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路视频在线观看_一级毛片久久久_久青青在线观看视频国产_亚洲精品主播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男人天堂久久_性中国美女FREE18一19

保定人物志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方志館 > 數字方志 > 地情文獻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綜述

更新時間:2019-12-31 22:30:24點擊次數:430595次

保定市為河北省省轄市,轄定州、涿州、安國、高碑店4縣級市,易縣、淶水、淶源、定興、順平、唐縣、望都、徐水、滿城、清苑、安新、高陽、雄縣、容城、曲陽、阜平、蠡縣、博野18縣,南市區、北市區、新市區3區。2009年全市戶籍人口1153萬,是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

保定市西倚太行山,東為華北平原,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連廊坊市和滄州市,南接石家莊市和衡水市,西與山西省山水相連。保定市區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南距石家莊125公里。轄區總面積22092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主要分山區和平原兩類,以黃海高程100米等高線劃分,山區面積10978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97%;平原11113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03%。在平原東部有白洋淀等部分洼淀區,約占平原面積的7%左右。處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文明的開篇

淶水縣北邊橋遺址發掘出的人骨化石,是迄今保定境內發現的最早智人化石,距今約有28萬年,被命名為“淶水智人”。此后在徐水南莊頭發掘出古人類文化遺址,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尤其是植物種子和陶片的發現,證實在一萬年前,先民們已經過上耕種、紡織、制陶的原始農業生活,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原始聚落。高陽籍考古學家蘇秉琦據此得出“中國有上萬年的文明起步”的結論。在易縣北福地遺址發現的約8000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除發現大量房址、灰坑,還發現了祭祀場遺跡,出土了玉、石、陶器等遺物,還發掘出大量神秘的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對了解原始人的宗教或祭祀活動提供了重要物證。從新石器時期到商周,保定地區已被先民廣泛開發,從目前發掘的星羅棋布的古文化遺址可得到證實,此時不僅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區密布著聚落,而且大大地向東部延伸,出現了有一定規模的城邑,如涿、逆畤等。在容城縣上坡遺址中,文化層堆積從新石器時期的磁山文化層直到商代,時間跨度6000余年。

五千年前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炎黃部落的戰爭與融合,及黃帝與蚩尤的那場戰爭,都發生在距保定不遠的北部,涿州的平原上、淶水的山谷間應曾是古戰場的一部分。戰爭使炎黃部族和蚩尤部落融合在一起,共同構筑了華夏民族的文明體系。唐堯是保定區域內出現的第一個確切的人名,是對保定史前文明影響最大的人物。傳說他出生在伊祁山,被封于唐,成為唐侯國的首領,建立了自己的農耕文明體系,得到了眾多部族首領們的認同,而成為天下的共主,人們稱他為堯帝。先商時期,曾有一個古老部族有易氏,在易水流域耕種放牧,部落的首領叫綿臣。他們和商王朝的祖先來往密切,商先祖王恒、王亥曾到有易氏長期居住,但不幸雙方發生矛盾,王恒之子上甲微興師問罪,與有易氏在易水河畔大動干戈,從此有易氏消失了。不過這里的文脈并沒有因此而中斷,商燕部族在此扎下了根,成為商代北方重要的方國,而后才有了周王朝分封的燕國。西周時期,今轄區基本屬燕國。

春秋戰國是列國紛爭的時代。春秋時,白狄族的一支在今保定南部的定州、唐縣一帶建立鮮虞國,后改名中山國,在燕、趙諸大國夾擊下,幾興幾滅,最后被趙和燕瓜分。中山國被滅后,保定一帶分屬燕、趙。春秋時期,燕國因形勢所迫,曾幾次遷都,其中兩座都城建在易水河畔,一座在今容城縣東部古賢村一帶,名臨易。另一座是位于今易縣城東南的燕下都。燕下都是燕后期重要都城,見證了燕國的興衰,燕昭王時筑黃金臺招賢復國中興,國勢強盛,樂毅統兵伐齊,戰勝了強大的齊國。燕王喜時,燕國衰弱,面對秦國的勁旅雄師,燕太子丹招攬俠士荊軻,謀刺秦王未遂,燕國迅速滅亡。燕文化“慷慨悲歌”的基本風格形成于此時,“慷慨悲歌”成為保定地域和保定人的文化符號。

區劃的奠基

秦統一全國后,設置郡縣。今保定轄區南部屬恒山郡,郡治東垣(今石家莊東北固城),北部多屬廣陽郡,郡治薊縣(今北京市)。廣昌縣(今淶源縣)屬代郡。秦在今轄區所置縣有曲陽、涿縣、廣昌、范陽(今定興)、易縣(今雄縣)、曲逆(今順平)、慶都(今望都)

