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光(1908~1940)化名之光、李衡。安新李家村人。1924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求學期間,受革命思想影響,不僅在學校參加學生運動,而且假期回到農村帶頭反對封建迷信活動。在他的開導和鼓動下,家中年輕女子在全村率先放足剪發。
1928年,李致光考入北平(今北京)區長訓練所。次年畢業后,任安新縣第五區(同口鎮區)區長。從此,他以國民黨區長的身份為掩護,同當地共產黨組織取得聯系,建立和發展黨組織,引導農民進行革命斗爭。1929年,安新縣堤工會長楊木森網羅地痞流氓,以管理堤壩為由,敲詐勒索,民憤極大。李致光得知后,向官府提出取消堤工會的要求,得到了縣黨部一些人的同情與合作。但也引起楊木森的極大不滿。在李致光的聯絡和鼓動下,官府和縣黨部終于取消了“堤工會”。
1933年春,安新縣國民黨當局發現各處群眾鬧事與李致光有關,他管轄的同口區共產黨的活動也較活躍,開始懷疑他是共產黨員。1934年,李致光被迫轉入地下,到臧莊一帶建立和發展黨組織,領導革命斗爭。1935年調天津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工作。1936年3月,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先后以特派員、特委書記、省委書記等身份到石家莊、綏遠等地恢復和建立黨組織。下半年去綏遠省委工作。1937年春,中央北方局在陜北召集北方黨委書記會議,李致光代表綏遠省委參加會議,并匯報了在安新、石家莊、綏遠等地開展工作的情況,受到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的表揚與較高評價。
1937年10月,日軍向綏遠大舉進攻。綏遠國民黨司令部的李大超、郭靈野拒絕執行撤往山西的命令,主張與共產黨合作,并要求共產黨派政工干部幫助他們在軍隊中組建軍訓處,加強政治工作,穩定軍心。黨委研究后,派李致光改名李仲權執行這一任務。李致光以中校主任軍銜,主持軍訓處工作。在全軍建立了政訓機構,各連配備了政訓員,提高了部隊政治素質。1939年春,李致光到延安黨校學習。同年夏,赴晉察冀抗戰前線,任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總支書記,后改任冀中區黨委常委、社會部長。他以其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卓越的組織才能,僅僅幾個月就使社會部的工作初具規模,大見成效。
李致光長期輾轉奔波,積勞成疾,但仍帶病堅持工作。1940年春在武強縣北代村出席黨的會議時,因肺病咯血,搶救無效病逝。《晉察冀日報》發表紀念文章,號召“為了紀念李衡同志,我們要……學習他為無產階級而英勇奮斗的犧牲精神,并踏著他未竟的事業前進!”1941年初,為有利于領導抗日斗爭和紀念李致光,冀中區黨委決定,將清苑縣的保(定)安(國)公路以東和高陽、安新一部分村莊劃為“之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