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景裕(?~540)字仲儒,小字白頭。南北朝時期范陽涿(今涿州)人。少年時就很聰敏,專心學習。先居拒馬河,后又避地大寧山,不問世事,一心為經典作注解。他的叔父盧同地位顯要,而他卻居住于園舍,寄情于郊野,謙恭守道,因此世人稱他“居士”。北魏時,任國子博士。東魏天平年間(524~537),回歸故里,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鄴。東魏權臣高歡聽說了盧景裕的學問和高行,特意把他請來,讓他教諸子。
盧景裕先注《周易》、《尚書》、《孝經》、《禮記》、《老子》,注《毛詩》、《春秋左氏》還未完的時候,高歡的兒子高澄掌握東魏大權,搜求當時的名士在府第講經典,令盧景裕講解所注《易》。有時高澄神色俱厲,出言不遜,而盧景裕神色自若,態度閑雅,講解從容,受到士人的贊美。他所注《易》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