西漢(含王莽新朝)時,全國分設十三刺史部,其下設郡(國)、縣。今保定轄區分屬涿郡、中山國(漢初為郡,景帝三年改國)。涿郡屬幽州刺史部,中山國屬冀州刺史部。涿郡治涿縣(今涿州市),中山國治盧奴(今定州市)及代郡廣昌,常山郡上曲陽等。涿郡轄涿縣(莽新稱垣翰)、西鄉(今涿州境,莽新稱移風)、范陽、逎(今淶水,莽新稱逎屏)、故安(今易縣)、蠡吾(今博野)、容城(莽新稱深澤)、易(今雄縣)、新昌、廣望(侯國,今清苑境)、樊輿(今徐水、清苑間)。中山國轄盧奴、北新成(今徐水,莽新稱朔平)、北平(今滿城,莽新稱善和)、陸成(今蠡縣)、唐縣(莽新稱和親)、曲逆(今順平,莽新稱順平)、望都(莽新稱順調)、安險(今定州境,莽新稱寧險)、陸地(侯國,今定州境)、苦陘(莽新稱北陘,今定州境)、新處(今定州境,東漢初撤)、安國(莽新稱興睦)。上曲陽(秦曲陽縣改,莽新稱常山亭)屬常山郡。廣昌縣(莽新稱廣屏)屬代郡。

東漢行政區劃基本沿襲西漢,今保定轄區分屬涿郡、中山國、河間國,屬涿郡的有涿縣、逎縣、故安、范陽、北新城(由西漢北新成改)、容城。屬中山國的有廣昌、上曲陽、唐縣、北平、蒲陰(東漢元和三年改曲逆為蒲陰)、望都、陽城(今清苑西南,東漢置,東漢末省入蒲陰)、盧奴、安熹(由安險改)、漢昌(由苦陘改)、解瀆亭(侯國,在今安國境)、安國。屬河間國的有易縣、依政(或依城,東漢末置,不久廢,在今安新境)、高陽、博陵(東漢初,陸成縣并入蠡吾縣,質帝本初元年在故地改置博陵縣)、蠡吾。東漢末高陽、博陵、蠡吾、安國改屬博陵郡。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劉備、關羽、張飛在涿郡組織人馬,在此起步南下,踏上三分天下的歷程,而以曹操為首的曹魏集團卻從關西來到北方,以河北、河南為基地,掃清了各路豪杰,統一了北方。今保定區域分屬魏范陽郡、中山國、河間郡。魏黃初七年(226)改涿郡為范陽郡,仍治涿縣。中山國治盧奴。屬范陽郡的有涿縣、故安、逎縣、范陽、容城。屬中山國的有廣昌、唐縣、望都、蒲陰、北平、盧奴、安熹、魏昌(由漢昌改)。屬常山郡的有上曲陽。屬博陵郡的有安國。屬河間郡的有北新城、高陽、易城(由易縣改)、博陸(咸熙元年由博陵縣改)、蠡吾。

西晉代魏后,分屬范陽國、中山國、高陽國,泰始元年(265),范陽改郡為國,治涿縣。中山國治盧奴。高陽國由河間郡分置,治博陸。范陽國屬幽州,中山國、高陽國屬冀州。屬范陽國的有涿縣、固安(泰始元年由故安改)、逎縣、范陽、容城。屬中山國的有唐縣、望都、蒲陰、北平、盧奴、安喜(由安熹改)、魏昌。屬常山郡的有上曲陽。屬博陵國(由郡改)的有安國。屬高陽國的有北新城、樊輿(晉置,后省,改置樂鄉,在今保定市區及清苑境)、博陸、蠡吾、高陽。屬河間國的有易城。

民族融合與紛爭

由于保定處于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結合地區,歷次民族融合和戰爭幾乎都對這里有影響。尤其是自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有多個游牧民族政權在這一區域建立,受戰亂的影響,本區大量的名門望族南遷,如遒縣祖氏、范陽盧氏等,帶去了保定一帶的文明。自劉淵建北漢,至北魏滅北燕,130多年幾乎連年征戰。民間豪俠大族往往筑塢堡聚族自保。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這里建立政權,也對保定的文化產生了影響,民風尚武而悍勁。這對本地原有的“慷慨悲歌”的文化風格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民風樸厚勇武、爽直勁鍵。

