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唐河,《水經(jīng)注》稱滱水,發(fā)源于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歷史上稱唐河為大清河的正源。《海河今昔紀要》稱其有三源,西源曰漚夷河,東源曰湯水,正源曰滱水。
唐河之名始見于《周禮·職方氏》,稱并州(太行山北段為并州)之域,其川滹沱、嘔夷。漢代稱滱水,《山海經(jīng)》云:“高氏之山(翠屏山別名),滱水出焉。”《水經(jīng)注》云:“滱水即漚夷之水也。”唐《元和郡縣志》稱:“滱水,一名唐河,西去(唐)縣(時縣治今西城子)一百五十步。”《大清一統(tǒng)志》載:“唐水,人俗亦乎唐河者,水至唐而始大,因此得名云爾。”
歷史上對唐河的記載,多采用《水經(jīng)注》。酈道元對倒馬關以下至白洋淀(時無白洋淀,乃是與南易水會合處)的記載,把自然景觀、歷史事件、人物、名勝古跡,串成了一條璀璨的珠鏈,使讀者聯(lián)想翩翩,留下美好的記憶。
唐河河道,隨自然條件變化很大,尤其是從西大洋進入平原地區(qū)后,屢有變遷。大的變化是在定州、安國、望都、清苑等縣境內(nèi),清嘉慶六年(1801)前,自唐縣至定州,從東北城角南下,至石板村東南流,在安國軍詵與沙、滋河相會稱潴龍河。嘉慶六年大水,河道從定州城北滾,至北二十里鋪,東流經(jīng)望都南境,入清苑后向東北流至白洋淀。
《水經(jīng)注》記述的河道,唐河自山西渾源東南,經(jīng)靈丘縣,在淶源龍家莊入河北境內(nèi)。至獨山城入內(nèi)長城,該城是偏關、寧武關、平型關外三關與內(nèi)長城內(nèi)三關的連結點。又東南至走馬驛,源于大茂山陰的南河由狼牙口自西而來,源于白石山南麓五間房的五門水自北而來,二水均于走馬驛匯入唐河。唐河東南流,至新(辛)城橋入唐縣界,經(jīng)上城口至倒馬關。酈道元稱,關山險阻,最為深峭,詩人謂高岡崔巍,使良馬疲憊不堪。山崖險峻,車行受阻,故有倒馬關之名。“關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流歷關入滱。滱水南,山上起帝王御座于松園,建寺觀于東圃(御座、寺觀疑為祭祀北岳大帝的行宮)。東、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隱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旅所經(jīng),鮮不徘徊忘返矣。”
滱水自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西南大嶺下,東北流入峽谷,峽右山側,有一寺院,飛檐凌峰,丹繪繞梁,長溪碧波,環(huán)寺院蜿蜒流過,注入滱水。滱水轉向東流,與兩嶺溪水合,該溪水源于恒山北邊山岡,東北流經(jīng)兩條山嶺間。北嶺雖層巒高插云霄,卻不如南嶺峻秀。從滱水南岸攀登高峰,石級逶迆而上,七轉八彎。遍覽群山,均與高峰相形見絀,抑亦羊腸、邛崍高山之類也。(南朝)宋、齊兩朝與(北)魏交好期間,使者來往即經(jīng)該路。
《水經(jīng)注》所稱關水、大嶺水、兩嶺溪水疑在倒馬關西南側的倒馬關鄉(xiāng)大石峪、王子溝門、南上溝三個行政村所屬自然村范圍內(nèi)。大石峪行政村范圍有天然瀑布群,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10米以上的瀑布14處,最高瀑布30余米。溪流長越4公里。另有人工湖、天然浴場。2005年于此舉辦中秋盛會。《畿輔通志·疆域圖說》標倒馬關上城有條長城,東北至淶源山界,西南至大茂山(古恒山),唐河在長城中間的上城口穿過。
滱水又東,途經(jīng)川里、白求恩逝世的黃石口,大寺溝水與唐河相會的南山河頭,左合懸水,水出山原岫盤谷,輕湍浚下,分石飛懸,一匹(4丈)有余,直灌山際,白波奮流,自成潭渚,其水東南流,揚湍注于滱。滱水又南流(入順平縣境,由神南村出境入唐縣)歷鴻山,疑即《晉書·地道記》所謂鴻上關也。關尉治北平(滿城),而畫塞于望都東(西)北,去北平不遠,兼縣土所極也。滱水納鴻上水,水出西北近三溪。滱水又東經(jīng)左人城南(唐河出山區(qū))。
