅等78人起義,占葉縣一深山,恃險與官府對抗。張灼親自督軍馳赴葉縣鎮壓。擢浙江鹽運使。十八年(1813),河南滑縣爆發天理教農民起義,聲勢浩大。張灼奉命籌措兵餉,召集商人鼓勵捐款,未及半月,即籌銀200萬兩,并先于各省押解到官軍大營,受到嘉獎。

嘉慶二十年(1815),因眼疾告歸鄉里。家置別墅一處,取名“味泉”。張灼工書善畫,精通詩文,所書折扇及山水畫,筆法深厚、雄渾,所繪《味泉圖》、《濤光圖》,名人題詠“殆遍至今”,存于畿輔先哲祠,另有其他畫作存世。著有《十獲齋詩稿》1卷,選入《國朝畿輔詩傳》。


李殿圖(1738~1812)字恒符,號石渠。高陽龐口村人,居縣城東街。乾隆二十年(1755)中舉。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莘橋村教私塾,次年到南皮縣張杏園教私塾。乾隆二十七年(1762)家居,有田近兩頃,距縣城20余里,每至秋成偕兩弟親往巡視,躬處田間。

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十四年(1769)任國史館編修,三十五年(1770)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三十九年(1774)主湖南鄉試,后升任廣西道監察御史。四十四年(1779)遭父母之喪回籍守孝三年,四十六年(1781)補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轉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四十九年(1784)任禮部給事中。是年,甘肅回民田五舉兵起義,皇帝命阿桂、福康安前往鎮壓,李殿圖隨軍掌管軍站、糧餉事宜。期間,奉皇帝之命,對涇、渭清濁流源進行勘察。他自秦州溯流至鳥鼠(山名,渭水發源地,在甘肅渭源)、又至崆峒山(在甘肅平涼縣西),撰寫了《涇渭清濁流源辨》,文圖并茂,皇帝贊其翔實。乾隆六十年(1795)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官犯胡啟文墜鏈斃命,因受其牽連,被革職留任。嘉慶三年(1798)任福建布政使。當時福建官方任意征用民間畜力應差,對農業生產“漸形滋擾”,遂上疏奏請嚴行制止。同時還建議:刑事訴訟必須速為審結,開釋無辜,以使民安業;關津稅口,應嚴格執法,杜絕官署利用職權謀私。在任期間,使地方財政收入大為增加。

嘉慶六年(1801)任安徽巡撫,翌年又調福建。當時有林、陳、藍、胡等大姓氏族糾眾械斗,李殿圖依法制裁,穩定了社會治安。在任10年中,清理積案數百件,捕殺蔡牽等“海盜”700余名,并使福建庫儲由20萬石增至一百萬石。嘉慶十一年(1806),皇帝以李殿圖“臺灣剿捕事殷,操守尚好,但軍務未嫻”,調任江西巡撫。后因他未能及時向朝廷陳奏軍情,受到斥責。又因對海口偷漏水米、火藥查禁不力,降為五品京堂,繼而改任翰林侍講,遂于嘉慶十五年(1810)引病退休。光緒元年(1875)追謚“文肅”。著有《番行雜詠》1卷。其子李轍通曾任廣西賀縣令、李侖通曾任浙江按察使。


安慶(?~1825)清苑人。由行伍補督標后營把總。清嘉慶元年(1796),四川、湖北白蓮教起義,安慶奉命隨直隸提督慶成領軍赴湖北鎮壓起義。襄陽樊城人黃玉貴在黃龍垱一帶起義,經與官兵數戰后,轉移到紅土山。安慶帶官兵奮力攻山,突入義軍營地,斬獲無算,以功授行營千總。后在黃龍垱、草店鎮壓義軍,有功,賞藍翎。

嘉慶二年(1797),安慶隨理藩院尚書惠齡戰于槐樹岡,戰斗得力,升行營守備。五月間,又俘獲義軍首領劉起榮,補易州營千總。四川白蓮教起義軍出川東云陽挺進湖北,朝廷調集兵馬分四路堵截。安慶隨惠齡領兵一路至梅子壩扎營,并逼壓起義軍于雙河口(今湖北恩施西)。惠齡派安慶搶占有利地形,起義軍分紅、黃、白三旗隊向安慶守地山梁突進,雙方展開激戰。安慶一馬當先,首沖黃旗旗隊,斬殺起義軍多人。惠齡率援軍到達后,大敗義軍。后又追擊教民于太平縣(今四川萬源),官塘壩一戰,抓獲義軍領袖,安慶遂遷直隸插箭嶺守備。十一月,又隨西安將軍恒瑞渡河連戰三日,俘起義軍首領王廷基,并殺義軍數千人,授強勇巴圖名號,由藍翎改戴花翎。嘉慶三年(1798),升沿河口都司。