雖然自兩晉以來世事紛亂,然而這一地區的文化還是有可稱之處的。《隋書·地理志》載:“自古勇俠皆推幽并,然涿郡自前代以來多文雅之士?!背霈F了一批名家,他們崇尚經世致用之學,而且多能為當世所用。其中范陽遒(今淶水)祖逖與中山魏昌(今定州)劉琨結為好友,崇尚俠義,胸懷大志,二人為建功業,苦練本領,半夜“聞雞起舞”。范陽遒祖沖之、祖暅之、祖皓祖孫三代都為科學家,精通算學。范陽(今涿州)酈道元為官“執法清刻”,博覽群書,著《水經注》,既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也是一部獨具特色的山水游記。北平(今滿城)楊衒之博學能文,精通佛教經典,著有《洛陽伽藍記》,講述了北魏時洛陽佛寺園林興衰的故事。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在此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趙時,今轄區分屬幽州和冀州的范陽、高陽、中山、河間、博陵、常山郡。前燕與后趙基本相同。前秦時,分屬代郡、范陽、中山、博陵、常山郡。后燕建都中山(今定州),各縣分屬幽州、冀州的代郡、范陽、高陽、河間、常山、博陵。后燕末,分屬北魏所轄的范陽、中山、高陽、常山、代郡。

南北朝時的北魏有一段穩定時期。北魏末年,鎮守北方的六鎮發生叛亂。叛亂被平定后,降卒20萬人被遷到冀、定、瀛諸州就食,六鎮降卒與當地流民、營戶會在一起,兵亂再起,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六鎮中的柔然鎮一支以高歡為首取代東魏建立北齊。沃野鎮一支以宇文泰為首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今轄區先后為北魏、北齊、北周境域。北魏范陽改國為郡,治涿縣。北魏孝昌年間分中山置北平郡,治北平。北魏道武帝置中山郡,治安喜。北周在中山置總管府,尋廢。高陽由國改郡,治高陽。北魏皇始二年(397),道武帝克中山,平后燕,置安州。天興二年(399),改安州為定州,治盧奴,領中山郡、鉅鹿郡、博陵郡。永熙二年(533),南營州寄治英雄城(今徐水遂城)

今保定轄區北魏時屬范陽郡的有涿縣、遒縣(由逎縣改)、固安、范陽、容城。屬北平郡的有蒲陰、北平、望都。屬博陵郡的有安國。屬高陽郡的有高陽、博野(景明元年由博陸縣改)、蠡吾、易縣(由易城改)、扶輿(北魏置,在今徐水境)、新城(北新城改,后并入新昌)、樂鄉、清苑(與永寧縣均為太和元年析新城縣南部置,旋改永寧為樂鄉)、永寧。屬中山郡的有上曲陽、盧奴、魏昌、安喜、唐縣。廣昌省入靈丘。

北齊時屬范陽郡的有遒縣、范陽、容城(天保七年省入范陽)、涿縣。屬南營州昌黎郡的有固安(天保七年撤)、永樂(東魏興和二年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新昌(由新城縣改)。屬中山郡的有曲陽(由上曲陽改)、北平(天保七年廢北平郡,北平縣治移蒲陰,省蒲陰縣入北平,原北平縣地入永樂縣)、望都(天保三年省入北平)、安喜(盧奴、魏昌、唐縣省入)。屬博陵郡的有安國(天保七年省)。屬高陽郡的有高陽、樂鄉(天保七年清苑省入)、博野(蠡吾省入)。省易縣入鄚縣。北周大象二年(580),在五龍城重置廣昌縣,屬代郡,同年省遒縣入涿縣。

隋唐五代的治與亂

度過紛亂的南北朝,隋統一中國后,有一段短暫的穩定發展時期,尤其是水利灌溉和運輸有較快發展,使得這一地區平原人口迅速增加。隋煬帝征調軍民開鑿永濟渠,北達涿郡,并與通濟渠、江南河等貫通,形成連通南北的水路大動脈。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到隋末,由于隋煬帝窮兵黷武,搞得民怨沸騰,反隋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其中有上谷(今易縣一帶)王須拔、魏刀兒、宋金剛等。

隋朝時期今保定轄區分屬涿郡、上谷郡、高陽郡(開皇元年稱鮮虞郡,三年改定州,大業三年改博陵郡,九年改高陽郡)。開皇初撤范陽郡,大業初置涿郡,治薊(今北京市),上谷郡治易(開皇元年置易州,十六年置易縣,為州治所,大業初改上谷郡),高陽郡治鮮虞(今定州)。屬上谷郡的有易縣(開皇十六年在舊固安地置)、飛狐(仁壽元年由廣昌改)、淶水、遒(開皇元年由范陽改,大業十三年撤歸易縣)、遂城(開皇十八年由新昌改)、永樂。屬涿郡的有涿縣。屬高陽郡的有恒陽(曲陽改,開皇六年改名石邑,七年改恒陽)、唐縣、望都、北平、鮮虞(開皇三年由安喜縣改)、安喜(在安險舊地設)、隋昌(開皇十六年在魏昌故地設)、義豐(開皇六年于舊安國地置)。屬河間郡的有樂鄉、博野、高陽。開皇十八年(598)改樂鄉為清苑縣。

