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
農業作為境內開發較早的基礎產業和傳統產業,主要是種植業。20世紀80年代以前,以傳統的種植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改革農村經濟體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濟,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農業的轉變。1995年國家確定博野為商品糧基地縣。到2001年建立了以花生、蔬菜、苗木為主的萬畝專業基地,7個示范園區。蔬菜穩定種植面積8萬余畝,苗木花卉1.5萬畝,其中創匯蔬菜5.5萬畝。建立了保定市第一批無公害蔬菜監測網站,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了省農業廳檢測認定。以優質梨為主的果品種植面積3.2萬畝。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場13個,奶牛場3個,種羊養殖廠一個。以黃瓜、蘿卜、花生、福姬茄子、野澤菜為主導的10余個創匯農業產品遠銷日本、美、德、韓、荷蘭等十幾個國家,初步形成了黃瓜產加銷、糧食產加銷、脫水菜產加銷、花生產加銷、苗木、西瓜產運銷五大產業。2006年,全縣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4家,省級農業標準示范區新增2個,市級1個,新培育農業品牌11個,帶動4.5萬戶農民發展規模經營,全縣訂單農業達到4萬畝,農業產業化龍型經濟產加銷收入達6億元,農業產業化率達到50.9%。傳統特產博野鴨梨也得到培育和發展。博野鴨梨起碼在明代已有廣泛種植,其品質皮薄、質脆、汁多、甘甜,獨具特色。除銷至當地外,還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大中城市,出口至日本、東南亞各國。
民營經濟
在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民營成為工業經濟的主體,膠帶生產、有色金屬加工、機械制造、輕紡、化工、食品六大行業對縣域經濟起到支撐作用,形成博通餅業、華月膠帶、大成不銹鋼鑄造廠、國美紡織、春風基布、義利銅材、長城電磁線、永豐油漆等一批骨干企業,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有7家。2006年全縣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12.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73%。華月、博通等5件商標被譽為省著名商標。
綜合經濟指標
200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7.2億元,同比增長13.8%。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7.1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2億元。糧食總產量15.4萬噸,棉花總產量1201噸。財政收入8934萬元。財政支出17449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6億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3128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3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4元;年末城鄉居民存款余額1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