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魯(1918~1948)原名鄭文明。新城(今高碑店)小韓村人。自幼在私塾讀書,后考入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讀書。讀書期間,閱讀大量進步書刊,積極從事革命工作,思想進步很快。1936年1月3日,北平(今北京)學生南下宣傳團到新城進行抗日救亡宣傳,他聞訊前往,積極參加宣傳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和新城縣特支書記劉佩榮參加了張本初領導的抗日隊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秋被派到國民黨五十三軍江東升部爭取其抗日。失敗后轉入安新縣找到黨組織,繼續開展抗日斗爭。1939年八路軍一二○師三支隊余(秋里)、賀(炳炎)部來冀中開辟抗日根據地,他受黨的派遣充實到三支隊。加入部隊后,由于機智靈活,作戰勇敢,很快提升為股長、教導員、團政委等職,率部轉戰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直至抗日戰爭勝利。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邯鄲、上黨等戰役戰斗。淮海戰役前夕,在中原野戰軍任一縱二旅四團政委,隨部隊轉戰在中原。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初期,國民黨黃伯韜部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碾莊地區,孫元良部被牽制在徐州地區。為保華東野戰軍順利完成全殲黃伯韜部,一縱在蒙城地區擔任阻援任務。
1948年11月18日,國民黨軍十二兵團在黃維率領下到達渦河,企圖過河解黃伯韜七兵團之圍,遭一縱阻擊部隊阻擊,雙方沿河展開激烈戰斗。四團團長晉士林奉命到敵營勸降不幸犧牲。四團由鄭魯率領擔任黃家莊、陳家莊等村莊的阻擊任務。四團指戰員同敵人在黃家莊展開激烈巷戰,因敵眾我寡部隊傷亡嚴重。鄭魯身負重傷,仍指揮作戰,一直堅持到19日下午3時接到上級命令才撤出戰場。鄭魯因傷勢過重,流血過多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