唐統一全國后,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唐太宗多任用河北名士,對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和平的環境和水利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大片土地得到開發,人口密度增加,郡縣設置大為增加,據《新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八年(740,河北道位于平原的州郡有幽州范陽郡、易州上谷郡、定州博陵郡等21個,屬縣148個,每縣平均人口為64萬人。河北道義倉儲糧居全國第一,成為唐王朝重要的農業經濟區之一。依靠這一帶的經濟實力,唐玄宗時,安祿山坐鎮范陽(今北京),擴充兵力,于天寶十四年(755)十月叛亂,起馬步軍15萬,從范陽南下,這一帶成為戰場。八年戰亂,使這里的經濟社會遭到很大破壞,人口也多有流失。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割據,唐王朝的政令基本上已達不到這一地區,當地士人多為藩鎮所任用。這一局面演變成五代十國的紛爭格局,朝代的更替和戰亂對這一地區破壞極大,士人們抱著匡時濟世的念頭奔走于朝野。

隋唐時期著名人物有新城(今徐水)許善心,少有“神童”之譽,曾補撰《區宇圖志》600卷。范陽涿(今涿州)盧賁為隋朝定禮儀。許善心之子許敬宗,唐初曾任著作郎、兼修國史,撰有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實錄。范陽(今涿州)義凈,唐高宗時至天竺(今印度)取佛經,歷25年,經30余國,得梵本經律近400部。范陽高僧慧能,創禪宗南宗,其講法集《壇經》是唯一一部產生于中國本土的佛教經典。在盛唐詩壇有多位保定人光耀期間,如盧照鄰、劉禹錫、賈島、盧綸等。五代時歸義(今雄縣)劉昫歷后唐、后晉兩朝,奉命兼修國史,領銜上《唐書》200卷,即《舊唐書》。

在行政區劃上,唐朝時期今保定轄區屬河北道的涿州、易州、定州。涿州(大歷四年析幽州置)治范陽(今涿州),易州(武德四年改上谷郡為易州,天寶元年復為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治易縣,定州(武德四年由博陵郡改,天寶元年再改博陵郡,至德二年改為定州)治安喜(今定州)。屬涿州的有范陽(武德七年由涿縣改)、新城(大和六年析范陽縣置)、新昌(大歷四年析固安西境置)、歸義(武德五年在故易縣地置)。屬易州的有易縣、五回縣(開元二十三年析北平縣置)、樓亭(開元二十四年析五回縣地置)、板城(開元二十四年置,今淶水境)、淶水、容城(武德五年置遒縣,圣歷二年改名全忠縣,神龍二年復名遒縣,天寶元年改容城)、遂城、滿城(天寶元年由永樂改)。屬定州的有曲陽(元和十五年由恒陽改)、安喜、唐縣、望都(武德四年析安喜北部、北平南部置)、北平(萬歲通天二年改名徇忠,神龍元年復故名)、陘邑(武德四年改隋昌為唐昌,天寶元年改唐昌為陘邑)、義豐(萬歲通天二年改名立節,神龍元年復故名)。還有屬莫州的清苑、武昌(如意元年置,治葛城,神龍元年改名唐興)。屬瀛州的高陽。屬深州的博野。屬蔚州的飛狐(今淶源)

五代十國初期,境內各縣多屬后梁、后晉。梁開平三年(909),改唐縣為中山縣。后唐對少數縣名有更改,同光元年(923),改中山為唐縣,同年改清苑縣為奉化軍,天成三年(928),改奉化軍為泰州。長興三年(932),改北平為燕平。后晉改唐縣為博陵。這期間、先后將新昌縣并入新城縣,改唐興為宜川。后晉天福元年(936),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境內范陽、新城、歸義、飛狐、高陽、唐興入契丹。開運二年(945),遼軍南侵,易縣、淶水、容城、遂城、泰州(由清苑移治滿城)相繼陷于遼。后漢初改博陵為唐縣,乾祐二年(949)收復泰州、遂城及易縣南部。后周顯德六年(959),收復易州、淶水、高陽、唐興和容城、歸義南部,今保定轄區東北部仍屬遼。后周在歸義的瓦橋關置雄州。

宋、遼、金的分治

公元960年,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后周稱帝,建立北宋王朝,掃平各割據政權,結束了紛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但居于北方的遼(契丹)時時威脅北宋,宋遼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而且主戰場多是在今保定一帶,著名的有楊家將抗遼、滿城之戰、岐溝關之戰、瓦橋關之戰等,這些戰役多以北宋失敗而告終。宋遼“澶淵之盟”后,雙方以今保定北部的中易水、白溝河為界,狼牙山、固城以北,容城、雄縣北部屬遼,以南屬宋。