懸水,今稱清水河,俗名北嶺子溝。該水源于淶源縣白石山南麓,海拔1573米,全長42公里。歷經(jīng)淶源銀坊,過玉皇溝入唐縣,歷周家堡等村,在花塔村西南入唐河。唐河南的花塔南山,溝谷曲徑,高山峭壁,壁泉順崖而下,別有一番風景。
鴻上水即青虛山(一名葛洪山)之行(南)唐溝、西勝溝的澗溪水。青虛山是以道教為主,兼有佛教寺觀的名山,農(nóng)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三日廟會。金元時期有寺觀百余座。抗日戰(zhàn)爭時期,晉察冀軍區(qū)兵工廠、冀中軍區(qū)后勤部、華北聯(lián)合大學、白求恩學校和國際和平醫(yī)院等駐此山周圍的葛公、鴻城、神南、神北、張合莊等村,是國際友人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等工作的地方。
鴻上關或稱鴻山關,即今唐縣鴻城村,《九州要記》云:中山有鴻山關,昔項羽于此見群鴻,乃誓眾曰:“我當南面(稱帝)而中其一。”引滿弓射之,莫有中者,乃折弓投地而去。
《水經(jīng)注》省略了滱水出鴻城后,歷經(jīng)的唐梅、百合、北大洋、西大洋等村,直接到了左人城,左人城即今雹水村。北魏末孝昌二年(526),北鎮(zhèn)流民鮮于修禮率眾在左人城起義,改元興魯,大破北魏軍于定州,北魏將楊津自靈丘引軍至定州,鎮(zhèn)壓起義軍。修禮部將宇文肱及其次子宇文連率軍奔左人城援修禮,至唐河北,宇文氏父子俱戰(zhàn)歿,宇文肱之兒媳及孫宇文護等被北魏軍俘入定州城,時宇文肱幼子宇文泰(其子宇文邕北周文帝)正在唐河南抗擊北魏軍。隋開皇十六年(596),左人城為唐縣治所。唐武德四年(621)移治左人城南西城子,宋仍治左人城,其后徙今縣城。
雹水西北部為西大洋水庫,除唐河入水庫外,另有通天河(民國改名,古恒水)、三會河(長星溝)、逆流河等主要河流注入。
通天河發(fā)源于大茂山東麓,海拔1792米,全長54.9公里。歷經(jīng)岳嶺口(今稱大嶺口)、北岳行宮、石門、擔(旦)里、和家莊、軍城鎮(zhèn)、娘子神,在賢(獻)表,從柏巖山西入曲陽界,經(jīng)靈山鎮(zhèn)國際友人何明清故居宋家莊、定窯遺址、聚龍洞,從橫河口出曲陽。在十八渡入唐縣,與三會河(長星溝)會合,至東莊(張)灣入唐河。該河在古代曾是軍事重地,也是祭祀北岳恒山的路線之一。戰(zhàn)國時期,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伐中山,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十三州志》載,丹丘恒山之別名,城在山上,因名。華陽亦恒山之別名。宋代熙寧間設軍城寨,明代,軍城為倒馬關的后方基地,南則軍城儲餉,北則插箭(嶺)屯兵。西晉以前置八渡、馬溺關(見《水經(jīng)注》),通山西五臺大道。抗戰(zhàn)時期,娘子神以上為抗日根據(jù)地腹地。在軍城建晉察冀邊區(qū)烈士陵園,白求恩、柯棣華等名人葬此。1939年至1940年,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駐和家莊。
三會河發(fā)源于大茂山東南曲陽、唐縣、阜平交界處的青山村北三角界山,河源海拔853米,全長33.5公里。河有三源,一在三角界山(青山村北),一在紅岡西北分水嶺,一在下閣爾。三水在葫蘆汪村會合,歷經(jīng)野北、聚龍洞西、靈山鎮(zhèn),在南鎮(zhèn)與通天河相會,出曲陽縣,由唐縣十八渡入西大洋水庫。
青山村,1940年8月,彭真在該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組織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對全邊區(qū)黨的建設有重要意義。葫蘆汪原稱葫蘆灣(旺),解放戰(zhàn)爭時期,利用這里的水、煤資源,于此建晉察冀邊區(qū)第一座發(fā)電廠,為附近工業(yè)企業(yè)供電