嘉慶四年(1799),安慶隨軍在湖北咸豐西南張家坪擊殺白蓮教首領張漢潮,以功擢游擊,繼補直隸督標后營游擊。后擢四川松藩鎮總兵。二十五年(1820)進京。道光元年(1821)賞頭等侍衛。五年(1825)出任廣東潮州總兵,九月逝于任上。

那彥成(1763~1833)字繹堂,章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直南書房,遷為內閣學士。嘉慶三年(1798),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遷工部侍郎,調戶部,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工部尚書,兼都統、內務府大臣。

嘉慶九年(1804),命署陜甘總督,不久調兩廣總督,十四年(1809),又調任陜甘總督。嘉慶十八年(1813)十月,加太子少保,封三等子爵,賜雙眼花翎,授直隸總督。二十一年(1816),揭發出他在陜甘總督任上與布政使陳祈勾結貪污案,被革職逮問,論為死罪,因認罪態度好,及時退賠,免去死罪,改戍伊犁。嘉慶皇帝念他滑縣之功,免發遣。二十三年(1818),授翰林院侍講,歷理藩院、吏部、刑部尚書,授內大臣。道光二年(1822),復授陜甘總督。

五年(1825)十月,第二次任直隸總督。在直隸任上,大刀闊斧精簡機構,全省載汰冗員23萬余人,道光皇帝贊賞說:“所辦認真,甚屬可嘉。”并通諭各省,照那彥成的章程辦。八年京察,那彥成再次受到皇帝表彰:“直隸總督那彥成,盡心職守,操兵緝盜等事,不遺余力,著交部議敘。”道光七年(1827),曾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往新疆處理善后事,加太子太保,賜紫韁、雙眼花翎,復回直隸總督任。道光八年(1828),皇帝下諭旨為平定新疆張格爾起義的功臣在紫光閣畫像,那彥成列功臣之末。十年(1830),道光又將紫光閣那彥成的像贊重書一遍賜他,那彥成將其刻于碑上。

就在同年,那彥成將家藏的墨寶褚遂良《千字文》、顏真卿《千福碑》、懷素《白敘帖》、米芾《虹縣詩》、趙孟頫《蜀山圖歌》、董其昌《云隱山房題記》、《李白詩》等六家八種真跡獻出,刊于保定蓮池書院,定名為《蓮池書院法帖》。那彥成為之題跋:“余家舊藏唐以來名賢墨跡、舊拓七種,皆近世不可見之品。壽之貞石,為前賢發其幽光,即為后來導以先路,按其時代嵌于蓮池書院南樓壁間,地鄰講學,多士咸與觀摩,亦藝林翰墨佳話也”。十一年(1831),又因新疆事,被詔斥為誤國肇釁,奪職。去世后賜尚書銜,謚“文毅”。那彥成遇事有為,工詩,善書法。


蔣攸铦(1766~1833)字礪堂。漢軍鑲紅旗人。先世由浙江遷遼東,從入關,居寶坻。五世祖蔣毓英遷直隸滿城楊家佐村,蔣攸铦少時在該村三教堂(玉川寺)讀書。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嘉慶初年,遷御史,以敢言知名,深受嘉慶皇帝器重。曾任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嘉慶十六年(1811),擢升兩廣總督。嚴于治盜,遴選勤謹干練的文武大員駐廣、肇、韶、連諸郡居中之地,分路搜截,飭令州縣官赴鄉村勸導鄉紳,使境內不得藏奸,舉劾嚴明,官吏都盡職盡責。擒獲為匪為盜的人700多名,自首者允許悔過自新,皇帝下詔對他特加褒獎。