北宋為防御遼兵南侵,在邊境建關隘駐守大量軍隊,宋朝不少名將都在此駐守或與遼兵作戰,如楊延昭、李允則、尹繼倫、李繼宣、何承矩、焦贊等。并在邊境地區建起相當于州縣的軍,是行政和軍事合一的行政區。保州城即建于此時,為宋朝北部防御要地。定州是宋朝北方重鎮,所以在此任職的多是北宋名臣,如韓琦、蘇軾等。為防止遼兵南下,宋朝在邊境地帶掘堤挖塘,使“緣邊廣信、安肅、順安、雄、霸之間,盡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百姓無地可耕,難以生存,也就經常起而造反,或嘯聚山林,或自發組織起來抗遼。遼軍南下,基本上是掠奪性的,使這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受到很大破壞,原有的世家大族或南渡、或衰微,文化上的傳承處于頹勢,學術上可稱道之人也不是太多,知名的有南渡的范陽(今涿州)邵雍,祖籍為博野的程顥、程頤兄弟等。本土知名人物不少是趙宋皇族和杜氏后族。并有一批本土漢族士人被遼、金任用。

宋遼時,今保定轄區北部屬遼西京道,南部屬北宋河北西路、河北東路。金統一北方后分屬金中都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西京路。屬遼的有涿州(宣和四年宋收復,七年入金)的范陽、新城(宣和四年宋收復,賜名威城,七年入金)、歸義北部、容城北部,易州的淶水、易縣,蔚州的飛狐。

屬宋的有中山府(原定州,政和三年升府)的安喜、曲陽、唐縣、望都、北平和軍城、北平軍,真定府的北寨(今阜平南部),雄州的歸信(太平興國元年由歸義改)、容城(歸、容二縣白溝河以南部分),祁州(端拱元年置,治無極縣,景德元年移治蒲陰)的蒲陰(太平興國元年改義豐為蒲陰),保州(建隆元年于清苑縣設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升保塞軍為保州,治保塞縣)的保塞(太平興國六年由清苑縣改)。順安軍(淳化三年建于唐興寨,至道三年治所遷高陽),尚有寧邊軍(雍熙四年建,景德元年改名永寧軍,轄博野),靜戎軍(景德元年改安肅軍)、威虜軍(景德元年改廣信軍)。

金統一北方后,今保定轄區屬涿州的有范陽、定興(大定六年割易縣、淶水、容城三縣地置)、新城(宋威城改),易州的易縣、淶水,雄州的歸信、容城(泰和八年屬安州,貞祐三年屬安肅州),保州的清苑、滿城,遂州(天會七年由廣信軍改,泰和四年廢,貞祐二年復置)的遂城,安肅州(天會七年,安肅縣升徐州軍,天德三年改安肅州),安州的渥城(泰和四年置)、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高陽,蠡州(天會七年名寧州,天德三年改蠡州)的博野,真定府的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并析曲陽縣西北境置阜平縣),蔚州的飛狐,中山府的曲陽、唐縣、永平(由北平改,貞祐二年升為完州)、望都、安喜,祁州的蒲陰。

大一統的元、明、清

這一時期,中國進入大一統的封建社會中后期,封建集權進一步加強。在元朝南下滅金、滅南宋的戰爭中,保定一帶的世族大姓立下汗馬功勞,如定興張柔家族,張柔帶元兵滅金,張柔之子張弘范則帶元兵滅南宋,圍繞張氏形成一個頗具實力的軍事集團。張柔重建因戰火而荒廢的保州城,并在保州城建萬卷樓,將南下所掠的圖書檔案收藏其中,在其周圍聚集了一批名士,如元好問、王鶚等。元朝定鼎中原后,即在金中都(即燕京)基礎上建大都城(今北京),于河北東西路設行尚書省,由于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漢人地位低下,大批讀書人聚集京城,混跡于社會底層,促進了元雜劇的興盛,而在元雜劇中稱翹楚的關漢卿、王實甫、李好古都是保定人。其中關漢卿是元雜劇的集大成者,一生創作劇本63個,他創作的悲劇《竇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在元朝詩壇,劉因知名于其間,他的詩地域特色濃厚,多借古詠今的抒懷之作。

元朝在行政區劃上實行行省制,保州一帶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太宗八年(1236),改涿州為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十一年(1239),改保州為順天路,仍設中山府。至元十二年(1275),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易州的易縣、淶水、定興,雄州的歸信、容城、新城,祁州的蒲陰、深澤、束鹿(今石家莊辛集市),安州的葛城(至元二年廢安州,并省葛城、渥城二縣,安州及葛城并入高陽,渥城并入歸信為新安鎮,至元九年復置安州及葛城、渥城縣,渥城改名新安),并轄完州(初復永平縣,旋又復完州)、遂州、安肅州和清苑、滿城、慶都、新安、唐縣、曲陽、行唐、博野(至元三年,博野縣東境入蠡州,西境入蒲陰縣,三十一年,析蒲陰縣東境復置博野縣)。所轄州除深澤、束鹿、行唐外,均屬今保定市。屬今保定市轄的還有大都路的涿州,中山府的安喜,真定路的阜平、蠡州(至元年間屬保定路),上都路的飛狐。

