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對雄縣境內(nèi)聚落地名(自然村落)分析,總的特征主要分為以地理方位特征命名,以歷史人、事命名和以姓氏命名三種類型。
以地理特點(diǎn)及方位命名
突出了地理實(shí)體的特點(diǎn)。龍灣原稱郝、郭二莊,因村莊坐落于大清河的拐彎處,后村民稱其為龍灣。八洋莊早在明永樂年間有蕭、馮、程、張四姓八家遷此定居建村,村址東西兩面各有河溝,北有趙王河,南臨二道河,四周環(huán)水,故取名八洋莊,“洋”有四周環(huán)水之意。高莊于明永樂年間由移民初建,因地勢低洼、常有水患,故選在地勢高處建村,取名高莊。還有一自然村分為數(shù)村后,常以東、西、南、北的地理方位冠于村名之前,如東王村、西王村、南大陽、北大陽等。全縣以地理方位特征命名的聚落地名78個(gè),占總村數(shù)的39%。
以歷史人物、事件命名
這些地名保留了雄縣的重要?dú)v史淵源。亞古城原名“亞谷”,漢景帝封東胡降王盧它為亞谷侯,得名亞谷村。又因西臨雄州外羅城,更名亞谷城,后演化為亞古城。明永清衛(wèi)軍駐兵的聚落,仍沿用以營為村名,如大營、后營、中營等。北宋時(shí)榷場稅收之地,仍沿用其名的有馬務(wù)頭、道務(wù)、米家務(wù)。還有以東漢末公孫瓚諸將所駐守的營壘樓櫓為名的,如西樓,后雖以姓氏分為幾個(gè),但西樓仍沿用。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實(shí)行衛(wèi)所屯田制,永樂年間設(shè)永清衛(wèi)軍,部分軍兵及家屬在雄縣一帶屯駐定居下來,形成村落,如王家營、河西營、史家營等。
以姓氏命名
境內(nèi)以姓氏冠名的聚落地名,多產(chǎn)生于明代。移民多按姓氏聚居,許多地名便以宗族姓氏命名,如雄州鎮(zhèn)的常莊,移民常姓于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常姓族眾,故名常家莊,后稱常莊。葛各莊建于明初,最早是郭氏二弟兄在此定居建村,取名郭哥莊。至明天啟年間(約1621),為稱呼順口,更名葛各莊。諸如同名聚落,人們慣以姓氏為冠加以區(qū)別。如艾西樓、楊西樓、鄧西樓、韓西樓、昝崗、趙崗、邢崗、程崗等。此外,還有姓氏和地理方位組合在一起的地名。如昝崗鎮(zhèn)的東河崗、西河崗,系明洪武初年,何姓移民到此落戶建村,取名何哥莊,后為何各莊。明嘉靖年間,分為東西疃。明末,兩疃各自立村,又因兩疃分別坐落于小渾河兩岸的高崗處,故東疃取名東河崗,西疃取名西河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