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鴻逵(1907~1983)號子上。清苑人。9歲入私塾學習。1921年8月考入保定崇真中學。1924年7月入北京中法大學文科。1929年修業期滿后留任該校圖書館館員。1932年9月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后改為文科研究所)作研究生,師從劉半農攻讀文學。劉半農病故后,又拜孟森為師,專習史學。之后,執教于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歷任講師、教授,還曾在北平(今北京)大同中學教過兩年書。曾加入中國國民黨。后投身于國民黨地下組織(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前身)的進步活動。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拒絕親友要他去臺灣的規勸,毅然留在北平。1949年北平解放后,周揚代表人民政府聘請他為中法大學教授。1950年中法大學停辦,被分配到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但他仍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團結委員、北京市委委員。關心祖國統一,每逢新春佳節,他都揮毫賦詩寄臺灣諸友,熱望骨肉同胞早日團圓。
研究領域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諸方面,重點在于研究政治制度史和經濟史,探討明清社會的演變與發展。他治史注重詳細、全面地占有史料,并注意真偽的考證。但他又能從舊史學煩瑣的純考證中擺脫出來,使史料的辨證為史論服務。1979年在《文獻》第1期發表《倡議編纂〈清會要〉》一文。之后,應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主編《清會要》。開了現代史學家編纂會要的先河。1983年11月因病去世。
主要著述有《康熙傳》、《賽金花本事》、《清會要紀元篇》、《明清賦役制度》、《清代史籍滿語解》(與劉景憲等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筆記中清史資料類鈔》、《明元清系通記》(由他補嘉靖至崇禎六朝)。標點整理了孟森的《滿洲開國史》、《明清史講義》(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明清史論著集刊》(上、下冊,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明清史論著續刊》(上、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