因元末戰亂,河北一帶人口銳減。明朝建立后,朝廷即組織由山西及塞外向河北移民,同時為加強北部邊防,朱元璋令他幾個有才干的兒子鎮守北方諸塞。朱元璋之子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奪取皇權后,將首都由南京遷至北京,又一次大規模從山西和塞外向河北移民,人口變動較大。保定一帶被稱為畿輔之地,成為政治中心的周邊,無論是朝代的更替,還是政治上的變動,只要有局勢的動蕩,這里便首當其沖。這里的士人也更增加了幾分憂慮感,不尚玄學,以經世致用為根本,保持了傳統地域文化中崇尚實學的特質,無論是在朝在野,都表現出切實凌厲、俠肝義膽的骨梗之氣。如被稱為“明朝第一諫臣”的楊繼盛,明末重臣孫承宗等。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屬北平行省,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后,直隸于京師,即北直隸。保定府轄易州的易縣、淶水,安州的新安、高陽,祁州的安國、深澤、束鹿,直轄新城、雄縣(洪武二年撤歸信縣入雄州,七年四月降州為縣)、容城、定興、安肅(洪武元年遂州降為縣,次年安肅州降為縣,八年二月,遂城縣并入安肅縣)、清苑縣、滿城、完縣(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唐縣、慶都、博野、蠡縣(洪武八年正月降州為縣)。屬今轄區的還有屬大同府蔚州的廣昌(洪武初年改飛狐為廣昌),屬順天府的涿州,屬真定府的阜平,屬定州(洪武二年正月,改中山為定州)的安喜(洪武三年省入定州)、曲陽。

清朝建立后,仍建都北京,以保定等八府為直隸省。保定區域人口又有所變動,一是受明末清初戰亂的影響,百姓或遭兵燹而亡,或流徙他鄉,如容城孫奇逢率族人先遷易州,再遷河南輝縣夏峰;二是滿族人口的南遷。清初于順治元年(1644)頒布“圈地令”,主要在近京直隸八府和長城附近圈地,作為“旗地”,除一部分分給八旗官兵外,其余劃為滿洲貴族的莊田。部分旗人在這一帶落了戶。有的縣被圈占土地達到總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八九十,無地可耕的農民有的逃往南方,有的流亡口外,也有的淪為滿洲貴族或八旗旗丁的莊客,部分農民則被強迫“投充”到旗莊下成為莊丁。

保定的政治地位從清初進一步提升,康熙八年(1669)直隸巡撫由真定(今正定)移駐保定,保定始為直隸省會,成為直隸省政治、文化中心。雍正二年(1724)改巡撫為總督,在保定建直隸總督署。終清之世,在保定任過直隸巡撫、總督的有80余人,100余任。

保定府清初轄317縣,雍正十一年(1733)所屬易州升直隸州,領淶水、廣昌縣,深澤縣屬定州,道光十二年(1832)新安并入安州。光緒年間,保定府轄2州:祁州、安州,14縣: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唐縣、博野、望都、容城、完縣、蠡縣、雄縣、高陽、束鹿,曲陽縣屬定州,阜平縣屬正定府,涿州屬順天府。

1840年鴉片戰爭后,列強紛紛侵入中國,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國人民自發組織起來反抗列強的侵略。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興起,保定民眾反帝愛國熱情高漲,幾乎是村村學拳,迎師立場。保定義和團首領張德成、王德成、周洛昆等還率團民參加了抵抗八國聯軍侵略、保衛天津和北京的戰斗。北京失陷后,保定義和團仍然在保定及西部山區抗擊外國侵略軍和清軍的圍剿。

新思潮的涌動

由于清王朝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鎮壓人民運動,已經喪失人心。中國的有識之士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保定是新舊思想交鋒、激蕩的地方,北方的次政治中心,成為北方辛亥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革命思潮首先在學校間傳播,直隸高等學堂學生吳越等創辦《直隸白話報》,宣傳新思想。陳幼云在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在保定發展同盟會員。胡鄂公等人在保定組織成立“共和會”。一時間進步團體如云而生,成為北方反帝反清的重要革命力量,他們策劃了多起革命行動,盡管最終都遭鎮壓而失敗,但也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和軍閥的反動統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革命斗爭。同時,保定新學興起,從清末到民國初期,建立了眾多軍事教育、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的學堂、學校,保定遂有“學生城”之譽。其中保定軍事教育開中國現代軍事教育的先河,在中國近現代軍事教育史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培養出一批高級軍事指揮人才。保定還是留法勤工儉學的發源地,一批革命志士由此踏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征程。

北洋政府時期,保定為直系軍閥的大本營。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系軍閥左右著大半個中國的局勢,控制著北洋政府,涉及全國的軍政要事均聽命于直系軍閥曹錕,直皖戰爭、第一、二次直奉戰爭、晉奉戰爭都與保定有關,或主戰場在保定。

