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樹胡同和墻縫胡同鐘樹胡同原是地處縣學街中部北向的兩條胡同,因兩胡同之間建有鐘樓而得名鐘樓胡同,這一名稱在民國初年以前一直沿用,到20世紀30年代才改為鐘樹胡同。又因兩胡同長短不等,東側的胡同短,長僅70米且為死胡同,叫小鐘樹胡同,西側的胡同長約200米且能通達,叫大鐘樹胡同。大鐘樹胡同中段路西有一條在保定堪稱獨一處,寬不過一米,僅一戶門,高墻夾峙的窄胡同通鼓樓北,此胡同因形得名墻縫胡同,后來以其諧音雅化為翔鳳胡同。
一提起鐘樹胡同,人們立刻會想到與橫跨南大街高高聳立的鼓樓東西對峙的鐘樓。鐘樓初建于金代,樓內懸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鑄造的一口大鐵鐘。史載,鐘樓在明宣德年間由知府周鑒重建,稱為“宣德樓”,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知府章律又進行翻建,加高臺基,砌起女兒墻,建層樓,遂稱“干云樓”。清康熙年間,郡守羅綸對鐘樓再次翻修,修好后準備更名以示其德,經召集僚屬及社會名人幾次商議,總覺不滿,為此羅綸苦思冥想,寢食不安。一天早起,羅又圍著鐘樓轉,只聽鐘聲一響,樓旁老樹上的霜雪隨聲震落一層,鐘再響霜又落一層,羅綸靈機一動,即景生情,“鳴霜樓”脫口而出,從此,“鳴霜樓”的名字延續至今。鐘樹胡同是一處普通居民區,值得一提的是南口路西有座建于1910年以后的天主教保定若瑟修女會首院(總院),院內那幾座西式小洋房,在當時分外惹人注目。1898年7月,駐保甘軍董福祥部兩名士兵到北關天主教堂參觀,引起了董部官兵和法國傳教士杜保祿的沖突。畏洋人如虎的直隸總督榮祿,不僅答應了教會提出的懲辦官兵、賠償、公開道歉等條件,還和法國總主教樊國梁簽訂了清河道舊署與法國教堂互換合同,把坐落在裕華路上的舊道臺署讓給法國傳教士修教堂。《辛丑條約》簽訂后,教會又在天主教堂東側占地建起了若瑟修女會首院,其后墻緊鄰墻縫胡同。新中國成立后,保定糖廠在此建廠,并將墻縫胡同劃歸廠區。如今古樸而現代化的鐘樓商廈和一棟棟居民樓拔地而起,兩條胡同已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