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一景的抱陽山抱陽山位于滿城縣城西偏南5.5公里的抱陽村北,坐北向南呈半圓形,中間主峰海拔361.5米,似巨人盤坐欲抱太陽,故名抱陽山。山內“氣暖山無雪,天寒樹未秋”,草木蔥蘢,花香四溢,又名花陽山。山上有八景,山腰的“一畝石”,磐如砥,約畝許故名。相傳古代一道士與蜘蛛仙對弈,一樵夫觀棋,渴飲山泉,大醉成仙,又名醉仙石。一畝石北側的“百步廊”壁如刀削,頂如華蓋。古詩云:“山骨何年劈作廊,鬼工直欲逼阿房。白云歸壑秋含雨,明月窺巖晚帶霜”。百步廊東側峭壁上鑲嵌“明珠窩”,傳一蜘蛛在此修煉成仙得名。又傳古代一道士與龍仙弈棋,時天大旱,道士請龍仙搭救一帶百姓,龍仙也為難,因玉帝懲戒這一帶,不準降雨。在道士的懇求下,龍仙動了惻隱之心,惜無水引,道士將墨盒里的墨水滴給龍仙,龍仙作起雨來,滿城大地普降墨雨,干旱解除了,但得罪了玉皇大帝,玉帝派神兵天將捉拿龍仙,龍仙躲到“明珠窩”內,一個劈雷擊中了明珠窩,將明珠窩劈下半個,龍仙也死了,至今明珠窩成個半圓形。人們為紀念搭救百姓的龍仙,為他建廟,并舉辦廟會,以示懷念。百步廊懸崖上生一古檀,檀頂有一巨石,名托山樹,古樹已朽,幼樹虬蒼。托山樹南側有石階30余級。聳立如梯,盤旋而上達山頂,名“上天梯”。一畝石南側右行有“滴水塘”,又名“乳泉洞”,似兩乳溢奶,滴水成塘,久旱不枯,傳有兩條青龍居此。天旱時,農民于此取水祈雨。壁上古碑詩云:“滴水窅成塘,日月不相照。何處聞鳴琴,無弦彌入妙”。古詩贊曰:“何人手鑿石室漏,萬古清泉滴不干。洞口陰云長欲雨,潭中疑有老龍蟠”。
山頂之南有“出云洞”(又稱牛角洞),洞中常年滴水,時有云霧涌出故名,為滿城八景之一的“龍洞云封”。沿一畝石小徑到讀書堂,壁刻篆書“大唐張燕公讀書處”。山頂有隋朝大業八年(612)建的寶教院,唐張說增修,改名圣教寺,為張說讀書處,又名讀書堂。宋景德年間(1004~1007),大名路總管邢仲良父子復建為繼志庵,為其父子讀書處。山上原有隋開皇中(581~600)始至唐大歷中(766~779)建成的定慧寺,左有精舍,上有寶坊。另有華嚴庵、朝陽庵及清康熙年間建的至喜亭等。清代有僧尼百余人,1937年七七事變前,尚有圣教寺、繼志庵、定慧寺、華嚴寺等寺院,日軍侵華后,蕩然無存。
1996年以來,在山腳建定慧寺、藥王廟、觀音廟、龍王廟。在山腰建華嚴寺、奶奶廟,華嚴寺占地約三畝,有僧一名,藥王廟有僧一名。定慧寺占地約十畝,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房,西跨院為僧舍,常住僧四人,往來者多至十人。山下柿林如海,桃李繽紛,沃野無垠。“紅圍老圃桃千樹,綠繞孤村水一灣”。青山碧樹渾然一體。百步廊南端建有黃甫俊烈士紀念碑亭和抗戰四周年紀念碑。山下建有抱陽山烈士陵園,青松翠柏,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