隨著鄧中夏等人在保定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共保定地方組織建立,保定又成為冀中地區革命運動的中心,保定黨組織領導各界的革命斗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領導和發動了女二師學潮、完縣五里崗暴動、保定師范學潮、高蠡暴動等革命斗爭,在北方產生了重要影響。

民國建立后,保定仍屬直隸省。19132月,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天津,撤保定府,隨即在保定設范陽觀察使(俗稱道),轄原保定、正定二府及易、定、深三州的共40個縣。涿州1913年改涿縣,屬順天府,191410月,順天府改稱京兆特別行政區,涿縣仍屬之。1914年改范陽觀察使為保定道,轄區未變。1913年安肅縣改徐水縣,安州改安縣,與新安縣合并稱安新縣,祁州改祁縣,定州改定縣。1914年祁縣改安國縣,廣昌縣改淶源縣。

19286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廢道及京兆區,保定道撤銷,各縣直隸于省。19356月,河北省會遷至保定。19373月,全省設立17個行政督察區,今轄區分屬第一、二、五、六、十、十二督察區,第一督察區駐保定,轄清苑、安新、徐水、滿城、唐縣、完縣、望都7縣。二區有定興、新城、容城、易縣、淶水、淶源、涿縣,五區有雄縣,六區有高陽,十區有安國、博野、蠡縣,十一區有定縣、曲陽、阜平。

民族解放的曙光

19377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挺進敵后,在阜平創建了華北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阜平成為晉察冀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彭真、聶榮臻、賀龍、楊成武、呂正操、劉瀾濤、程子華、蕭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這里戰斗生活過。一大批文化名人也從延安、從大后方、從敵占城市,甚至從海外來到這里,開展抗戰文化活動。一批外國友人也通過不同渠道來到邊區,和中國人民一道,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在艱苦的抗戰歲月,根據地的各項建設都開展得轟轟烈烈,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保定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迅速掀起全民抗戰,燃起抗日戰爭的烽火,配合八路軍正規部隊先后進行了蓮子口戰斗、黃土嶺戰斗、百團大戰、神仙山保衛戰和無數次反“掃蕩”戰斗,殲滅了大量日偽軍,粉碎了日軍的“三光”政策、“囚籠”政策和多次瘋狂“掃蕩”及“治安強化”運動,創造了游擊戰、地道戰、挑簾戰、地雷戰、破襲戰、麻雀戰、院落伏擊等多種戰法,使日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八年抗戰中,保定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烈,有爆炸英雄李勇、李殿冰,有氣壯山河的狼牙山五壯士,有女英雄劉耀梅、小英雄王璞,有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武工隊、鐵路工人游擊隊、雁翎隊等。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占領保定,并將保定作為華北的軍事要地,修筑城防,駐有重兵。保定軍民在中共保定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城市敵工工作,進行情報、策反工作,發動群眾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進行堅決斗爭,配合外線作戰。在戰場上,保定人民奮勇支前,配合解放軍成功進行了保南、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平漢線破襲戰、保北攻城戰、大清河北戰役等。

1948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帶領中共中央機關來到阜平縣城南莊。在這里,任弼時主持召開了曲陽、阜平、定縣三個縣縣委書記和部分區委書記會議,向他們了解土地改革和整黨運動的情況。毛澤東主持召開軍事匯報會、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上聽取了粟裕的匯報,作出“城南莊決策?!备鶕悄锨f決策,陳毅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和代政治委員。55日,毛澤東親自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毛澤東還在城南莊親自起草《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在《晉察冀日報》發表,同時,新華廣播電臺進行了廣播?!都o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發布后,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僑胞的熱烈響應,他們紛紛來信來電,擁護共產黨這一決定。《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被認為是成立新中國的動員令。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因受戰爭的影響。保定的行政區劃多變。19379月,日本侵略軍侵占保定,19387月設偽保定道,轄38縣和石門市籌備處。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遷保定。19404月,重劃保定道,轄23縣。194210月設置偽保定市。19458月,日本投降,偽省、道、市建置廢除。19459月中旬,國民黨軍第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進駐保定,并建立保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清苑、滿城、徐水、高陽、安新、完縣、阜平、淶源等縣。1946614日,河北省政府由北平(今北京)遷保定。19471110日,河北省政府又由保定遷往北平。

