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華路由唐家胡同、淮軍公所和鐵面將軍廟街交口往東,是一條可穿過永華南路至蓮池南大街,路長近700米,路面寬約5米的古街。由于古代的清苑縣衙署在此街中部路北,故此街古稱“縣街”,又稱縣衙西段為“西縣街”,縣衙東段為“東縣街”,民國初年改稱“舊縣街”,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曾稱此街為“民族街”,新中國成立后改稱“興華路”。沿興華路兩側街、巷、胡同較多,不僅有官衙、官邸和不同造型的民居建筑,還有古代廟寺和晚清行宮建筑的遺跡,路北有史家故址庵(街中原有白衣庵),德緣里,倉門口(街中原有府倉、廣昌倉),勝利胡同(原稱舊縣署胡同),轆轤把胡同,馬家胡同。路南有解放胡同(原稱干草林),互助街(原稱米家胡同),城守尉胡同(街中原有城守尉衙),振興里,大、小梁山,煙鋪胡同,大、小安市胡同(兩胡同之間是慈禧行宮)。多年來,興華路一帶流傳著誰也說不完、誰也難說清的傳說、逸事。興華路路北,至今仍基本保留的清河道署,民國初年改建為王占元宅邸,亦曾為日偽“保定市政府”、國民黨二十八軍駐地。新中國成立后,河北省人事檔案局駐此,今為民居。這是一片既有我國古代官衙建筑風格,又有近代民居建筑特點的優(yōu)美建筑群。是中國近年向世界建筑大師會推薦的優(yōu)秀建筑之一。該街中段舊縣署西側為清代建的育嬰堂。日偽時改為河北省新民醫(yī)院。日本投降后改為河北省醫(yī)院。新中國成立后先后為河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婦幼保健院、兒童醫(yī)院駐地。現(xiàn)為民居。東段轆轤把胡同南口,有清末科狀元劉春霖宅第,大門高懸“狀元第”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