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洛唐(1906~1968)易縣墨斗店村人。由于交不起地主的租子,逃荒到杏樹臺村大深山溝里落戶。1938年,易縣、良崗、杏樹臺一帶成為晉察冀一分區的抗日根據地,崔洛唐和邊區農民一樣為八路軍站崗放哨,到前線抬擔架救護傷病員。1943年春,日軍殘酷“掃蕩”抗日根據地,部隊將傷病員分散在各家各戶養護,崔洛唐接來了一名傷勢最重名叫張同的傷病員。當時張同身體很虛弱,又患有嚴重的腸胃病。洛唐夫婦讓張同睡在熱炕頭上,全家人吃粗糧野菜,給張同熬小米粥,做面湯,熬雞湯補養身子。
1943年11月,日軍在杏樹臺周圍設立了臨時據點,天天搜山抓捕傷病員。為了躲避日軍的“掃蕩”,崔洛唐背著張同,領著妻兒老小翻山越嶺到40里外的淶源曹莊子投親。路上,讓張同脫下軍衣,換上自己的棉衣,背著張同翻過五回嶺,越過紅牛石山,來到拆莊子河。此時,背后響起了槍聲。洛唐不顧一切挽起褲腿背著張同跳進結了薄冰的河里,洛唐的腳被冰茬刺得鮮血直流,他全然不顧,一直背著張同來到曹莊子表舅家。洛唐背著傷病員離開杏樹臺的第二天發生了寨頭慘案,杏樹臺村35名抗日群眾和6名傷病員被殘殺后埋在寨頭村殺人坑里。崔洛唐聞訊后回村探望消息,他妻子和兒子串村乞討養活傷員和一家老小,洛唐回村后,村里已被燒成一片焦土,他又從部隊上領回一位名叫張風的傷員,洛唐把張風背到一個名叫玉皇坨的崖洞里,每天冒著危險進村,到被燒的房子里去扒沒燒焦的糧食和紅薯。
1944年1月,反“掃蕩”結束,在洛唐家養傷的張同和張風已恢復成健壯的小伙子,他送兩個戰士回了前線。同年5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在良崗召開軍民慶功大會,崔洛唐被譽為“北岳擁軍模范——子弟兵老大哥”稱號,邊區領導帶錦旗和衣物來看望洛唐一家,在慶功會上,一分區司令員楊成武親自為崔洛唐披紅戴花,并獎給大騾子一匹,洛唐還出席了邊區群英會,一分區戰線劇社編演了歌劇《洛唐哥》,先在一分區演出,又在阜平柏崖村舉行的晉察冀軍區文藝匯演上演出,崔洛唐擁軍事跡傳遍邊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