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55.03億元,同比增長14.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9億元,同比增長10.5 %;第二產業增加值33.40億元,同比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18.44億元,同比增長8.4%。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1.225噸標準煤/萬元GDP; 民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45.29億元,同比增長14.42%;糧食總產量8萬噸,同比增長10.3%;財政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22.7%;財政支出10.95億元,同比增長3.2%;城市空氣質量等級好于2級天數,達到336天;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92億元,同比增長17.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95億元,同比增長52.6%;職工年平均工資29321元,同比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2566元,同比增長2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1元;年末城鄉居民存款余額66.67億元,同比增長11%。
民政事業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淶源縣民政事業服務中心,位于淶源鎮張家村村南,原名淶源縣敬老院,成立于1960年,1980年改稱光榮院。2010年5月,總投資1042萬元,建筑面積6500平方米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工程在原址后院開工建設,設計居住房間120間,容納孤寡老人、農村五保戶等240人。2011年12月服務中心工程竣工,光榮院更名為淶源縣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光榮院原22名老人遷入新居,還可接收農村五保戶、孤兒育嬰等200余人。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工程使全縣民政服務事業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提高了保障能力,達到集光榮院、敬老院、福利院于一體的新型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功能。
省、市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全年列入省、市重點項目17項,其中省級3項(續建、新開工、前期各1項),市級14項(續建6項、新開工4項、前期4項)。總投資317.6億元,全年完成投資29.4億元,占年計劃的193.4%,項目數量、總投資額、完成投資額分別比上年增長42%、53%、211%。
移民搬遷工作取得新進展 繼續落實2011年“十二五”移民搬遷規劃,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的工作原則,完成“新紀元小區”規劃、設計、征地工作;完成總投資1600萬元,占地50畝,總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的“惠安新區”建設,小區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主體為二層連體式樓房,配套包括社區辦、文化廣場、衛生所、公共綠地,小區可容納搬遷戶107戶,555人;完成菜村崗“十一”村聯建規劃項目,對白石山鎮菜村崗新民居(包括菜村崗、香溝、十八堰、楊家川、靈吉、南石盆、草場、荊山口、雀兒林、獅子峪、畢家莊)進行規劃,規劃區域人口規模為2000戶,約4800人,規劃范圍總面積約40公頃。該項目合理安排各類用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 2011年財政收入完成113370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00.2%,同比增長22.7%,其中國稅50840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01.7%,地稅38670元,占調整預算的99.5%,財政分管收入23860萬元,占調整預算的98.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1264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00%,同比增長15%。全年可用財力為73014萬元。財政收入的全面完成為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財力保障。
實行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淶源縣委、縣政府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對全縣公辦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在校生實行免費教育。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高中階段實行免費教育的實施方案》。免費項目為學費、住宿費、取暖費、書費。年財政撥款1287萬元,受益學生7000多人。公用經費和日常支出實行定額包干,采取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為輔的原則,對公辦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在校學生及設備購置等大型項目支出實行政府統一采購。高中階段教育免費后,學校經費全部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高中階段免費教育減輕了學生負擔,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普惠化,讓更多的家庭貧困學生走入高中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