在解放區,19381月,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在阜平成立后,相繼建立冀西和冀中政治主任公署??谷諔馉帟r期,平漢鐵路以西各縣先后屬冀西區、北岳區、冀察區、冀晉區、察哈爾省。解放戰爭時期,平漢鐵路以西各縣先后屬冀晉區、察哈爾省和北岳區,鐵路以東屬冀中區。邊區政府經常根據戰爭的需要設立臨時縣和聯合縣。在抗日戰爭時期設置的縣有白洋縣(在安新縣白洋淀地區)、龍華縣(在易縣境內)、之光縣(為紀念冀中區黨委常委、社會部長李之光而設,分安新、清苑部分地區而置)、定南縣(定縣南部)、定北縣(定縣北部)、定唐縣(以定北縣部分和望都縣部分置)、望定縣(以望都縣鐵路以東和原定北縣部分置)、曉峰縣(為紀念晉察冀邊區三地委組織部長郗曉峰而置,望都縣境)、云彪縣(改曉峰縣置,為紀念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團長劉云彪而設)、第一聯合縣(新城、容城、固安、涿縣各一部分)、第二聯合縣(雄縣、霸縣、新城各一部分)、定易淶(定興、易縣、淶水各一部分)、淶涿(淶水、涿縣各一部分)等??谷諔馉巹倮?,臨時所置縣陸續撤銷,恢復原縣建制。1946年行政區劃為:冀中行署轄縣在今保定區域的有定縣、安國、博野、蠡縣、高陽、清苑、安新、容城、新城、雄縣及涿縣、定興一部分。19485月,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的政府合并,9月成立華北人民政府。轄區各縣分屬北岳、冀中行政公署。

194811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19497月底,華北行政區劃調整。8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為省會,保定市為省轄市。89日,保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轄淶源、淶水、易縣、涿縣、新城、定興、雄縣、容城、固安、徐水、滿城、清苑、安新、高陽、完縣、唐縣、望都共17縣。同時成立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定縣、阜平、曲陽、行唐、新樂、安國、安平、饒陽、無極、深澤、蠡縣、博野等縣。

歷史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保定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保定仍為河北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國家一批重點骨干企業落戶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業基礎,也大大增強了保定的經濟實力,促進了城市建設。但是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以及自然條件的制約,保定的發展也有過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使保定各項事業的發展真正步入快車道。保定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新興的現代經濟產業再次受到世人關注。

保定的行政區劃幾經變遷。19546月,定縣專區撤銷,原由其所轄的定縣、曲陽、阜平、博野、蠡縣、安國6縣劃歸保定專區,行唐、新樂、無極、深澤、安平、饒陽劃歸石家莊專區。原屬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保定專區轄22縣。

19584月,保定市劃歸保定專區,為縣級市。5月,省會由保定遷天津。1129日,保定專區所轄221市分別合并為保定市(完縣、滿城及清苑縣部分并入)、定縣(曲陽并入)、阜平、淶源、涿縣(新城、雄縣及淶水縣大部分并入)、易縣(定興縣大部分及淶水縣部分并入)、高陽(蠡縣并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興部分并入)、安國(博野并入)、唐縣(望都及清苑部分并入)19602月,撤銷專區建制,專、市合并稱保定市。同年,撤銷原市轄的滿城、清苑、完縣三個區建制,建清苑縣(含原滿城、完縣、清苑)。保定市共轄101市區。1961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合并的大縣陸續分置,1962年恢復221市。保定市區1953年建郊區,1957年撤銷,19635月復建,19617月建新市區,19629月建北市區和南市區。19661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2月,省會遷至石家莊。同年818日建保定地、市革命委員會,保定專區改地區,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

198311月,保定市改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保定市。19865月,清苑縣劃歸保定市。保定市轄新市區、北市區、南市區、郊區、滿城縣、清苑縣。198711月撤銷郊區。19863月,撤定縣建定州市,轄屬不變。同年9月,撤涿縣,建涿州市,轄屬不變。19916月,撤安國縣,建安國市,轄屬不變。19939月,撤新城縣,建高碑店市,轄屬不變。19935月,完縣更名為順平縣,建制不變。19941223日,撤銷保定地區、保定市,合并建立新的保定市。

保定人秉承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高揚愛國主義旗幟,不畏艱難險阻,以自強不息、務實創新的精神,崇文重教、重視人才的觀念,勵志成才、勤勞善良的本色,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才,奉獻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全國各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乃至在海外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而不懈的努力。同時,保定的發展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一些領導人多次到保定視察,并做出重要指示。保定的發展也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不少外地人來到保定,參加保定的建設,落籍于保定,這對于保定始終充滿發展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保定方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乌市| 若羌县| 年辖:市辖区| 六盘水市| 八宿县| 延川县| 科技| 左权县| 凤城市| 肇州县| 孟连| 镇平县| 桐梓县| 瑞安市| 乐安县| 甘泉县| 乌兰浩特市| 澎湖县| 偏关县| 泗水县| 新泰市| 石狮市| 石屏县| 图木舒克市| 新乐市| 祁东县| 响水县| 故城县| 钟山县| 分宜县| 探索| 涟水县| 株洲县| 开阳县| 巩义市| 甘洛县| 嘉义市| 崇州市| 安义县| 台中市| 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