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瑚(1864~1933)字鐵珊。定州南支合村人。因母親早逝,7歲寄食于母舅周家,后過繼給周家,生活困苦,常遭虐待。十三四歲邊看瓜巡更邊讀書。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被任命為四川省慶符縣知事。到任后,親自帶頭開荒10余頃。任職5年,解決危難,平定匪患,罷黜贓官,選用賢能,當地百姓和士紳贈予他兩句詩:“使君廉介勝劉寵,不向人民選一錢。”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調往灌縣時,慶符人民在城外路旁立“王鐵珊長生祿位碑”。
到灌縣后,他就寫下“萬分廉潔,只是小善;半點貪污,便是大惡”的座右銘。到任后,他親自帶領壯丁修復竹橋,得到百姓贊揚。附近有些天主教徒依仗洋人勢力為非作歹,激起民憤。百姓砸教堂后被官府抓捕,王瑚很同情他們。一日,一群被抓的百姓路過灌縣,王瑚以過堂審問為由把他們留下,問他們是怎么被抓的。這些人七嘴八舌的說我們是看熱鬧的,打人的早跑了。王瑚說:“那你們給我跑跑看!”這些人一哄而散。王瑚為此得罪洋人,被罷了官。
光緒二十七年(1901),直隸總督袁世凱派他赴日本北海道考察農務,歸國后創(chuàng)辦了保定農務學堂(即河北農業(yè)大學前身)。次年又在四川任營務處總辦,平定兵患后又建議開辦貧兒工廠,其產品在青陽宮展出后,受到各方稱贊,王瑚也被提升為布政使。
光緒三十三年(1907),因遭人誣陷,被罷官回原籍。不久到河南,任陸軍第二十九混成旅協統(tǒng)。宣統(tǒng)元年(1909)任遼寧巡警局總辦,由于政績顯著,第二年被授為吉林伊蘭兵備道道臺。他從河北、山東招10萬移民,分數百個移民點墾荒,使這一地區(qū)氣象一新。1912年,章太炎作為東三省籌邊使,考察官吏政績后,稱王瑚為“循吏第一”。
1913年袁世凱任總統(tǒng),任王瑚為北京政府肅政廳肅政使。1914年袁世凱欲謀帝制,問王瑚是共和好還是帝制好,王瑚順水推舟,以到云南說服蔡鍔為由脫離袁世凱,反對帝制。1920年8月,王瑚任京兆尹。1921年被任命為江蘇省省長。他曾一個人悄悄住在南關小店,暗自察看實情。故上任后很快查處了貪贓的警察廳副廳長,制裁了囤積居奇的米商。還倡導成立了南京金陵大學。
王瑚雖居省長高位,但住房內卻只有一個書架及床、桌各一張和一疊補丁被褥。其妻蘇氏勸王瑚買幾件家什,遭拒絕后,她便擅自支取400元買了。王瑚說她依仗職權,挪用公款,責令警察廳依法查處。經王瑚湊足400元還公,才算了事。
馮玉祥派鹿鐘麟請王瑚去輔佐他,王瑚雖同意,但提出了3個條件:一不能信基督教,二不能戒紙煙,三不能穿短服。馮玉祥件件應允,并登報表態(tài)躬拜王瑚為師。馮玉祥五原誓師后,王瑚拿出積存的5萬元作為軍費,馮玉祥知道王瑚家境清貧,便拿出2000元,給其妻送去,其妻將錢退回。1927年蔣介石以弟子身份到開封見王瑚,王瑚建議他重視民生,振興工業(yè),尊重人才,蔣介石聽了唯唯稱是,并合影留念。1928年,王瑚被任命為豫陜甘三省知事考試委員會會長兼建設委員會委員,后又任黃河水利委員、副委員長。1932年被聘為北京輔仁大學教授。
1933年,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時,王瑚不顧身患重病,到張家口對馮玉祥說:我王瑚老朽,不忍死亡床榻之上,給我一刀一槍,置我于戰(zhàn)場,要對將士說這白發(fā)老者是定州王瑚,為抗日救國與諸公同命,將士必然振奮。馮玉祥等將領深受感動。同年4月25日,王瑚病故,靈柩到清風店車站時有2000多人送葬。王瑚未置家產,但存有大批珍貴圖書,馮玉祥稱他是中國第一流清官。為紀念王瑚,馮玉祥在泰山建五賢祠,王瑚被列為五賢之一,并以王瑚藏書在定縣成立“鐵珊圖書館”。現存《王鐵珊先生文集》和《鐵珊先生墨跡》。