嘉慶十八年(1813),應詔兩次上書陳言,認為民亂是由吏治不修所致。建議整頓吏治,對貪酷者要嚴參,平庸者也要隨時停職改用。認為用人之道,應該因才因地因時,得到皇帝的嘉許。他下令禁止英國艦船進入內洋貿易,禁止民人為洋人服役,鋪商不得用洋字店號,不準濫充洋商,及內地人私往洋館。嘉慶二十二年(1817),調任四川總督,禁鄉村設爐制兵刃,禁派捐累民。重修文翁石室,興學育人,以義倉租息作為灌縣都江堰每年維修費用。二十五年(1820),加太子太保。道光二年(1822),授刑部尚書。不久授直隸總督。值水災,先賑濟災民,請截南漕40萬石,賑款先后200萬兩,第二年賑濟告一段落后,開始治理畿輔水利,上疏言東西兩淀,大清、永定、子牙、南北運五河,及天津海口、千里堤,不可緩之工,請部撥銀120萬兩;又疏陳千里堤章程,規復兩淀垡船汊夫,移改管河員弁駐所,添建巡防堡房,都得到批準實行。命協辦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道光五年(1825),拜體仁閣大學士,充軍機大臣,管理刑部事務。七年(1827),授兩江總督,晉太子太傅。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因病請假離任,九月以任職滿3年,奉旨來京供職,北行時,以原奏辦鹽梟黃王林案未協部議,革職,補兵部左侍郎。十月十八日至平原驛病重,二十二日逝世。朝廷念其歷任封疆平日辦事尚屬認真,著加照尚書例賜恤,加恩賜葬,葬于滿城石井村真姑峪。蔣攸铦精敏強識,與人見一面談一言,過數十年記憶絲毫不差。他勇于任事,尤其長于察吏,熱心舉薦賢才,所舉薦的人都很有作為。


常鳴盛(1770~1820)字和聲。雄縣茫茫口村人。出身于農家,少年拜師學武。清嘉慶元年(1796)中武進士第二名,授御前二等侍衛。后封為昭勇將軍。嘉慶八年(1803)任山東武定營游擊。十年(1805)授濟南府扶標右營游擊。十六年(1811)升萊州府即墨營參將,整軍練武,嚴守海防。

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在河南、直隸、山東三省交界地帶和京畿地區爆發天理教民變,先后攻占了河南滑縣,直隸長垣,山東定陶、曹縣等地。山東巡撫急調常鳴盛會剿,常鳴盛身先士卒,多次獲勝,擒獲天理教在山東的首領蔡興旺,因功升登州府文登營副將,旋署登州府總鎮,封武顯將軍。嘉慶二十五年(1820)四月十二日卒于任上,歸葬于故里茫茫口村南。

齊正訓(1772~1824)字鯁言,號竹溪。高陽龐家佐村人。少時從兄齊正宜讀書,嘉慶四年(1799)中進士,授貴州清吏司主事,審理案件明允公正,未久調任甘肅鎮番知縣。其地百姓依靠山水灌田,城西引春水,水盛時田多被沖沒;城東引秋水,但水寒而使地鹽堿。百姓無以為生,逃亡殆盡,拖欠租賦難以計數。

齊正訓上任后,即計劃開鑿渠道,借城西余水灌溉城東田地。考慮工程費數額巨大,縣貧瘠無法籌措,遂欲提取國庫白銀5萬兩,交當鋪生息以作修渠費用。于是召集縣內商賈士民商議,眾人怕擔責任,誰也不敢說行。他毅然決定興工,并告誡鄉紳工頭:“我擅動餉銀以興水利,是置身家性命于度外,若有偷工減料壞我大計者,立刻投諸渠中,以謝百姓!”遂赴開渠工地,規劃工段。動工后,吃住在工地,與民同甘苦。后工費不足,便搜尋縣署余力以繼之,仍不足,百姓則自備干糧義務出工。渠成,是年獲得大豐收,且使瘠地變為沃壤,百姓為他立長生祠以記其功德。逾年調任平番(今甘肅永登),百姓送行者百里不絕。旋升洮州廳(治今甘肅臨洮)同知。正值卓尼土司病故,族人為其繼承人問題糾紛不止,齊正訓斷然讓其胞弟繼承,族人信服,糾紛乃止。數月后署理甘州府(治今甘肅張掖)知府,適逢欽使查辦全省官虧,吸收齊正訓主持清查局。

齊正訓以各級官吏具備才德與否而定去取,庸庸碌碌貪贓枉法者,予以嚴斥罷免,德才兼備清正廉潔者給予升遷重用。后調守嘉峪關,治兵嚴整,重用武弁中有技勇者,以備不測。該地干旱少雨,遂引南山雪水灌田。但各村堡互相爭水,引起糾紛,幾成大案。齊正訓親自為其劃定疆界,規定取水范圍,事件得以平息。總督松筠、固原提督楊遇春都贊賞其才識,以諳熟邊務舉薦給朝廷。道光元年(1821),改任云南普洱知府兼護迤南兵備道使,邊民安居樂業。


