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去尋(1910~1991)字曉梅。安新南馮村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在北馮村兩級小學和保定第六中學讀書時,頗受老師器重。1929年考取北京大學文預科,得到北大文學系教授魏建功的關注與指導。從此在課余時間開始閱讀有關甲骨文、金文及銅器的專著或論文。同時,日本考古學家原田淑人教授在發掘朝鮮樂浪郡時代的墓葬之后,應邀到北大、清華進行了兩個月的演講,并放映照片說明,更引起他對考古學的興趣。
高去尋進入正科后,讀歷史學系,選修過五種專講上古史、兩種上古歷史地理的課程,及與考古學有關的課程如人類學、西北史地、中亞民族史、金石學、甲骨文研究、金文研究等。此外,課余涉獵銅器、玉器、磚瓦、封泥、簡牘、漆器等著作。1933年發表第一篇論文《殷商銅器之探討》。1935年撰寫的畢業論文《關于山西渾源縣李峪村古墓出土文物考證》,得到指導老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北大教授傅孟真及北大校長胡適之的賞識。畢業后,經傅孟真推薦到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
1935年9月2日,赴河南安陽梁思永領導的殷墟發掘團工作,先后參加了侯家莊西北岡的最后一次發掘、三次小屯村北地的發掘,均取得豐碩成果。自參加殷墟發掘團后一直在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發掘、研究及組織領導工作。歷任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第三組練習助理員、助理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后去臺灣,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兼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晚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66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畢生從事考古發掘及史前文化研究工作,撰寫了眾多中國考古報告集及考古學術論文。1991年10月16日逝世于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