逆流河因從東向西流,俗稱倒流河。發(fā)源于唐縣城北東楊莊西偏北粟山(中山城)東部,流經(jīng)北城子村東,北店頭村南,向西北經(jīng)南張各莊村,在明伏村南入唐河,全長22公里。明伏村石窟寺在唐河南岸,依山鑿壁而成,俗稱千佛洞,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水經(jīng)注》稱:唐縣有雹水,亦或謂之唐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nèi)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記》所云委粟關也。俗以山在邑中,謂之中山城,以城中有唐水,謂之廣唐城。又一水出中山城北郎阜下,亦稱唐水,俗又名為雹水,兼二名焉。唐縣故城(今固城村,稱唐城)西一水,源于縣(固城)西北,平地泉涌而出,俗亦謂之唐水,東流至唐城西北隅,遏而為湖,俗謂唐池,蓮荷被水,嬉游多萃其上,信為勝處也。唐城之南如東十余里,有一城,俗謂高昌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曰孤山。孤、都聲相近,疑即都山也。《帝王世紀》云:堯母慶都所居。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以為名也。’中山城為武公之國,與周同姓。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公)霸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戎狄,筑城亦固之。其后,(齊)桓公不恤國政。周王問太史余曰:‘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所以異禽獸也。今中山淫昏康樂,逞欲無度,其先亡矣’。后二年果滅,魏文侯封太子擊繼之。”漢高祖于中山城置中山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劉勝為中山王,遷盧奴(今定州)為治所。酈道元對唐水(雹河,今逆流河)源頭作了詳細的考證。
唐河及其支流通天河、三會河、逆流河諸水匯集于西大洋水庫。西大洋水庫在唐縣西雹水村北一公里處,控制唐河流域面積的88.7%,庫容10.7億立方米,保定市四大水庫中僅次于王快水庫,對保定市的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防洪、生活用水有重要作用。
唐河從西大洋水庫出山后,河道屢經(jīng)遷徙。《水經(jīng)注》稱:“滱水又東,經(jīng)中人亭(今唐縣城西南都亭村)。《春秋左傳》稱,(魯)昭公十三年(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晉荀吳率師侵鮮虞及中人,大獲而歸。滱水又東,經(jīng)樂羊城北(今唐縣東南建陽村北,在清風店火車站北約3公里)。《史記》稱,魏文侯使樂羊滅中山,蓋其故城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從樂羊城出唐縣入望都界。望都稱唐水(唐河之一支)。唐河主流從西大洋曲折南下,經(jīng)下素、伏城、岸上或釣魚臺入定州境。至清初,唐河仍由釣魚臺向西南入曲陽界,向東南入定州,至安國三岔口匯沙、滋二河(石板以下,后為孟良河道)。雍正二年(1725)大水,唐河由釣魚臺入定州。嘉慶六年(1801)大水,定州段河道北滾,經(jīng)望都、清苑南部,再向東北入白洋淀。同治年間,河道在釣魚臺分兩支,一支為主河道,沿新道入白洋淀,另一支沿舊河道入沙、滋二河,稱小唐河。
酈道元所謂唐河河道,一支由雹水向東,流經(jīng)今唐縣城南、樂羊城(建陽)北入望都境。主流由雹水南下,在岸上入曲陽界,于同東旺南流,經(jīng)杏樹村東流,在支曹村出曲陽,入定州達莊子,經(jīng)高門、趙村、甘德、白土,于大小屯過鐵路,過北莊子、北關,從東關向東南,至石板村,與孟良河相會。《定縣志》載,清乾隆以前,唐河距城八里,以后逐漸而南,先徙三四里,又過城之東北隅、東關,以占小清河故道。自嘉慶六年(1801),上流決漫,城北盡為巨浸,水既退,河始北徙,凡達子莊、大流、疙疸頭(甘德)、奇連屯、唐城、清水河諸村,舊在(唐)河北者,轉至新河道之南。新河舍故道,入清水河故瀆東下,過市邑、帥村、齊堡、泉邱入望都境,經(jīng)周家莊、北柳宿、韓家莊入清苑界。《直隸通志》載:“新河出則舊河廢,實際新舊并存。”新河成為主河道,舊河為支流,大水時為瀉洪道。