盧坤(1772~1835)字靜之,號厚山。涿州人。盧坤幼好讀書,但對科舉不感興趣,而醉心于詩詞古文。21歲時,其父赴山東游幕,臨行時,盧坤問父親歸期,其父說:“我以家累幕游,除非你科舉為官,我哪有什么歸來的日期!”盧坤聽后淚流滿面,從此一心專攻舉業,清嘉慶四年(1799)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六年(1801)散館授兵部主事。嘉慶十六年(1811)隨皇帝木蘭秋狩,校射布靶,連中三箭,賞戴花翎,次年升郎中。后曾任糧儲道,廣東惠潮嘉道,山東兗沂曹濟道,湖北按察使,甘肅布政使。道光元年(1821)升廣西巡撫,次年遷陜西巡撫。道光五年(1825)母親病故回涿州守制。

道光初年,新疆回部首領張格爾率兵起事,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又從國外入境,占領新疆喀什噶爾等城。清政府決計進剿,以盧坤熟悉陜甘情況,馳命在家守制的盧坤立刻進京,盧坤進京后,道光皇帝連續召見七次,命他去陜甘為大軍圍剿張格爾準備軍需、糧餉、運輸事宜。盧坤圓滿完成了此項使命,次年被授太子太保銜,頭品頂戴。道光九年(1829),任湖廣總督,任內多有建樹。道光十二年(1832),鎮壓以趙金龍為首的湖南江華縣瑤族、廣東瑤族起義有功,被清政府賞戴二眼花翎。同年調任兩廣總督,兼署廣東巡撫。

道光年間,英商在廣東沿海以貿易為名大肆販賣鴉片,并駕船進入我國內海。道光十三年(1833)8月,英國領事律勞卑來廣東,聲稱貿易,派船兩次乘潮水漲發進入內河,我海防炮臺開炮轟擊,而英船隨拒隨行,直到黃埔停泊。盧坤派兵建閘,堵住了英軍進出之路,英軍膽怯,只好認罪,被盧坤派兵押送出境。同時盧坤在廣東沿海清除漢奸,抓捕鴉片煙商李亞祖等人。道光十五年(1835),為防止英國人繼續挑釁,派人在珠江入海口附近修筑多處炮臺,并加緊訓練士兵,以防不測。同年8月逝于任所,謚“敏肅”。道光五年(1825)盧坤為其母在涿州守制期間,與知州秦承霈共議建鳴澤書院,盧坤捐銀萬余兩,充書院基金。


陳嘉謨(生卒不詳)字良弼。阜平人。清嘉慶九年(1804)中舉人,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家居授徒,潛心好學,每讀史書必綜覽一代的興廢,以探究其中的得失。尤其喜歡漢唐以來的名臣奏疏,并手抄成卷,朝夕披閱吟誦。他傳授生徒以性理為宗,循循誘導,受到士林的尊敬。他待人接物誠懇,常常為鄉里鄉親排難解紛,所以他在世時,其所在鄉里沒有打官司的。他還擅長醫術,凡登門求醫的人,無論貧富他都悉心醫治。48歲時去世。


陳瑞鴻(1830年左右在世)字步逵。清苑人。好讀書,嗜酒,中年時因病造成耳聾,自身殘疾,又缺良醫,遂自習醫藥,以至廢寢忘食。后成良醫,看病如見肺腑,藥到病除,遠近都知這位“陳聾子”先生。著有《德星堂醫案》、《醫術拾遺》多卷。

(編輯:保定方志)
  • 上一篇:
  • 下一篇:已經沒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三明市| 文昌市| 嘉峪关市| 灵寿县| 秦安县| 陆丰市| 库尔勒市| 靖远县| 东宁县| 应城市| 敦煌市| 六盘水市| 夹江县| 丹寨县| 南京市| 东丽区| 蒲江县| 望都县| 常山县| 荣昌县| 景宁| 祁东县| 徐州市| 汝南县| 吉首市| 贺州市| 毕节市| 揭西县| 东山县| 高碑店市| 瑞丽市| 来凤县| 乌海市| 汉中市| 大兴区| 太原市| 静海县| 靖远县| 阜新|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