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1427~1493)字祐之,號約庵。博野大程委村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中進士,后改庶吉士,任國史編修官,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其間,因編纂《寰宇通志》有功,晉為修撰。天順四年(1460),充任侍講侍讀,講論文史,供君主顧問,后因母喪回家守孝。
天順八年(1464),憲宗即位,組織編纂《英宗實錄》,劉吉上奏章,請求守孝三年期滿后再赴任,憲宗不允。《英宗實錄》修成后,升為侍讀學士,兼經筵講官,后遷為禮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1475),劉吉由憲宗恩準以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不久,升為禮部尚書,并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為父守喪期滿后,主持《文華大訓》的編纂。書成后,又加太子太保,再加武英殿大學士。后改任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兼太子太傅。
孝宗即位后,庶吉士鄒智、御史姜洪等上疏劾劉吉、萬安與尹直為小人,不應在皇帝左右。不久,萬安與尹直相繼被罷斥,但劉吉善鉆營,不僅沒被斥退,反而屢有升遷。當時民謠稱:“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紙糊三閣老”,是指對憲宗的失德行為不敢勸諫的劉吉等閣臣。
后來直臣徐薄和劉健入為閣臣,劉吉附和徐、劉,共為正論。弘治二年(1489),孝宗令儒臣撰文禱雨,劉吉出面諫阻,指出這是邀寵召禍之舉,使孝宗有悟而中止此行。代王進獻海青、吐魯番貢獅子等事,劉吉亦多予勸諫,并勸說孝宗修德防微,慎終如始,減少宴樂游觀,學習太祖、太宗創業守成的勤廉政風。華中大旱,西北饑荒,劉吉上疏孝宗,建議節用度、罷宴游、屏讒言、斥異教,留心經史、講求治道,停止沙河修橋、南海子繕墻和江西造瓷的不急之務。孝宗勉為從之。五年(1492),孝宗封皇后之弟為伯爵,命劉吉撰寫誥文,劉吉卻提出應盡封二太后家子弟,孝宗大為不滿。不久,被迫致仕。卒后贈太師,謚“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