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1916~1998)曾用名汪蓬龍。祖籍浙江蕭山,出生于江蘇鎮江。18歲從鎮江中學畢業,1934年到上海,在中山文化教育館閱讀了大量書籍,偶爾為雜志設計封面,后到明星影片公司美工科任美工助理。當時趙丹等人組成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舞臺劇,汪洋參加了舞臺美術工作。1938年春到延安,加入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初隨抗大二分校到晉察冀邊區,任抗大二分校文工團副團長、導演,后到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任副社長、社長、導演。導演了由劉蕭蕪創作的反映邊區現實生活的多幕話劇《我們的鄉村》和《兩年間》。1939年11月,同時演出由鄭紅羽、汪洋利用舊形式成功改造、加以創作的舞劇《空城計》、《過難關》。1940年任中共北方分局文委會委員,1941年春節前,汪洋導演了《日出》。5月在邊區文藝界各協會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上,抗戰劇社演出由汪洋導演的《雷雨》。
1942年5月,汪洋等人根據敵后物資的短缺、游擊式的演出情況,經過反復設計,制作出拆裝方便、符合戰斗化新的篷帳舞臺,既方便了演出,也改善了演出條件和提高了演出效果。之后,篷帳舞臺在各劇社普及。在邊區魯迅文藝獎金委員會公布的1942年第二季度入選作品中,篷帳舞臺獲特別獎。在1942年“八一”建軍節紀念大會上,劇社用篷帳舞臺演出了由汪洋導演的《大雷雨》。
1943年冬,反“掃蕩”戰斗結束后,抗敵劇社移駐到阜平縣柏崖村一帶。汪洋導演了丁里創作的大型話劇《子弟兵和老百姓》,由劇社進行了排演,還與丁里聯合導演了蘇聯話劇《前線》。
1944年秋,汪洋等人到阜平高街村,開展鄉村文藝普及活動,幫助村劇團修改劇本,對《窮人樂》一劇重新進行導演排練,編為14場大型歌劇,使劇本和排練演出水平有很大提高。1944年12月20日,在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上演出,獲得好評。大會獎給高街村劇團獎金1萬元,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獎給高街村劇團幕布一塊。1945年2月25日,《晉察冀日報》對高街村劇團演出的《窮人樂》一劇進行了專題報道,并發表社論。
1946年負責籌建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創辦了“一輛大車上的電影制片廠”,除放映外,還攝制了4集《自衛戰爭新聞》。1949年出席全國第一次文代會。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1954年7月赴蘇聯學習,1956年回國后組建新的北京電影制片廠,繼續任廠長。這期間北影廠不僅拍攝了大量的優秀影片,還培養了大批優秀電影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