酈道元把唐河在定州城附近的人文景觀進行了描述。《水經(jīng)注》載:“滱水又東,經(jīng)京丘北,世謂之京陵,南對漢中山頃王陵。滱水北對君子岸,岸上哀王子憲王陵,坎下有泉源積水,亦曰泉上岸。滱水又東經(jīng)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墳并列者是。”
又載:“漢高帝立中山郡,景帝三年為王國(移治今定州),王莽之常山也。(北)魏皇始二年(397),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400),改曰定州,治(滱)水南盧奴縣之故城。昔耿伯昭(名弇)歸世祖(劉秀)于此處也。滱水之右(南)盧水注之。水上承地內(nèi)黑水池。《地理志》曰,盧水出北平,疑為疏闊(太遠了),闞骃、應劭之徒,咸亦言是矣。余按盧奴城內(nèi)西北隅有水,俗名曰黑水池。或云,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水邊)有漢中山王故宮處,臺殿觀榭,皆上國之制,簡王尊貴,壯麗有加,始筑兩宮,開四門,穿北城,累石為竇(孔洞),通池流于城中,造魚池、釣臺、戲馬之觀。歲久頹毀,遺址尚存,今悉加土,為利剎靈圖(佛寺),池之四周,居民駢比。填褊穢陋,而泉源不絕。暨(后)趙石虎建武七年(341),遣北中郎將始筑小城,興起北榭,立宮造殿。后燕因其故宮,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復興宮觀。今府榭猶傳故制。自漢及燕,池水經(jīng)石竇,石竇既毀,池道亦絕,水潛流出城,潭積微漲,涓水東北注于滱。滱水又東,經(jīng)漢哀王陵北,冢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王之子也。滱水又東(由城東南往東),右會長星溝(北魏時河道)。”
按《水經(jīng)注》所稱,唐河從定州東關東南流過安熹縣,縣治在定州城東南30里,即今固城村。又東過安國城北,漢代安國城在今縣城南偏西30里的固城村,村在唐河故道之南。在舊安國縣城東分二水,一支入滹沱河,一支向東北過蠡吾(博野)、博陵(蠡縣)城南,從清苑東部經(jīng)葛城(今安新安州鎮(zhèn))北,又東北至長城(燕南長城)注于(南)易水。唐河之名至此消失。
唐河自清嘉慶六年(1801)改道后,舊道成支流,新道為主流。新道通過今京廣鐵路后東南流,在清風店、定州城之間東流,經(jīng)望都南境至清苑顧家營,經(jīng)大李各莊、東西王力、羅家營、溫仁、王盤,屈曲東北流,經(jīng)草橋、耿家橋,在澇淀入安新境,經(jīng)沈家坯,在老河頭會府河,以下入淀。清道光五年(1825),由羅家營北、張登北入陽城河,東北流至營頭、草橋。同治九年(1870),自羅家營改道向東南流,由張登南經(jīng)良寨、王盤趨大莊鎮(zhèn)。民國期間,唐河主流在北和莊村東、南王莊村西、全昆村東、東閭村西、營頭村東、耿家橋以西。唐河在清苑境時而右滾,時而左移,屢分屢合,變動頻繁。原陽城河(清水河)入唐河,先在張登村北,后在耿家橋。由于白洋淀水頂托,泥沙逐年淤塞,洪水面積擴散。溫仁以下,白洋淀以上,四門堤以西,一片汪洋。水深兩米左右,即是“唐河泛區(qū)”,給清苑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唐河泛區(qū)無堤埝約束,河道變化無常,北滾侵占清水河道,頂托清水河及府河洪水下泄,淹沒大片良田。1946年夏,冀中行署工務局唐河辦事處,修筑上起溫仁,經(jīng)北鄧村至東閭長約12公里的唐河右堤。1960年修筑溫仁以下唐河固槽,并筑兩堤。1965年從東石橋改道入府河,從連環(huán)閘向東北,穿漕河堤入藻雜淀。1966年春,開辟唐河新道,從東石橋村東南、保滄公路大橋向東北,穿四門堤,在安新縣同口村北入馬棚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