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賢(1925~1968)定縣(今定州)東王呂村人。1938年9月參加八路軍。l942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宣傳隊隊員,抗大七分校學員、文工隊隊員,第一野戰軍戰斗劇社社員,西南軍區戰斗文工團音樂研究室副主任、西南戰斗文工團創作室研究員等職。1955年至1958年在天津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學作曲。1955年出席全國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1959年參加了維也納第7屆世界青年聯歡節。
羅宗賢共創作大、中、小型歌?。òㄑ砀鑴?20多部,電影1部,器樂曲1部,為話劇配音樂4部。創作歌曲170多首,其中有群眾歌曲、獨唱、合唱(包括《長江大合唱》)。這些作品顯示了羅宗賢不懈追求的足跡:歌劇《劉胡蘭》選曲《數九寒天下大雪》(1948年),以簡約的民謠歌曲形式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劉胡蘭的藝術形象;歌劇《草原之歌》(1953~1954年)是我國音樂作品中“洋為中用”最早的代表作,和梁寒光的《王貴與李香香》一起,代表了新中國初期中國民族新歌劇的一個流派;《阿詩瑪》(1963年,與葛炎共同譜寫音樂)是新中國第一部音樂藝術片,在音樂的處置上作了超前創新的探索,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與時樂蒙合作)、《桂花開放幸福來》、《巖口滴水》和《馬鈴響來玉鳥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曲,其中《巖口滴水》在維也納第7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抒情歌曲三等獎,并被選入國家聲樂教材。他的創作素材都是來自于生活,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有發展,有創新,深受聽眾喜愛。
“文化大革命”中因音樂藝術片《阿詩瑪》獲罪,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1968年2月8日,被迫害致死。1979年予以平反。2004年夏,為了表彰他在音樂事業上的卓越成就,經賀敬之和孫家正提議,文化部為他出版了《羅宗賢音樂作品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